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374

  

尊严与信念

◇ 陈 彦

  把很多年的泪水加起来,也没有这200多个小时流得多,几乎不能看电视,也不能听人说汶川,但不说汶川又能说什么?泪腺是与心底的源头接通了管线的,龙头稍一撞,就哗哗流个不止。这仅仅是内心柔软的稀释吗?仅仅是朴素善良情怀的自然涌动吗?我感觉更多的还是,人的尊严得到了实实在在确立后的感奋,人的信念得到了真真切切炼化后的升腾。
  在地震发生后的数小时内,人们似乎还在诉说着自己的惊慌失措和坛坛罐罐,当震中的深重灾难逐渐明晰后,人们才感觉到自己的那点惊骇和损失,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所有的眼睛,所有的心灵,都在拼命向一个地方聚焦、靠拢,那就是汶川——中华民族瞬间隆起的情感集结中心。
  我们这个民族是经历过很多重大灾难的民族,我们看到过许多灾难的不完整统计和书写,从来没有过如今天这样,是以对人的完全尊重为前提的。传统戏剧故事讲包拯陈州发放救灾粮,未及“放粮”,却先要铡贪官,在灾民置身水火时,还有官员借机“敲骨吸髓”,“政府”的总体形象,是不怎么令人满意和动容的。当然,有许多民族的脊梁,始终在大灾大难中,撑起社会大厦,那也正是这个民族得以持续衍生的重要原因。“5·12”大地震全然提升了政府的形象,让13亿人和整个世界都看到了这个政府的能耐和希望,这恐怕是这个巨大灾难的重要精神遗产之一。而这个重要精神遗产的形成,就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得到践行的结果。
  人是有尊严的高级动物,无论职位高低,贫富贵贱,在生命面前是平等的,整个世界都在这样呐喊着,但整个世界未必都能做到位,可中国政府在“5·12”大地震爆发后的所作所为,让人眼泪汪汪地感受到了做到位的可能。总书记立即作出指示,总理在地震发生后半个多小时,就行进在了赴灾区的路上。之前的汶川是一个国人心目中无所印记的山乡小县,没有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人物,更没有掌控过什么稀世资源,这里就生活着一群又一群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他们的生死存亡,瞬间牵动了共和国的心脏,并迅速刺痛了共和国全身。任何一个生命,面对这样的尊重,都会感到欣慰,感到自己的价值,并为这种尊重的获得,而切实去负自己应负的那份责任。尤其是三天举国哀悼遇难同胞的壮行,更是震撼了国人和世界的心灵,这是我们苦苦追寻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最深切动人的一个转身,这个转身,让13亿人泪雨倾盆;这个转身,让我们看到了与传统封建社会依稀告别的界桩和挣脱深度。只要是人,就应有人的尊严,只要是人,就应该获得人的尊重。我们不仅找到了大地震生发的经度和纬度,也由此发现了民族文明进程的步态和高点。
  一次恸地灾难,不仅没有扰乱国人的心绪,相反,他们凝聚得更紧结,偎依得更绵密,这是灾害这个魔障自身也没有料到的另一种效应。平常在安如泰山的平静生活中,我们似乎有了太多的怨尤,可就在5月12日14时28分的一刹那,竟然定格了那么多崇高,凝固了那么多神圣,引爆出那么多感动,以致让我们感到一生都没有流淌过如此多的泪水。我甚至觉得哪一幅图景都能进入人类不朽的雕塑,哪一个故事都能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撼动的遗产,当看到谭千秋老师保护自己四个学生的生命壮行图时,我再也忍不住地放声大哭起来。我感到谭老师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荣誉、骄傲和自豪,面对谭千秋式的英雄,我们不能不对人类生命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更加巨大的希望和信念。
  同样让人感动的是,在汶川以外的辽阔疆域,与英雄同等耀眼的各类善举,正在把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境界,提升到让我们自己都感到自己是活得越来越高贵了的境地。当一个穿着并不体面的农民工,把皱皱巴巴的10元钱,同一个知名人士的一捆钱,一同塞进募捐箱时,我们感到的是同样高尚与体面的灵魂。感动在天涯海角,感动更在邻里身边。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单位的一个女孩,竟然在她婚礼现场宣布,将收入的礼金捐献灾区。2万元也许并不撼人心魄,它却代表了一个人的精神质地、生命高度和人性深度。顷刻间,我感到这是我所参加的婚礼中,见到的最美丽的一个新娘。
  灾难是无情的,但灾难也能成为人类净化自己、校正自己、超越自己的衡器,“5·12”大地震,使我们对自己的祖国树立了信心,对自己的民族树立了信心,甚至对自身也树立了信心,这就是悲剧演进中的升华。
  (选自《人民日报》)
  
  【心灵物语】
  谁都不会忘记这个5月。满目狼藉的废墟,深埋地下的亡者,献血车前排起的长队,捐款箱前聚拢的人群,昼夜辛劳的解放军,为幼童让路的温总理……一幕幕场景,至今还那样鲜活。在大灾面前,一个民族的大爱和永不退缩的民族精神是那样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所有的废墟会被重建的家园所覆盖,唯一留下的,就是相互温暖、相互扶持的精神,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尊严与信念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