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835

[ 葛玉石 文选 ]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葛玉石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深入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很有必要。
  
  一、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很显然这已违背了教学的本质——教学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因而,我们应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总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创设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课堂环境。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
  
  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关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决定着学校的整体面貌。它包括师生问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伦理关系混乱,势必表现为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压抑了学生求知的主动精神,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创造生动、活泼、“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的情感关系紧张,课堂上则表现为要么死气沉沉,要么哄哄乱嚷,失掉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促进者,师生间就必须建立起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碰撞,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真情换取信任,处于一种平等、融洽的状态,让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的理想场所。
  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用真情实感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公平、公正,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待学困生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的智能和潜力,激发自信,让他们在课堂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和教学魅力。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就要使自己拥有热情、真减、宽容、幽默等优秀品质,从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直接兴趣,使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觉得“这堂课怎么这么短”。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只有建立平等的、健康的、向上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使课堂成为教学平等对话,教学相长的平台,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我国古代学者早就提出:“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新学习,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善“问”,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解决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接收讯号的收音机,学生的听课效率将大打折扣。实践证明,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事实证明:如果真正发现了问题,也就有了探索的目标,学生就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促进他们主动探求新知,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共同研究,共同讨论,既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的问题场景,又使课堂环境宽松和谐。另一方面又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创造氛围,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四、正确对待学生的“插嘴”
  
  学生的插嘴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一种常见现象。有的教师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岂不知,这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达尔文曾被称为“没出息的学生”,爱因斯坦曾被老师叫作“笨蛋”,数学大师华罗庚因语文成绩不佳而备受歧视,生物学家童第周的数学成绩也考过全班倒数第一。有的孩子思维活跃,却看来贪玩、不听话、违背常规逻辑,甚至“迟钝木讷”。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职责就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独特之处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潜力和天份,而不是扼杀和毁灭。
  我们要打破陈规,允许学生“插嘴”,自觉参与讨论,畅所欲言,让课堂教学多一点民主,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教师要保护这种“插嘴”,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讲究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