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928

[ 周来香 文选 ]   

浅谈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

◇ 周来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现在,课堂教学仍是我国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但当前语文课堂却存在“低效”或“无效”的现状,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基本活动大致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交往等三种。本篇文章就从“教师的教”这个角度,分析现在语文课堂的现状,我认为许多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不准确,主要表现为:一、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没有兴趣。二、教学目的性不够明确。三、教师教学内容只重视书本,就文教文,内容狭隘,局限在教材里兜圈,没有创新造。造成以上这些状况的原因有多方面,它包括教师的知识积累、业务技能、美学修养、心理状态、课堂心理环境等诸多因素。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应该担当怎样的角色来改变以上的几种现状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的探索和总结,粗浅地认为,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担任以下几个角色,相信对以上三点现状会有所改变:
  一、做一个用心的激发者
  语文教学是在具体环境中的师生的双边活动,语文教师在这一活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激发者。教师的人格形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因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例如:在教《黔之驴》时,笔者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把重点放在体会文中对“驴”的生动描写上。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老虎、驴子,表演他们不同的动作神态,这时,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跟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如果有学生表演不当,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别的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中学生好奇好胜,求知欲望强烈,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内动力,使他们乐学、善学,做好语文课堂的激发者。
  二、做一个称职的领航者
  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要让学生每一节课都要有所获得,目标不要太多,文道各一就可以,让学生有个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朝着教学的目的方向走,做一个称职的领航者。避免出现老师当旁观者的现象,如:语文教师在讲到课文中生动的或者容易产生共鸣的情节时,总会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但这博古通今、天马行空的讲解永远只是属于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它除了赢得学生佩服的眼光之外,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得到。一节课往往就在这种不着边际的演说中结束,教师是发挥了主体作用,但学生却一无所获。反之,另一种情况就是把课堂完全给学生,片面理解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现象,老师成了旁观者。很多老师对课堂拿捏不准,怕放而乱,收而死,因而学生的分组只是走过场,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是没有真正发挥合作学习。大量的运用多媒体,播放大量的图画,声音,整个课堂变成了音乐欣赏课,而不是语文课,让语文课不再姓“语”,教学目的的达到更无从说起。
  以上这些情况,老师显然不但没有达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为此,老师当好称职的领航者很关键。例如在教《繁星》这一课时,我的一个“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初一的学生学会运用时间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一开始我就是让学生找出所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写在我事先准备的一张表格里,学生找到了时间再找每次看星星时的情景和感受。表格一完成,学生就理解了课文的脉络和内容,当天笔者就让学生布置了仿照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三个段的文章,写作的效果非常不错。这一节课笔者就达到了阅读和作文的双重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小但实在,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到了一点知识,掌握了一点写作的技巧。如笔者在执教《故乡》这一课时,就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找出课文里面出现的对比,分析对比对于人物刻画的作用,对于文章主题的深刻表现,再让学生把这些对比去掉看看会文章有什么效果。
  三、做一个充足的水源者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无不传承着丰厚的思想历史文化知识,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学生凭着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要去理解其中的精髓,无疑具有相当的难度。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讲授”,而且是系统地“讲授”,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根基,在教学过程中把已有的情感知识转化成方法教会给学生,但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有良好的基本素质,例如:能使用流畅的教学语言,能用自己的优美的语言直接熏陶感染学生;能写出下水作文,你的文章也就是学生的样板;应该有准确的普通话;有一手好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让人一看就说这就是语文教师。但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上面的语文功底。艺术在最高境界是互通的。称职的语文教师对于字词篇章、语法修辞必须熟烂于心;对于诗词歌赋、名人轶事必须广泛涉猎;以及天文地理、哲学历史也应有所知晓。同时还应有熟练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样,教学时才能胸中有丘壑,才能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所以,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做一个随时能够给学生带来活水的水源,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技能,要不停地给自己注入新鲜的“血液”,注意知识的更新;教学上要不停探索,精益求精。否则,我们就会知识贫乏,认识肤浅,方法陈旧,教学就会生搬硬套,毫无创新,把原本感情丰富、文质并茂、有血有肉的语文课上得索然寡味,令人生厌,使语文教学显得苍白无力。
  笔者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详细介绍了徐志摩的生平与徐志摩写的较为有名的诗。这是针对学生很少读现代诗,对徐志摩的人生更为陌生的现实而采取的措施。提供这样的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到徐志摩是一位极富诗歌天赋,为诗歌而生,为爱情而生的浪漫主义诗人。产生了一种想走近徐志摩,走近徐志摩诗的世界的渴求。正好当时《姑苏晚报》上连载了徐志摩夫人陆小曼的传记,很多学生每天都会带着好奇看陆小曼,透过陆小曼去看徐志摩。在随后对文本的探究中,学生在强烈兴趣的促发下,都能较准确地把握徐志摩的向往幸福和内心的矛盾,从而使学生与文本的的探究走向了深层。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探究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地位与角色,我们要不断接受新知识,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扎实的业务基本功。还得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学生“授之以鱼”。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学生也才能不断提高进步,最后达到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
  
  苏州工业园区第七中学(215123)

浅谈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