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色彩的斑斓是颜料的调制,那么属于文化范畴的“全球化”则是各国文明的相互交融。无形中,一个文化怪圈诞生了。
总说历史是停不下脚步的,确实,历史也只是“时间”的聚合,再配上点人和事。但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形成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形成需要以时间为基础,也需要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环境熏陶出的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为何学者们一定要将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划一条明显的分界线,下两个完全不同的定义。
西方社会中资本主义是主宰,而东方至少对于中国来说,则是另一种性质——社会主义。单从这点来看,文化形成的环境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地了。虽说中国也有过“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有对资本主义的探索,但这一切似乎都还是朦胧的,就像只被禁锢的蝴蝶,摸不清路线,终究到达不了彼岸。很难说哪一方的文化开化得最早,也很难评说哪一种文化至上,但至少可以肯定,文化之间的相互冲击是无法避免的。
“交融”一词以人们的意识来看,是和平而文明的模式。通常就是自然的文化互动,而非刻意。就像当初马可·波罗访华,口述而成一本《马可·波罗行记》,将中国元朝琉璃的奢华与精美的建筑数尽,可能不免有些夸张,但终究还是以其内容的绚烂引来了西方的“殖民扩张”,这一来一往,就形成了“文化冲击”。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冲击”的强度和深度比“交融”大得多,其形成自然是以战争为主。一般来说,对于历史上战争的评价都要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出发,而它存在的客观意义就是促进各国文化的传播。演化至今,各种文化也日益成熟。
是否可以回眸一下东西方的文化进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似乎都有些可亲之处。西汉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不仅仅化为“丝绸”这一个物象,它是中国人在叩响异域风情的大门,这中间的奇妙我们很难道尽。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船的桅杆高扬,海上文化的传播也算是独树一帜。也难怪有文人赞叹郑和是“千年独舞”,舞出了一段传奇。但西方似乎更强些,哥伦布与麦哲伦的远航,一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一个证明了“地圆说”,一定程度上都与文化的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以中国为例。纵观时间坐标,清朝的“闭关锁国”最让人心痛。统治者以“天朝”自居,习惯了接受贡赋,直到有一天突然觉得国家的一切可以自给自足,一声令下,断了东西方商业交往的道路,甚至波及各国文化的互融。这一时期的文化缺失了展示的舞台,少了吸纳的机会,“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的定论也自然而然地从人们的笔下蹦出。后来,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1978年开始,中国才正式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这个拥抱不可小视,对于文化的发展更是镀上了一层名曰“外来文化”的色彩。潜移默化中,中国文化与世界接轨了。法国曾经举办过“中国年”,埃菲尔铁塔一度被披上耀眼的中国红,与之相随的大部分西方国家也以浪漫的方式接受了中国文化,只待慢慢调和、享受。
“文化怪圈”的落脚在一个“怪”字。“怪”在它传播的方式、交融的方式以及发展的方式。世界是一个整体,简单地看就是一个密不可分、浑然天成的球体,把每个国家及民族各异的文化串联在一起,由宇宙空间俯瞰大地,从而形成一个奇异的圈。时代一直向前发展,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冲击无法避免,难免会造成“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其实两者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巧妙的过程,因为它既要保持传统的本性,又要以“外来文化”为动力,使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创新。要接纳,就要有胸襟;要坚守,就要有恒心。只有这样,文化才能展现出它的绮丽。
文化永远都是主动地衍生、交流、发展,只有将那根牵动文化的线掌握得游刃有余,才能在文化的怪圈中拥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