语文PLUS 教研 ID: 165396

[ 季春花 文选 ]   

对中职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再思考

◇ 季春花

   不久前,笔者的一堂语文公开课因引入了开放式的小组合作学习,赢得了听课老师的赞赏,但也引起了老师们对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热议。
   近些年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倡导下,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公开课、课改课的“宠儿”。采用了合作学习,学生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热闹了很多。但热闹过后,我们不禁要问:学生究竟讨论了些什么?是否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这样的合作是否有助于学习的深入和思维的发展?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否适合中职学生?这些疑问也引发了笔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度关注。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至今方兴未艾。它产生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同伴间是可以互为老师的,学习是可以集体协作形式进行的;二是认为当今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合作交往能力是竞争成败重要因素,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相对于个人学习、班级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有利于学生互相交流、增进了解;有利于挖掘个人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掌握与人合作的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这种学习方式形式新颖、面貌亲切,为职高生提供了更多表现自己、展现自我的机会,有助于职高生重新体验学习的乐趣,尝试成功的喜悦。
   然而理论的无懈可击,并不意味着在实践中的切实可行。笔者通过抽样调查,发现中职语文课堂上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还不到20%,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开展并不乐观。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矛盾主要聚焦在以下几点。
   第一,“坐而不合”、“合而不学”。
   职高生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合作学习很多时候只能是“坐而不合”,或是“合而不学”。很多职高生不愿开口,不想交流,他们有的是天性内向、不善言辞——不会说;有的是自卑心重,怕说不好——不敢说;也有少数颇有个性的学生喜欢玩弄“深沉”——不屑说。与此相反,有部分职高生却显得异常活跃,但他们往往是夸夸其谈,离题万里,更有甚者利用合作学习时间自我“放风”,侃起笑话、玩起游戏、看电视来。让学生坐在一起是容易的,但要让学生自愿参与合作,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这却难了。
   第二,合作学习,遭遇分组“尴尬”。
   语文课中最为常见、便捷的小组划分,便是前后四人学习小组,前排的两个学生转过身子就可以和后排的两个学生讨论起来。问题是这四个学生坐在一起能够顺利开展合作学习吗?如果按照学生的差异重新组织异质小组,那么学生的座位该如何坐,桌椅又该如何摆放,是一直这样摆放还是为教学需要不断调整呢?而学生之间差异又该如何把握呢?这些都是实施合作学习中的尴尬问题。
   第三,重合作形式,轻学习内容。
   有些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合作学习的内涵,把合作学习看做一种时髦的标签,认为只要分好小组,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就行了。于是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一些无关打紧的话题也成了合作学习的主题。有些教师为追求课堂的热闹效果,刻意设计一些新颖甚至刺激的话题,以激起学生讨论的“热情”;也有些教师在合作学习时走过场,问题抛出了才几分钟,因为担心耗时太多,教学任务完不成,便草草收场。什么样的内容需要合作学习,什么样的任务适合合作完成,合作学习的时间该如何把握,这些都是合作学习中的棘手问题。
   第四,“小能人”和“多余人”的反差。
   由于认知能力、性格气质等的差异,小组内学生实力往往差距极大。有些学生极其活跃,他们有主见、爱动脑、抢发言,成为了组内的“小能人”;相反有些学生压根儿就进入不了合作体,他们认为“自己反正不行,说了也白搭”,他们不想动脑,不爱说话,游离于小组学习活动之外,成为了组内可有可无的“多余人”。面对这样的现象,教师该怎么办?打压“小能人”可能会引起整个小组的死气沉沉;而激活“多余人”费时费力,还往往是激而不活。
   第五,合作学习,效果难以检测 。
   老师们在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时都会有一种担忧,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能学好吗?课堂时间折进去不少,学习效果怎么样呢?怎样才能科学合理的评价小组学习情况呢?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通常会以小组代表发言或汇报的形式展现,但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课堂耗时太多,况且小组的优秀代表发言是否能代表整个小组的学习状况呢?学生个体实际参与程度如何,学生间的差异该如何在评价中体现呢?这些问题值得深究。
   在中职语文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困难的确不少,因为相对于传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对学习对象、环境、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教师如果克服畏难情绪,善于观察分析、把握学生动态、不断创新方法,很多问题还是能够迎刃而解的。笔者建议可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第一,注重培养,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
   合作学习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它需要不断培养,不断锻炼。教师要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常态教学,并将学生参与合作的程度作为评价学业的一个重要尺度,长期坚持,学生才能具有合作意识,养成合作习惯。此外,教师必须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关于合作的技能,如:尊重对方,善于倾听对方发言,善于发现别人的亮点,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学会解决碰到的困难和彼此间的分歧。
   第二,多元组合,充分考虑学生特点。
   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合作的重要手段。学习小组的组建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智力状况、学习成绩等各方面因素。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使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比例相当,有利于组内学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和组间学生公平竞争,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合作学习的进程。至于当前流行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各种课桌椅摆放方式只是一种外在形式,不是区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小组组建的需要有意识的安排学生座位,也可以打破日常固定座位的限制,让学生自由流动到适合自己的小组。
   第三,紧扣“拐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所有的内容或每节课上都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拐点”开展合作学习,可以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需要交换的意见和想法,可以是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问题,可以是看似矛盾或易产生争论的疑点,也可以是个人难以完成、需要彼此合作完成的实践性任务。
   第四,深入辅导,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为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应只是旁观者,要尽量多走动、多观察、多倾听,多辅导,时刻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进程。对组内“小能人”要引导他成为“小导师”帮助别人,对组内“多余人”尽可能多鼓励、多指导。在合作学习中最应防止的是“一潭死水”局面出现,而对合作学习中易出现的“跑题”现象要善于及时拉回。教师还要独具慧眼,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讨论,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真正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第五,注重效果,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要真正发挥作用,决不能让它成为公开课的点缀品,必须建立一套合理评价机制,使合作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应采用多元评价机制,既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小组间、组内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强化小组团体竞争意识,又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参与合作的程度。为了更科学的评价学生,可以依据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个人职责的完成情况、个人对集体的贡献等设计科学评价量表;可以采取自评、他评、组内评、组间评、教师评等多种方式,让评价更好的发挥诊断、激励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想说爱你不容易”,但我们绝不能因此拒之门外。问题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空间,中职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对职高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明确合作学习对师生发展的积极作用,提高思想认识的高度,因人、因事、因时地开展合作学习,开创性地解决新事物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商业中等专业学校(214437)

对中职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再思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