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王蒙说过:“写文章要敢于打破旧框框,要敢于创新,一粒沙那么大的新比一座山那么大的俗套子有价值。”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作文教学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观念革命。然而,综观近几年的学生作文,很多同学依旧没有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选材陈旧,立意不高,结构刻求模仿,语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作文缺少亮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今后在作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的创新能力呢?我想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选材上的创新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础,对文章来说,往往是材料决定着文章的成功与否。怎样选择富有个性、新颖、说服力强的材料呢?
首先,要端正写作思想,深入社会生活。有些同学头疼写作文,每次总是照抄《优秀作文选》,或者干脆闭门造车,不切实际的乱写一通,常常搞出笑话。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教师应教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从而拓展视野,获得丰富的生活素材。“时世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要把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放到生活中去,向广阔的生活开放,让现实的镜头源源不断地流入到作文中,必将带来耳目一新的文章。
其次,要指导学生多读、多思,发掘生活中往往被人忽视的一面。学生要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阅读面,从报刊、杂志、网络等方面去了解社会,在此基础上或联系自己,或联系周围环境,或联系古今,抓住现象后面的本质,去发掘被别人忽视的一面。
再其次,要记好随笔和笔记。“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每个人所做的事,受时间、空间的制约也不尽相同,有许多的事情当时对自己影响很大,感慨万千,但随着时问的推移,往往就会淡了,到了我们真正想用时,一点都想不起来了,如果我们当时能记录下那些独特的言行,罕见的趣事,与众不同的景象,顿悟的妙语警句,写文章时把它写进去,那么文章会生动有趣,新颖别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业宁说过:“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
最后,要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能恰当表现主题,与众不同的典型材料。搜集米的材料如大小各异、颜色不同的珍珠,如何把它们搭配成独具个性的项链,还需要精心筛选,力争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效果。魏巍在谈到自己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是这样谈选材的,他曾从采访所得的一百多个事例中选出20多个例子来写,但没有写好,后来只选了5个例子,最后写成文本时又删掉了2个,终于取得了成功。设想魏巍当时所写的事例不够新颖独特,文章的效果决不会像现在的那么好。
二、要引导学生进行立意上的创新
同一件事,有人写出来读者印象模糊,相反有人写出来却使人回味无穷,这其中除了作者的语言基础差异外,立意也是关键的一环。如何在立意上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一面呢?
1 多角度挖掘。
这包括选择不同的观察地点,按照时间的不断推移,选择不同的参照物。
按照观察点的不断变化立意。同一事物,观察地点的不同,看到的情况就不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个道理。当别人都站在某一角度去写时,自己不妨换个观察点,认真观察,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来。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作者通过不同地点的呼唤,以及它们不同的应答,表现出急于找到总理的迫切心情,收到了回环往复的效果。
按照时间的推移来立意。我们要状物,如果局限于眼前所见到的一切,也许三言两语就能描述完毕,文章显得单调无味,假如我们能考虑时间、气候、季节等方面,分开来描述,文章就会显得生动。如写《家乡的小河》可按照春夏秋冬的景象去描绘;《太阳花》等文章可以按照不同的气候来写。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写出来的感受就不一样,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产生的效应、处理的办法也各不相同。同样是南瓜,厨师可能专看表面光滑、色泽艳丽的选,而画家却专挑那种奇形怪状、奇丑无比的画,也许在画家的眼里,这才是最美的。
2 培养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又叫反向思维,是指与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写出创新作文是一条有效途径。如“对牛弹琴”历来被人引用讽刺教育的对象水平低、头脑笨,可有人偏偏“反其义”而写出了教育者分不清教育的对象是“牛”,“牛”根本不懂音律而强迫它来欣赏音乐,如此教育者实乃愚蠢之极。再如“这山望着那山高”本来含有贬义,是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有一位学生却敢于质疑:难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对吗?人类如果总觉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是最好的,那么人类社会会进步吗?因而,他以《把脚步留给下一座高山》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赞扬了不断进取的精神。还有“老马识途靠不住”,“杞人忧天未必多余”,“此时有声胜无声”等等立意,构思新颖,耐人寻味。
3 文章立意要富有时代气息。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不管是赞美人世间的真善美,还是抨击假恶丑,都要有时代气息。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如果现在的作文中仍这样写:“我在马路边拾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叔叔夸我真是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我高兴地说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这样的文章从主题上弘扬中华民族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无可非议,但让人感觉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
三、尝试写作手法上的创新
学生在作文时往往受“真实”的影响太大,成了写“实”容易写“虚”难,不注重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干瘪。心理学家认为“全部的创造性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前提,更是创新的动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虚写出雪后的美景,给人以无尽的遐想,雪后的江山如美人,会是怎样一副娇态呢?再如,我们在教完《孔乙己》后,教师可指导学生续写《孔乙己断腿之后》,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引导学生假如船上遇到的是一位百万富翁的于勒,情况会是怎样呢,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但如果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艺术魅力。《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样的侧面描写,不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它生动而巧妙地烘托了罗敷的美貌,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无论认为罗敷怎样的美,也是不过分的。在这里,侧面描写因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探求文章形式的创新
商界有一种促销模式,叫“新瓶装旧酒”,即在酒的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不断改变装酒的酒瓶和瓶外的包装,同样能让人耳目一新,达到促销的目的。在写作上,也可考虑作文形式的创新。2003年西安市中考作文中有一考生以《十年树人,百年树木》为题,以电影剧本的形式,截取了生活中的三个片段组成一篇完整的作文,新颖的形式打动了阅卷老师的心弦,取得了满分。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格律诗到自由诗,形式上的突破,赋予了内容更广泛的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尝试作文的新样式,如题记式、小标题式、日记式、对话式、镜头式、剧本式、童话、寓言、科学幻想剧、会议记录式、实验报告等形式。有谁能说这丝丝亮点,不是一种创新呢?
什么叫创造?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我想只要有一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以称得上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想上新一点,选材上精一点,立意上独特一点,表达上活一点,形式上个性一点。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会迎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