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屈原、李白、杜甫、苏轼这样雄视百代的大诗人,也产生了无数流传千古的好诗。这些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独特魅力,深远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陶冶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操,塑造学生高尚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古典诗词的审美意蕴,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培养审美情趣,有着极大的作用。
一、读诗绘画,再现古诗词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是诗歌的显著特点。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抓住“诗”、“画”艺术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自己吟诗作画,对准确理解古典诗词内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王维《山居秋暝》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篇,教学时,让学生先阅读书下注释,然后用水彩笔作画,这不仅激发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老师再巡视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创造出一幅幅天高气清,月光如水,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再现-了诗歌中的绘画美。
二、交待背景,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学习古典诗词关键在于领会其中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和自己的主观情感浑然天成、高度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由于作品创作时间上的距离,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所以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来教学。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是诗人饱经颠簸流离、战乱之苦,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讯写就的,这位“沉郁顿挫”了多年的“忧国忧民”的大诗人,看到了战乱可平,社稷可定的希望,一改往日之诗风,写出了“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样的“生平第一快诗”。若不交代作者饱经沧桑的生平经历和特定的时代背景,恐怕不能让学生准确领会其“欣喜若狂”之真意。
三、点拨词句,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概括凝炼,含蓄生动,学习古典涛词时,必须紧扣语言来进行。教材中收录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中,就有许多饱含人生哲理、审美意蕴和生活情趣的千古名句。要让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有所体会,教学时必须对字、词、句进行适当点拨。
《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这首小令一共只有二十八字,运用蒙太奇式的拼贴手法,描绘了十种景物,浪迹天涯的“断肠人”挥泪置身其中。教学时,引导学生找出被描写的事物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如“枯”、“老”、“昏”、“古”、“瘦”、“夕”、“断肠”等词语,启发学生细细品味小曲中流露的那股浓浓的羁旅乡愁,从而理解概括、凝炼、生动、含蓄的语言特点。
四、弄清典故,领会古诗词的含蓄美
在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诗人的情感与思想意蕴是不便于直接表达的,需要委婉、含蓄、曲折、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借古之人事,表达一己之心声,这便是用典。运用典故,是古典诗词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因此,弄清典故,准确领会诗人的情与意是古诗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了“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委婉表达了作者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的坚强决心和爱国思想。在李白、辛弃疾等许多诗人的诗篇中都有用典,在教学时,应该重视这一现象。
五、吟咏诵读,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形式之一。当今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他们说,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则要抓诵读。一篇感人至深的作品,都是作者精心构思,组词构句的作品。无论是气势恢弘,旁证博引的议论,还是华词丽藻、感人肺腑的抒情,是精炼准确、朴实无华的说明,是行云流水、侃侃而谈的叙述,都必须通过读者反复认真的诵读才能体现出来。当代著名学者朱光潜说:“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由此可见,要让学生懂得书中之理,体会诗中之情,必得让学生反复诵读,才能心领神会,情意皆通。
当然,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起示范作用,做到精神饱满,声调抑扬顿挫,语调或舒缓自如、或高亢激越。其次,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节奏等。朗读雄壮的诗不能催人奋发,朗读悲凉的诗不能令人泪下,朗读快乐的诗不能令人喜悦,那么便不是成功的朗读。朗读古诗《观沧海》,要读得大气磅礴,坦荡高亢,要读出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读出山高海阔的气势。朗读《陋室铭》,要读得平静自然,读出恬静优雅,读出淡泊名利。
通过不断的吟咏诵读,体会古典诗词的音律美、韵律美。也可通过不断的吟读背诵体会出诗歌的语言美,领悟到意境美。增加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力,陶冶学生情操。这即是所谓“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