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938

[ 彭启聪 文选 ]   

漫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 彭启聪

  阅读的过程,是人们对文字信息进行接收和加工的过程,其中涉及到阅读者的视觉、感觉和心理的变化。也就是说阅读的过程是动态的多元化的知识接收和加工过程。这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有较高的要求的,如果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强,那就无法从阅读中获取丰富多彩的知识,就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综合语文知识素养。而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必然要进行阅读,阅读是学生接触语文的一个主要途径。这就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要阅读教学,必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下文笔者将就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进行探讨。
  一、审美阅读
  初中语文教材所收录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文学作品,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语文学习,也就包含了文学欣赏的过程。文学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审美价值,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在素质教育观下,审美,也是学生必备的重要素质。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教育,还是人文教育,包括情感教育。审美是情感丰富多彩的动因,是学生丰富情感的来源,正确的审美观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不息的品质,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因此,无论是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审美教育都是势在必行的。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从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观着手,通过审美阅读,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认识,并在加工和消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创作激情。如在《背影》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行阅读,来体验其中父亲对儿子的那种真挚的感情美。这一点看似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强调和突出的,但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来临的背景下,外界因素对学生的审美观影响极大。就如《背影》中那段父亲跨过月台买橘子的描写,其实是细致、真实的描写出了父亲对“我”的挚爱之情,但是,在网络上已经有人从“审丑”的角度去阐述,去评论文章了,竟然认为“父亲”的行为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这无疑是对文学审美的缺失,在语文教育中是不允许出现的。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细节出发,从基本的教学常态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审美,让学生对“美”有正确的认识。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具备有正确的审美观。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审美作为情感的核心,是我们评判人才的衡量标准之一。
  二、理解阅读
  阅读,不是纯粹为了获取视觉和感觉的愉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理解。阅读理解本身就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体的。有阅读,没有理解,那不是阅读,只是浏览;理解,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没有阅读的过程,也不可能产生理解。所以说,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要以“理解”为核心,必须要把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挂钩,真正实现阅读理解的一体化,而不是只作为一种形式而存在。那如何理解文本呢?这是学生阅读所遇到的最基本也是最难的问题。语文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这方面必须要有所行动。理解文本,首先建立在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上。没有思维的独立性,那从文本中得到的只能是别人的阅读经验,而不是知识,不是自己的知识。所以,在这一点上,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正视,要在教学中实行更多的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进步。其实,关于学生思维独立性的培养,并不是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训练,而是要把这种教学思想融合在日常的教学理念中,让学生在无意间,保留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陶渊明的这种隐士情结和寻找“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学生在阅读中,也会感觉到其中的隐士情怀,但是,那是大多数人的阅读结论,而文学是开放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所以,教师是否也应该让学生寻找常规意识以外的思想呢?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入比较法,横跨时空,让学生以现代人在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中的精神寄托为思考点,想想现代人是否也在寻找一份“世外桃源”呢?这“世外桃源”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何区别?如果有,那是人类思想的蜕化还是进步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其实都是引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阅读中接受了原有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要做的就是要扩充其生成意义,就是要让阅读变得更加多元化,让阅读的效果更丰富,让阅读和思维共同进步。而在思维得到锻炼的同时,学生必然也会对文本的内涵和精神指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要锻炼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学生具备进入文本内部的情感力。情感,是理解的感性方面。我们通常在阅读教学中提倡的“理解”基本上是具备相当理性思维的“理解”,这也是学生真正把握文本内涵的基本要素。但是,我们知道,初中语文收录的文章,都是充满感情色彩的,纯粹理性思考,可能会对学生进入文本语境造成一定的阻碍。如在《大自然的语言》的阅读中,教师就不要过分强调理性思维,而是从感性思维的角度出发,用情感去体验自然,与自然交流,并转化为阅读的经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的内涵。
  三、判断阅读
  阅读需要方向,理解不是没有方向的理解,而是具有判断力的理解。初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思想“空白”困境,或是不知道文章说什么,或是知道文章说什么,但是不知道文章的深层内涵是什么,或者是知道文章的意义所在,但是无法找到表达的突破口。这些问题时常困扰学生,也是学生在初中语文的现代文阅读部分,很难取得高分的原因。撇开应试教育的分数不说,从素质教育的要求上看,学生对文章的判断力也是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判断,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要进行的一种思想行为,判断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人的行为能力的强弱,毕竟,我们都是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行为活动的,如果学生无法对事物作出判断,那就无法做出积极有效的行为。阅读理解也是如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判断能力的发展的基础上,探讨阅读教学的思路。
  比如,在教学生如何把握文本主线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判断力”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意识到自己所接受的信息是哪方面的,其内涵是什么。如在《微笑面对生活》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根据题目进行简单的判断和分析。从题目上看“微笑”说明作者的情感态度乐观,积极向上;“生活”说明作者是从生活的角度去写,其情感也是生活化的。综合这两点,学生就可以大概得出文章的内涵主线,即反映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这种态度主要体现在作者面对困境所作出的反映。在这样的理解之下,学生在进行阅读,就有了验证的方向。
  同时,阅读作为学生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在阅读当中,没有形成一定的判断力,那就很难保证所学到的知识,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个人生长的实际需要。毕竟,阅读,不只是课堂阅读,还有课外阅读。特别是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每天都会在信息世界进行阅读,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信息,那这就存在一个判断力的问题了。良好的判断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有益的知识,而没有判断力,则会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冲击,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四、结束语
  其实,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读一篇好文章就像找到了一个知识的宝库。阅读,对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关系重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情感阅读、理解阅读、判断阅读这三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江赛霞,何立红.语文分层教学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 2004,(4).
  [2] 冯建军.让教育与生命同行[J].人民教育 ,2006,(9). [3] 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J].语文建设 ,2002,(5).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县凤翔中学(515800)

漫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