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习和探究的动力源泉,培养、发展、强化、优化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进步乃至日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
一、注重拓宽领域
好奇,对什么事物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但是,低年级小学生只是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而且,其兴趣范围并不是很广泛,其广度有限。究其因,一是低年级小学生认识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二是他们的活动面比较窄,基本上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对世上的绝大多数事物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当然,就谈不上什么探究以及探究的兴趣了。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着力帮助学生扩大生活面,拓宽涉及领域,提高其探究学习兴趣的广度。具体说,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介入现实社会,参与家庭生活,为产生探究兴趣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走向大自然。不仅是要求学生春天远足,秋天郊游,而且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把各学科教学场地尽可能的移到大自然之中。
介入现实社会。就是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的一员。具体说,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学校服务、敬老服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义演、义展、募捐等社会公益活动等等。
总之,不能把学生关在学校内,坐在教室里,仅靠几本教科书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各种探究性实践活动,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展产生探究兴趣的空间,创设产生探究兴趣的情境,以优化其探究兴趣的广度。
二、注重间接兴趣
兴趣分为两种,一种叫直接兴趣,另一种叫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个体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间接兴趣是指个体对活动结果感兴趣。①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一般人而言,学习过程是艰苦的、枯燥的、乏味的,对此,我们不必讳言。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开始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或是一项新的实践活动)时,会因为从未遇到过而感到新奇,于是产生一点点兴趣(这就是直接兴趣)。但是,直接兴趣维持的长久性和巩固性是有限的。随着学习(或实践活动)的深入,其艰苦性逐渐显现并逐步加剧,先前所产生的直接兴趣随之渐渐消失,直至荡然无存。此时,教师就要阐明学习(或实践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确认识到所学习的知识(或所积累的经验)对他们所具有的价值,以引起他们对学习的结果产生兴趣(这就是间接兴趣)。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都发挥了作用。但是,相比较而言,间接兴趣所具有的地位、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价值等,比直接兴趣大得多。因此,我们在充分利用学生对学习所产生直接兴趣的同时,还要格外重视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间接兴趣。
笔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同时兼教书法课,在课程开始时先向学生展示我国历代书法大家的名作,让学生直接感受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魅力,从而产生直接兴趣。同时,还让学生意识到优美的书法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无所不在:书法展览、黑板报、宣传标语、商店招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实用价值。通过一番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间接兴趣)油然而生,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三、注重实际运用
只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在内心深处真正地认同、体会到所学知识具有的力量和价值,才能永久地保持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教师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多多选取与学生实际有关的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的课题和实践活动的主题应该尽量具有实用性,具有应用价值,能够给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带来益处。简言之,就是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
学习生活化。心理学家指出:“与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事情能抓住儿童的兴趣。一个有生动想象力的教师可以使学校活动与儿童的兴趣直接相关。”@我们在具体操作中,一是要重视校本课程。与人教版、苏教版等统编教材相比,校本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为接近,因此能够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欢迎。二是在具体的教与学活动过程中,要时时注意生活的影子,譬如说,在举例的时候,要尽量举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例;在作比较的时候,要以近比远,以今比古,以中比外等,要用学生最熟悉的东西,来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
生活学习化。就宏观而言,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就是学校”、“家庭也是课堂”的理念。笔者执教语文,就要帮助学生确立“大语文”观,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就微观而言,要引导学生随时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于实际生活之中,即把语文学习的课堂延伸至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譬如,学习了“说话要讲究对象、场合、分寸”等口语交际的知识后,上课发言、讨论交流、课后交谈、外出办事、在家接人待物等,就要实际运用,有所讲究,有所长进。
四、注重梯度设计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兴趣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有关,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东西,有点了解而又不是很了解的事物,才能激起其探究的兴趣;学生经过一番思索,探究工作能略有进展,才能进一步激起并保持其探究的兴趣。据此,教师在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时,应当考虑适当的梯度、密度和难度等因素,也就是说,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让学生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不断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不断发现更新、更深的问题,不断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要量化细化达成目标,或是横向细化:把一个大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目标,积少成多,积小为大;或是纵向细化:由低至高,由外到内,由浅入深,从零星到集群。然后,从通过一定努力就可以达成的小目标、低层次目标开始,一个目标接一个目标,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一个台阶接一个台阶。在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难度逐渐提高,密度逐渐加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相应调整难度和密度,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如果学生屡次努力而未果,则会影响其兴趣,挫伤其信心。孔子说的“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五、注重表扬激励
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观察到,低年级小学生的兴趣点极不稳定,很容易转移,好奇心总是稍纵即逝。这种心理品质会导致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常常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虽说探究性学习及其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其目的并不在于取得多深的研究进展和获得多么重大的创新成果,但是,做事缺乏恒心,探究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却是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大敌。因此,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教师指导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表扬激励。
学生的言语和行为受到教师的肯定、赞扬,会使学生产生满足、愉悦的情绪,而这种情
绪是建立稳定、持久的兴趣所必需的。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是很高的奖励,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这种奖励能化成一种巨大的动力,激发并强化他们对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兴趣。教师一句激励性的评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励上进的动作,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表扬可以对学生具有高度的指向性,特别是当表扬与一些很具体的事物相联结的时候,在这种方式下使用表扬,学生会放弃其他的想法,而只是集中于教师积极反应的某一事物上。因此,表扬不仅被用于评价现有的成绩,更可以应用于刺激学生进一步用更富于思考和创造性的方法来完成任务。笔者数十年前的一个学生,在有所成就后回忆道,小时候对“肩负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之类的大道理并没有真正领会,读书刻苦用功,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句表扬。此话虽然上不了台面,但是,确系真话实话,发自肺腑。
六、注重方法多样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形式单一的活动容易使人产生厌倦和疲劳感,从而导致兴趣消失,注意分散;反之,多样化的活动则有利于提高大脑的兴奋性,维持兴趣和注意的稳定性。笔者长期执教低年级小学生,在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常常随机创设情境,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借助生动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展开思维训练。譬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第三段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读一边想象:你们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完后展开讨论):
生:我看到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生:我看到花蝴蝶在美丽的花丛中飞来飞去。
生:我好像闻到花的香味了。
生:我还听到蝈蝈在唱歌呢,歌声真好听!
生:我好象真的来到花丛里了。
师:小朋友们真会欣赏。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我知道,是“穿梭”!
师:你平时还看见谁在什么地方“穿梭”?
生:小鱼在水草里穿梭。
生:小蜜蜂在花丛中穿梭。
生:小鸟树林里穿梭。
生: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师:如果现在你就是一只美丽的蝴蝶,你最想做什么?
生:我最想在花丛中穿梭。
师:现在我们就来到大花园里,小蝴蝶们,飞舞起来吧!
(学生戴上头饰,体验“穿梭”。)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现在的感受?
生:我好像真的变成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快乐地穿梭,我真开心。
生:我在亲亲小花朵。
生:我在为蝈蝈伴舞呢!
师:(出示第三段内容)把你的感受通过朗渎表现出来吧!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笔者先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把语言文字具体转化为可感形象,再据此展开联想、拓展思维,然后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游戏中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借助形象感悟进行理性提升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如此:学生不仅较好地理解了“穿梭”的含,义,诗的意蕴也自然融入了孩子的心田。正如心理学大师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科学》中指出的那样:“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
注释:
①⑥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237页。
②⑤[英]戴·冯塔纳,教师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75、176页。
③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第289页。
④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解读[M],第8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