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378

[ 佘开俊 文选 ]   

高台上下的对望

◇ 佘开俊

  编者的话
  本期“双轨电车”我们读到的是孩子念亲恩和父母倾注在孩子身上殷殷深情的故事。上期的“阅读沙龙”做了一个关于两代人之间故事的专题,收到了很多热心读者的反馈。因此这一期的“双轨电车”我们再一次将目光聚焦于亲情——这个永恒的主题上。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高考前夕,《最后一吻》的小作者的母亲不幸过世,她在这个沉重的打击下十分消沉,甚至想放弃学业,但最终还是战胜了自己,考入了理想的学校。希望她在天国的母亲能看到这篇文章,感受到女儿的深情并为她感到骄傲。
  
  高台下,公交车驶过青青的稻田,驶过波光粼粼的小河,直到消失在被夕阳染成金色的杨柳依依的拐角。晚风掠过稻田,温度陡降,光线愈加昏暗,高台上的姑姑与姑父计算着表哥回来的日期——一切都像一幅画一样印在我的脑海里。尽管这种送别已有很多次,但每次姑姑和姑父都要陪表哥走完通往村口的那条路,站在高台上远望表哥离去。
  表哥告诉我,他每次从车后窗看到村口高台上年过50的父母望着自己,心中就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不仅是离别的不舍之情,更有内心的安然之感。
  在我学校食堂对面也有一处高台,许多父母会站在上面向下探望自己的子女,就像在村口远望表哥的姑姑和姑父。入学前军训的时候,他们只是分散地站在宿舍、小店、食堂门口,在川流不息的队伍中寻找自己的孩子。我的母亲也曾来校看望我,两手拎着满满的食品,一边避让着拥挤而陌生的人群,一边仰着头用急切的目光向后面的队伍找寻。那一刻,母亲在人群中显得那么矮小。我的心中一阵酸楚,此时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让母亲站在最高的高台上,告诉所有人她的伟大。可我做不到,只能冲过去挽住母亲走出人群。我告诉母亲:“学校离家太远,你过来我不放心。”母亲说:“妈做事你放心,妈是想你了,唉,在这队伍中找到你真不容易!” 我告诉母亲下次来就站在那个高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我,我也可以看到她。母亲笑着说:“站得那么高干嘛?下次我就不来了,免得让你分心。”
  从高台上投下来的目光愈来愈多,愈来愈密,于是高台上下形成无数股对望交错的视线。当对应的视线相触碰,就像函数中X值与Y值组成的点坐标一样,子女会立即穿过人群来到父母身边,在高台上组成一个又一个点集合。我也加入到这种对望中来,因为母亲在这方面对我的承诺从不应验。每次我在晚自习课间打电话回家,她总是告诫我要认真学习,不要浪费时间跑来跑去打电话,可我总会听到电话那头她与父亲争电话的声音:“该我说了,儿子,你爸太啰嗦……”终于还是看到高台上母亲的身影。母亲欣喜地望着我跑上高台,可当我与她站到同一台阶上,母亲的俯视又变成了仰视,我在母亲身边显得异常高大,这让我感到浑身的不自在。我下了一级台阶,让母亲的视线恢复成向下弯曲的弧线。也许母亲没有感到她仰望我时的不自然,无论多高在她眼里我始终都是孩子。而对我来说,只有母亲站在高处向下俯视时,心中才有种安然的感觉。
  我告诉表哥我的感觉,表哥说正是父母远远向下投射的目光让他安然,重新找到小时侯仰望父母的敬意,无论走到哪里都感觉到父母在高处给予他的力量。我明白,表哥在心中为父母筑起了全世界最高的高台,我也开始默默地在心中为父母筑起高台。
  每个子女都应该在心中为父母建起一座高台,让他们与我们永远可以上下对望,无论我们心多高,走多远……
  
  指导老师 徐克智

高台上下的对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