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219

  

牛与文化(二)

◇ 蒲宏伟 尹叶峻 蒲文辉

  与牛有关的成语很多。形容一个人的力气很大,就用“九牛二虎之力”,意思是有九头牛和两只老虎的力气,说明力大无比。比喻极为渺小轻微,就用“九牛一毛”来形容。意思是从九头牛中找出一根毛来,表明根本不值得一提,不足挂齿。比喻无用的东西,就用“土牛木马”来形容,意思是没有一点实用价值。比喻损失小,收获大,就用“亡羊得牛”来形容,意思是丢了羊却得到了一头牛。说明收获大于损失。比喻大才初次任职,就已经表现出才干,就用“牛刀小试”来形容,意思是用宰牛的刀,稍微用一下,就初步显示了一下身手,表明身手不凡,比喻事物两方不相符合,或答非所问,就用“牛头不对马嘴”来形容,表明不值得关注。比喻大材小用。就用“牛鼎烹鸡”来形容。“牛鼎”盛牛之鼎,古代能容纳全牛的大型煮食器。烹:煮。意思是用煮一头牛的大锅来煮一只小鸡,太不适宜,极不合算。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就用“牛鬼蛇神”来形容。意思是牛头的鬼,蛇身的神,泛指妖摩鬼怪。此词出自唐,杜牧《李贺诗序》:“鲸汥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幻荒诞也。”原来比喻李贺的诗写得奇特而有浪漫气息。但现在所用,已完全没有原来的本意了。比喻贫贱夫妻过艰苦生活,就用“牛衣对泣”来表达。意思是用草或麻编成的牛衣。牛衣,即牛被,给牛御寒,遮雨的东西。贫困夫妻就睡在牛衣中,相对哭泣。形容极度贫困,难以度日的夫妻。比喻不好的人与贤人同处,就用“牛骥马皂”来形容,说明相处得很不融洽,十分尴尬。比喻东西虽不值钱,却有用处,就用“牛溲马勃”来形容,表明不要轻易抛弃。形容怒气很盛,就用“气冲牛斗”来形容。气:指怒气。牛、斗:指牵牛星和北斗星,泛指天空,这里是说火气冲天。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就用“风马牛不相及”来形容。说明事物之间没有任何有机联系,不要硬是把它们扯在一起,勉强凑数。比喻技艺到了极其纯熟的地步,得心应手的境界,就用“目无全牛”来形容。全牛,整个儿的一头牛。《庄子·养生主》里说:庖丁给文惠君剖牛,手、脚、肩膀、膝盖的动作,和刀的响声,同音乐一样有节奏。文惠君大为惊叹。庖丁放下刀子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意思是我刚解牛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完整的牛,几年之后,已经熟知牛的各部结构,即使还没有动手,在我面前的好像都是解剖开的牛了,其纯熟解剖的技艺也就可想而知了。比喻对蠢人讲大道理白费口舌,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就用“对牛弹琴”来形容,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形容人做事慢慢腾腾,就用“老牛拉破车”来讥笑,意思是老牛拉着破车,牛走不快。车子滚不动,吱吱嘎嘎,坷坷碰碰,怎么快得起来呢?比喻人爱儿子,就用“老牛舐犊”来形容,说明精心爱抚,尽心尽意,处处关爱,不漏一处。旧时比喻宁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就用“宁可鸡口,无为牛后”来形容,表明追求自由安乐,不受人摆布的生活方式。比喻负担特别重,就用“如牛负重”来形容。意思是像牛一样负担着沉重的东西,压得抬不起头来,喘着粗气,费尽力气,形容生活过得十分艰难。比喻因疑心而害怕,就用“吴牛喘月”来形容。吴牛,是江淮一带的水牛,江淮即吴地,吴地因炎热的时间较长,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害怕得喘起气来,比喻年轻人大胆勇敢但缺少经验,就用“初生牛犊不怕虎”来形容。犊,小牛,意思是刚生下来的小牛不害怕老虎。但现在多用于比喻青年人大胆勇敢,敢于创新。比喻坏人改恶从善,就用“卖剑(刀)买牛(犊)”来形容,意思是卖掉刀剑,购买耕牛。据《汉书龚遂传》记载,龚遂做渤海太守,那里因连年灾荒,人民多铤而走险,起来暴动或抢劫。龚遂到郡后,便“劝民务农桑”。民有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即卖掉刀剑,买来耕牛,安心务农养蚕。比喻一去不返,就用“泥牛入海”来形容,其意思是泥塑的牛泡到海里,见水就融烂了,怎么能回得来呢?比喻行动、进展缓慢,就用“蜗行牛步”来形容,其意是像蜗牛_样爬行,像老牛一样慢腾腾地走,形容速度极其缓慢。
  牛与文化结缘甚深,还表现在运用牛的俗语方面。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也足以让人品尝。在日常生活中,人人熟悉的“吹牛皮”、“对牛弹琴”、“初生牛犊不怕虎”、“牛头不对马嘴”,更是老幼皆知,运用自如。比如人在童年时期,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敢作敢为,积极向上,不怕失败。但因涉世不深,缺乏经验,又要面对很多艰难和挫折,碰很多钉子。但童年时期碰钉子,也免不了有点倔牛脾气。人们就会说你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些口语,有时在特定的场合巧妙运用,更是显得十分幽默。比如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举行两党谈判,谈了好久,都没有半点成效。一个国民党的高级官员,出言不逊地讽刺挖苦说:“真是对牛弹琴。”思维敏捷的周恩来,毫不妥协,寸步不让地立即进行了辛辣的反驳:“对,牛弹琴”。周恩来把“对牛弹琴”加了一个标点,以其原话,反驳其人之语,巧妙地驳得对方哑口无言。也可以说,是淋漓痛快地骂得对方无地自容。在文学作品中,阅读古今书籍,也是随时都可以欣赏到与“牛”字有关的俗语。比如强迫人做不愿做的事。就有“牛不吃水强按头”。如《红楼梦》46回中:“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我不愿意,难道杀我的老子娘不成?”比喻人缺乏自知之明,就用“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如周肖在《霞岛》十章中:“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阿榕这犟仔,就是看不见自己的短处”。比喻受某种条件限制,有力气也使不出来,就用“牛犊子追兔子,有劲使不上。”如程士荣等在《黄河飞渡》(影剧)中:“水急浪大,找不到水线,就像牛犊子追兔子,有劲使不上。”比喻心里明白,就用“牛皮灯笼肚里亮”来形容。因为用牛皮做的灯笼,外面不亮里头亮。如袁静等《新儿女英雄传》七回:“他找我干吗?……哼,‘牛皮灯笼肚里亮,你心里还不明白?”’比喻做事难以合作,就用“牛套马,累死俩”来形容。套:指套车。牛、马拉一辆车,马走得快,牛走得慢,互相牵制,怎么能配合得起来呢?周立波《暴风骤雨》中:“我养活的是牛,走得慢,又不能跟马搁在一起套车,牛套马,累死俩。”比喻忠厚勤劳,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就用“老黄牛精神”来形容,它赞扬了心甘情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这句俗语在写人物的新闻通讯、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运用特别多。
  牛与文化结缘甚深,还表现在我国浩瀚无边的联诲中,有不少嵌入“牛”字的佳联妙对,是牛文化的灿烂精华。
  “布谷鸟鸣忙布谷;牵牛花绽喜牵牛。”此联以“布谷鸟”和“牵牛花”巧妙人对,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是一则匠心独运的出彩妙联。
  “牧草丛中春色美:放牛曲里笑声甜。”此联以春光明媚,碧草青青,和风吹拂作铺垫,一群聪颖,顽皮的儿童正骑在牛背上,放声歌唱,歌声悠扬,笑声朗朗,呈现出一幅人牛共乐的“牧牛图”。
  “玉鼠回宫传捷报:金牛奋蹄涌春潮”。此联好像一份内容丰富的“年终总结”。回首2008年,举办了“两个奥运,一样精彩”,发射了“神七上天,世界关注”,战胜了“南方冰灾,汶川大地震”,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华诞。这一切的一切,怎么不叫人信心百倍,豪情满怀呢。
  “可染画牛牛得草:悲鸿放马马奋蹄”。此联巧妙地嵌入了四位名人李可染、徐悲鸿、牛得草、马奋蹄四人的姓名,自然组合,信手拈来,构思精巧,真是妙得天衣无缝,全无斧凿之感。
  过去科举考试。监考很严,有一位监考官,怕考生考场舞弊,就别出心裁,找来大纸条,粘在每个考生脑袋和桌子之间,使每个考生无法偷看或交头接耳。这样,开考后,他就可以放心地看书或闭目养神。一位考生打开试卷后,看,见有一道题是作对子,上联为:“万马无声听命令”,该考生看了一眼正在看书的考官,挥笔写出了下联:“一牛独坐看文章。”上下两联,妙在拟人,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笑痛肚皮。
  清代有个叫缪垠的人,参加科举考试落榜,自感无颜见自己的贤妻,便撰写了一副对联自我解嘲。联日:“妻子望他龙虎日;功名于我马牛风。”“龙虎日”,谓金榜题名之日。“马牛风”,取俗语“风马牛不相及”之意。“龙虎日”对“马牛风”,对仗工整,妙不可言。这副自嘲联,自责自慰,幽默感人。
  198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迎春征联活动,以一个七言上联征对,联曰:“碧野田问牛得草”。上联嵌入作家碧野、诗人田间、戏剧表演艺术家牛得草,皆为群众所熟悉的名人。全国应对的下联数以千记。其中一联曰:“金山路遥马识途。”金山是著名演员,路遥与马识途乃著名作家。此联对仗异常工整,内容妥切自然,堪称绝对。

牛与文化(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