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650

[ 王淦生 文选 ]   

世界最遥远的距离

◇ 王淦生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翱翔天际,一个却深潜海底。”在泰戈尔的诗里,距离很美却又无奈。关于距离,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与遐想,或是绵延悠悠,或是充满哲理……
  
  学生Show 1
  距 离
  ◇ 陈书彦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高三(1)班
  连绵的细雨,自上而下,串成一条条晶莹的线,我知道,那是天与地的距离;萧瑟的秋风从远处吹来,漫过大地,摇落一片片憔悴的叶,我知道,那是夏与秋的距离。站在窗边,看着你那被雨雾模糊了的频频前倾的身影,我却不知道,何时我们之间也有了无法逾越的距离。
  记忆中的你,总是留着干净的平头,带着腼腆的笑意。你大我七岁,却总不厌其烦地带我玩。每次听到你上楼回家的脚步声,我便会从家里跑出来,接着“砰”的一声把妈妈的叮嘱关在门内,拉着你的手下楼。夏日里,我们几个孩子爱捉蛐蛐,我总爱拉你一起,那样,我便会成为捉得最多的那一个。而你,却总在捉住蛐蛐之后,又将它们放回。你说:“蛐蛐的爸爸妈妈找不到它们会着急的。”我恍然大悟,用力点着头,跟你一起将那些蛐蛐放回。夕阳斜斜地照过来,你的影子缓缓地覆盖在了我的影子上,没有一丝距离。
  ……
  前些日子你回来了,说中午请我们一家吃饭,我乐得在床上连滚三圈,左思右想不知带什么礼物给你好,毕竟自从你大学毕业我们已经许久没有见面了。最终,我决定带上一瓶奶奶酿的糯米酒。
  来到酒店内,我才发现来的人很多,而你是满脸的老成和疲惫。看见我你笑了笑,却又立即转过身与旁边的中年男子继续搭话。在我失落的等待中,宴会开始了。你一杯接一杯地敬酒,又是“李局长”,又是“张董事”。看着饭桌上迅速减少的茅台酒,再看看手中那瓶满满的糯米酒,我突然想起那个微醺的下午——奶奶不在家,我拉着你去偷喝糯米酒。我喝了一杯,甜甜的糯米酒香立刻沁入心底。于是我忍不住想再多喝一杯,却在刚刚触到酒瓶时被你制止了:“少喝多知味,酒喝多了是会醉的。”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你当时严肃而认真的表情,可抬眼间却又看见你写满醉意的脸。今天的你是否已被这世上的“甜酒”灌得迷失方向了呢?
  你又敬了一圈酒,突然停下手,指着服务员刚端来的一道菜说道:“这是醉烧野鸽,味道特别鲜,你们都尝尝!”你的话如利剑一样一下子击碎了我脑海里那些童年夏日里的美好回忆。我看着那碗白色的汤里时隐时现的鸽头,突然有一种想吐的冲动。
  ……
  不知何时,宴会散了。我默默地将那一小瓶糯米酒放在桌上,它的旁边是已经见底的茅台酒瓶——这两只酒瓶之间似乎有着我望不穿的距离。楼下,你忙着在雨中送客。看着你嘴角弯得越来越大的弧度,看着你频频弯曲的身影,我突然觉得你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模糊。一种难以望穿的距离模糊了我的视线,阻断了今天的你与童年的你在我记忆中的重合。难道这仅仅是时间挖成的壕堑?
  ——我实在说不清楚。
  【品读】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能是宇宙间最遥远的距离,而这种距离只能通过心灵去测量。本文作者通过几组典型画面的呈现、饶有意味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绘将人与人之间常人难以察觉的距离感表现在读者面前。在作者笔下,社会这一巨大的染坊将一个昔日纯真而富于爱心的少年濡染成了一个多面的、有些势利的社会动物。或许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却难为一个单纯得一尘不染的孩子去接受。读完此文,不由让人产生“人又少了一个”的感受。全文文笔清新,带有一种伤感的诗意。
  
  学生Show 2
  距 离
  ◇ 仇 越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高三年级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顾城的这首小诗《远和近》仅用六句话便形象地描绘出人与人之间隔如霄壤的距离。这咫尺天涯的距离是无数现代人的无奈。
  许多人不知道对门邻居的姓名籍贯,从未与打扫小区的环卫工打过招呼,甚至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每个人都披着一件冰冷的铠甲,用冷漠的面具隔开彼此心的距离。当“宅男”“宅女”成为流行,当“天涯若比邻”成为故事,当救人先讲价捞尸还要钱不再是新闻,我不知道再去哪里寻觅温馨的桃花源。难道“构建和谐社会”永远只能是一句口号吗?
  古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之说——情意让“千里”失去了距离,那股浓浓的温情依然温存着千年之后的我们。而如今,鼠标轻轻一点,便能飞越千里,无须忍受鸿雁传书的漫漫等待。可我们却常常懒得发出一声问候。“比邻若天涯”成了现代社会的通病。
  距离的产生源于人们的不相惜。张爱玲曾写道:“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间,时间的无涯的荒原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种妙不可言的缘分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吗?因此,怀着感恩的心,怀着怜惜之情,珍惜每个相遇的人,不辜负上辈子五百次的回眸换来的擦肩而过。这种相惜便能拉近我们的距离。
  其实,有时一个微笑便能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到最短。2004年冬,美国一名持枪抢劫者被警察逼进一居民区。他闯入一间屋子,用枪口对准背对着他插花的女孩。女孩被惊动,转过身来却笑靥如花——原来她是位盲女。随后她真诚地与他交谈,邀他赏花。男子最后叼着一朵花被警察带走。我想,如果我们对那名男子少一丝冷漠,多一些微笑,他也许就不会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你注意到了吗?我们在人群中行走常常面无表情,偶尔露出微笑也是因为遇见了熟人而勉强为之。那短暂如流星的微笑,何以温暖我们的社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咫尺间的距离有多长,比我们想象的要长;两极的距离有多短,比我们想象的要短。爱与微笑,会缩短甚至消除所有的距离。仅仅是行车时的一点礼让,就足以拉近距离;仅仅是迟到后的一声“对不起”,便足以消除隔阂;仅仅是分别后的一句问候,也能使天涯若比邻……不需要太多的付出,我们便能告别顾城诗中那种“人离得很近,心离得很远”的尴尬,就看你愿不愿意做出这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付出了。
  【品读】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常常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身处人流之中却孤独无依的怅惘。本文作者巧妙地借顾城的一首小诗描摹出这一困扰着现代人的“社会病”,由现象到本质地分析了人与人之间隔膜、距离的由来和危害,并提出了缩短和消除这种距离的途径。本文虽是议论文,但富有文采,尤其是引用运用得恰到好处,有力地支撑了作者的观点,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