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是一场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很好看的戏。当然,它最初是一首杰出的叙事长诗。但为什么偏偏它在广大老百姓中流传很广呢?读过这首诗后,笔者开始领悟到,不仅仅因为它有比较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因为这首诗融入了诗意美与悲剧美,反映了古往今来的人们的一种深层心理,即对美好纯洁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一、光彩夺人的诗意美
《孔雀东南飞》这首叙事诗蕴涵着光彩夺人的诗意美而无平铺直叙、枯瘠乏味之感。这里的诗意美是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从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主情性的特点。诗的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来作比兴,用“徘徊”的美丽的孔雀揭开了悲剧的序幕,给全诗涂上了一层淡淡的哀伤而又浪漫的色彩。在这里,孔雀已不单纯是一种物象,而是具有诗意美的能引起人们无限诗意想象的形象:人们或许由孔雀的美丽想到了人儿的可爱,或许由天上比翼双飞的孔雀想到了人间心心相印的有情人;而由孔雀的“徘徊”,人们或许又想到了世间的悲愁与离散等等。《孔雀东南飞》的诗意美,还体现在作品通过夸张生动、铺排华丽的看似平和、美丽的外在叙事隐隐地抒发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哀伤与幽怨之情。如新妇被告知驱遣后,作品借新妇之口,生动而不无夸张地描绘了她的用物的精美与丰富,表明她确实是一个心灵手巧、辛勤劳作的好女子。但就是这样一位好女子却遭受着如此不公的对待,虽然作品只字未为刘兰芝直白地鸣不平,但无论谁读到这里,都会对女主人公心生纠结的同情之心,并对焦母的专横无理、自私残忍生出十分的愤慨之情。这样的不露声色的叙事暗含的抒情达到了于无声处胜有声的效果,更增加了作品的诗意氛围与悲剧魅力,也更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这种诗意美还体现在作品中抒情性文字的穿插、浪漫的结尾等。焦仲卿和刘兰芝密订死约,准备以死殉情,以死来反抗封建礼教的压迫时,作品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这两句有限的诗句精炼准确地表达了人们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的那种满腹惆怅、感慨万千的感情。这首现实主义的叙事长诗的结尾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想象出二人墓地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和鸣的美丽境界,象征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的永恒,以及人们对叛逆者的赞美,也表达了人们渴望与追求爱情的理想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孔雀东南飞》的另一美是它的那种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悲剧美。刘兰芝简直就是美的化身。作品两次提到她从13岁到16岁的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闺中女子的本领,尽管没有超出封建社会对少女的规范,却也说明她很聪明,有教养,写出了她的才技美。作品还极力铺陈了她的外表美:“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使她显得更加光彩照人。同时,她还是心地善良、钟情温存、有爱心有孝心的可亲可敬的好女子。在拜别阿母时,虽话有讽刺,但还想着“念母劳家里”。在告别小姑时,“泪落连珠子”,还不忘嘱咐小姑莫贪玩照顾老人,“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在与仲卿离别时,发下了“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山盟海誓。而且,在分手后,刘兰芝不为新嫁郎的荣华富贵所诱惑,也不为兄长的独断专行所慑服,如实坚定地信守着自己的诺言。而正是这样一个几乎完美无缺的理想化的女性,却遭受到了极端的压迫与极大的不幸,最终落得个以死殉情的悲凉凄惨的结局。这种寓美于悲的艺术手法,更加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效果,更能激起人们的同情心与爱憎感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这种辩证的艺术美学,许多作家都曾采用过。像巴金的《家》,梅、鸣凤、瑞珏等都是长得非常美丽、心地非常善良的好女子,然而她们却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一个个悲惨地死去了。
说到主题思想,《孔雀东南飞》不仅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忍,而且它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深层心理与人性:对美好纯洁爱情的追求与向往。而这是永恒的,是穿透岁月并跨越空间的永恒。不管人类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人性如何异化,人依然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而不会变为其他的物。所以,焦仲卿、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执著以至痴狂,打开了人们的心扉,寄托了人们的情思,反映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的至真至美的爱情。然而,就像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是个悲剧一样,现实中,美满的婚姻固然存在,但不幸的婚姻、爱情依然折磨着多情的人们。因为社会如此的复杂,爱情有时显得是那样的脆弱。在封建社会,有财产、门第的分界,礼教的束缚;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制约作用依然存在,干预儿女婚姻的“焦母”还可能是长命百岁的。这就使得作品带有了超越时空、超越阶级意识的永恒性,它与后世的爱情题材的名作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爱情题材模式:两情相爱——被拆散——坚决的反抗与斗争——终成眷属或双双殉情之类。
总而言之,人们读了这首美丽的叙事长诗后,心灵为之震撼,思想为之净化。但愿世上不再有“徘徊”的孔雀!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盐南中等专业学校(2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