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没有比失去“言说”更糟糕的。
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的习惯是人云亦云,把别人重复过一千次的观点再说一次,自己的见解少而又少甚至没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当我们面对一种现象、一个话题、一种观点时,能够大声说出“我认为”,思考就与我们同行,我们的存在也就被赋予了意义。
一、学识开拓视野
“认为”就是表述观点,而观点的产生,不凭借情感,不凭借印象,而是凭借大量的阅读、观察、思考形成的开阔视野。一般的作文流程是有了观点之后,为论述它去寻找材料,易在写作中犯“观点先行”的毛病。这通常是平时阅读积累较少造成的。如果我们平时注意对事例、观点进行积累和思考,就能够从材料出发,推论出相对客观的观点。下面这篇随笔,可以给我们丰富的启示:
别靠道德反腐
◇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高二(9)班游伟
宋朝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开明时代,它给予文人充分的言论自由。这得归功于宋太祖给后世立下的祖训:一、言者无罪;二、不杀文臣。这就使得100多年里,5个赵皇帝竟不曾砍过一个文人的脑袋。文人出身的官员们不用担心项上人头了,胆子大了,想得最多的是什么?使劲往兜里搂钱!时至南宋中期,吏治已腐败到不堪的地步,时人谓之“满朝皆是小人”。
面对这样的政局,理学大师朱熹忧心忡忡。他几次上书给当时的宋孝宗,提出自己反腐倡廉的主张。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还是挺有趣的,他的切入点是皇帝本人。朱熹对皇帝的要求,无非“内圣”二字。也就是说,他希望皇帝能做一个道德标兵——所谓的“修身”“明理”“正心”“诚意”是也。德君才能行道,君主本人在道德方面搞些“托马斯全旋”“程菲跳”之类的高难度动作,才能给百官做个表率,这是吏治清明的首要条件。这一思想来源于我们的孔圣人,论语里就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敢情朱老夫子格物致知一辈子,述而不作,还是没走出孔孟所开创的那个传统,把希望统统寄托到了个人的良心与道德之上!这一切,导致中国百姓祈盼清官和中国清官祈盼有德之君的历史特别长。而这样的情结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比如你读历史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秦始皇若传位于太子扶苏,秦朝就不会二世而亡了呢?
王安石变法求富求强,想改变大宋积贫积弱之局面,而被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吹得神乎其神的苏东坡却在一旁说:“夫国家之所以存亡,在道德之浅深,而不在乎强弱。历数之所以长生者,在风俗之厚薄,而不乎富贫。”还举例说,隋朝够富大秦够强吧,不都是短命鬼吗?苏大学士诗词歌赋写得漂亮,但“革命觉悟”就没有小王同志高了。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反对道德说教,但合理的制度更重要。
在一般人眼里,谈腐败,必然谈到道德。但是,这篇文章却否定了“道德修养”这个中心。作者从宋太祖的“祖训”说起,本来这个“祖训”是为了加强舆论力量,却产生了流弊,原因是宋太祖觉得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高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熹并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也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提出意见,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而想从制度上解决问题的王安石,也受到了苏东坡的讥讽。作者写了三个事例,从发源、发展、意识三个层面进行解读,不仅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丰富有力,也使论证过程富有逻辑力量和文采。
二、情意磨炼素养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平面化的感情写不出有精神的文章。我们只有超越生活中的情感得失,不单纯地以一己好恶来评判,而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去分析,才能在别人所达不到的高度与深度上成就“我认为”的情感与理性力量。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哥伦比亚”号我为你哭泣
◇ 2003年高考河南一考生
消息称,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生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我先是一惊,接着便觉得有巨大的阴影压在心上。一种怪怪的感觉在荡漾,是惋惜,是伤心,还是同情?我不清楚。但当看到有人拍手欢庆时,我愤怒了。
我质问那人:“你在做什么?”他笑着,吃了一惊,又笑了,说:“看你那傻样,我高兴呗!”“死人了,你还高兴?你有病啊!”“又不是你死了,是美国人!”“美国人怎么了?他们是科学家!”我觉得他什么都不知道。“我知道,但他们还是美国人啊,美国人搞霸权主义!”他理直气壮地说。
“啊?”我吃了一惊,比刚听到消息时还要吃惊。因为恨霸权主义,所以恨所有的美国人。可悲啊!为人类探知宇宙作出巨大贡献的“哥伦比亚”号发生爆炸是人类科学探索史上的巨大灾难,却满足了这些人复仇的快感。
“哥伦比亚”号,我为你悲伤,我为你哭泣。我向这7名伟大的科学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的心里一片昏暗,对于一些人的“幸灾乐祸”我实在无话可说。
他们也都是活生生的人啊,在这场灾难中,他们离开了,我们就不能感受一下死亡的悲哀吗?我们有家人、亲友,他们不也是吗?将心比心,我们又怎么能把自己的良心扔在一边去发笑呢?
固然,他们是美国人,但他们也是科学家。科学无国界,我们享受科学的成果,难道不该去关注一下为科学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吗?比尔·盖茨是美国人,可中国一样有3500万人用Windows;哈佛是美国学校,可每年都有人挤破了头想去那里留学。科学无国界,它带给全人类幸福。而这次科学探索上的灾难,不也正是全人类的灾难吗?
霸权主义是全人类的对立面,但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不同的事物,决不能戴着仇视霸权主义的眼镜去看待“哥伦比亚”号。人是有感情的,但不能凭感情上的亲疏去判断事物。否则,我们只会犯错误。
“哥伦比亚”号在天上飞了20几年,现在不幸离开了,我们应该向它志哀,向机上7名宇航员志哀,敬礼!我们为你们骄傲!
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本文作者也是从情感方面立论,但因为探索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对人类的关爱、对科学的景仰和对人性的探求——使得这篇文章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它让读者领悟到:只有理智地客观地看待事物,才能理性地分析事物;只有去除科学中的民族主义,才能对人类有更深沉的爱。这个观点不仅具有理性的逻辑力量,同时也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
三、思想熏陶人格
思想需要磨炼。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要达到相当的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如果你在平时的学习中熏陶出一种思辨性人格,从理论的高度、思维的新鲜角度等方面进行拓展延伸,就可以发现被大多数同学忽略的重大问题。很多同学的作文崇尚词藻,这无疑是应当提倡的,但美丽的外表下还要有丰厚的内涵。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兼容并包(有删节)
◇ 2004年高考北京一考生
说到“包容”,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北京大学前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主张。这几年,我们颇有点谈“自由”色变,所以,这“兼容并包”也就不怎么提了。
但是,不久前,北京大学金开诚先生写了一篇《漫话校训》的文章。文章说,清华大学的校训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都令人大为激赏,但是作为在北大长期工作和学习的北大人,金先生竟不知道北大有什么校训。
不知道北大校训的金先生,却记得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但金先生惜墨如金,将蔡元培先生主张中的后四字给惜掉了。
我想,不是金先生真的惜墨如金,将后面四个字惜掉了,而是怕是这四个字太敏感。
是的,“兼容并包”本身就够敏感的了。兼容并包?难道反动的言行,我们也能并包?社会的污秽、黑暗、腐败,我们也能并包?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中发展前进的。没有了恶,何来善?没有了落后,何来进步?况且,反动、丑恶的东西,不让它们充分表现、表演,怎么才能认清它丑恶的本质、险恶的用心呢?
能够撑船的大肚里,什么不能包容呢?丑恶、阴谋、肮脏、污秽、苦难、磨砺、失败、挫折……一切都可以承受,一切都可以包容,方显出我们的伟大与宽阔,坚毅与坚强。
我认为,北大完全应该理直气壮、正大光明地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自己的校训,它较“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点都不逊色,反而有胸怀天下、包容宇内的气度与胸襟。
北大人能如此,中国人就何以不能如此呢?
作者议论风发,揭示出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神,无疑具有思想的深度。作者对史实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展示了其自信的人格。而这样的“良史人格”,无疑也是思想的人格。
从小学阶段起,美国的语文课便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对于事实性的内容,用F(fact)标示,对于观点情感性的内容,用O(opinion)标示。对于事实性内容,要考证其真伪;对于观点情感性内容,则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主要是评价作者的论述或情感是否正确。如果自己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来评价,会有什么不同等等,从而培养起一种“批评性人格”。如果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和口语交际中,也能够注意分清事实、观点、情感并进行评述,大声说出“我认为”,这将会对培养自己的独立观点、独立情感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