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多数学生、家长及老师都认为,把语文书从头背到尾,考试也不会得到高分,对语文学习“敬而远之”。
语文知识是基础,繁杂琐碎,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要想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地提高考试成绩是不可能的。因此,许多人“始乱终弃”,从忽视到放弃。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及家长重拾语文学习的信心,找到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乐趣呢?
在初中,也许数学可以倚重课堂,而语文却难以“闭门修炼”。只有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中心,由课堂向外辐射。课堂的辐射,就是作业的布置。所有作业中预习作业尤为重要。很多老师非常重视课堂的“导入”,其实“导入”应从布置预习作业开始。预习作业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学生对所学课文有个性化的理解,在课堂上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就会得以充分地体现,课堂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课前预习是课堂这一中心点的重要辐射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提高教学效率,让“讲堂”变成“学堂” ,课前预习必须充分。
预习要有一定的约束性,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约束性和开放性是一对矛盾的组合体,约束过紧会使学生失去自主性,开放过大后进生钻空子,伤害优秀生的积极性,教师难收。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方向。教师可以明确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预习本,每篇课文的预习量化为写半页纸。这半页纸写什么,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引导起决定性的作用。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有很多种句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种句读可以解释为“老百姓如果认可了(引领者的意图),就让他们去执行;如果不理解,就让他们理解(以后再去执行)”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老先生同意这种句读,并且把它当作孔子具有民主思想的例证。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应该是这样。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使由之” ,半页纸写什么,“我的地盘我做主”。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使知之”,教师列出几条供学生选择,如:1.在书上标上段序;2.自己认为要掌握的字词;3.抄一些课文中自己认为优美的或有疑惑的语句;4.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5.课文写了什么,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概括中心;6.对课文的赏析及自己的疑难。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和检验,教师根据情况再具体要求,能力强的学生放任去做,你认为有用的你就写上来;中档学生教师指导去做;自主能力弱的学生教师要约束去做,甚至做出刚性要求,告诉他们必须做哪几条。这样既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充分考虑到了预习的约束性和开放性。以课堂为中心的辐射性在这约束与开放中形成。
布置预习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保证学生做的质量。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有效的激励。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能力强的学生知道后进生不认真做或不做,他们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学习效率也就无从谈起。标段序,在上课前请学生把书拿起来,教师在讲台上看一眼就知道哪个学生标好了,哪个学生没有标。再简单一点就是让学生互相看一下,10秒钟就可以解决问题。不标的被其他同学说出来自己也是很难为情的,他会迅速标上去。标的认真的教师要大声说:“张三,标的很好!数字写得很工整!”这对后进生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荣誉感驱使被表扬的同学上这堂课时会很活跃。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效率会明显提高。
预习本的检查,也不需要每次都查,全查工作量太大,再说课前也不一定有这么多时间检查。教师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学会给自己减负,研究型的教师在工作中不仅要给自己做加法,也要善于给自己做减法,要减少无效、低效的工作。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荣誉心理,对做得好的及有进步的同学在班上大声表扬,充分地激励学生,让学生有成就感。对不好的同学课后要了解情况,是不会做,还是不想做。老师根据情况逐一指导。一定会有学生在预习中“探究”出独特见解,明确告诉学生这是谁提出来或提供的,提得很好,很有价值,不妨“过度表扬”,称赞他们比老师敏锐,甚至比课文的作者高明。这样就把学生的身份一下子提到了教师的高度,学生会很高兴,荣誉感上来了,积极性也就有了。每个人都有荣誉感,充分利用学生的荣誉心理是研究型教师的法宝。
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把写得好的同学的预习本借给后进生学习,也可以在班上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被展示的学生因为荣誉心理会写得更好。自主性不强的学生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去模仿,他们也想自己的被展示, “追星心理”也会出现,会很好的去学习,课后也会悄悄地去请教。例如字词,就可以请两个学生把自己预习本上的字词写到黑板上,并且要学生讲出这些字要注意什么。检查预习作业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讲话的能力。学生想到的教师不一定全想到,“教学相长”,教师的备课也会在学生的探究、检查中得到提升,要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资源,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充分体现了。其他同学在小组里交流、检查,并对黑板上的字进行补充。这时教师就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该表扬的要表扬,该批评的要批评。这样也是贯彻课改的“合作学习”的精神。
文章写了什么?作者告诉我们什么?各小组开始时的概括一定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和文章的中心没关系。这样学生的“疑”浮出了水面,这正是教师要讲解也是学生要训练的重点。学生在比较中去伪存真,合作中共同探究。同时也要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说的比其他同学好,都想超越其他同学,在小组和全班交流时教师就要挑起学生竞争,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思考。语句赏析也是一样,需要教师的指导、激励与约束。这就是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地体现。
每个学生都有荣誉感和竞争意识,都想自己比其他人强。其他作业的检查教师就要挑动学生之间的竞争性,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学生能找到,但有的详细,有的简单,有的还加上了自己的理解。简单的同学讲完了,详细的就可以补充,有自己见解的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写的学生会很佩服说得好的学生,自己也会努力去做。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在这样的检查、补充中得到了提高。
这样的作业形式,既没有脱离教材,又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学生既得到了充分地个体学习机会,夯实了基础,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课堂的辐射性也在这种夯实与创造中扩大。“减负增效”也在这种“预习”中达成!
这样,课堂辐射到预习,预习延伸到课堂。也许一堂课用来布置预习、检查预习、讨论预习,占了一半时间,似乎很不像“课堂”,但又有谁敢说这样不可以呢!
江苏省镇江市江南学校( 21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