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究其本质就是师生双方以作文为中心进行的教和学的协同活动。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作文心理。笔者听了北海市八中方旖老师的《留住你的感动》这次作文教学观摩课,深受启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能从学生作文心理的角度切人来展开教学。
一、关注学生内心情感的走向。重视学生情感的心理积累。
从选题背景上看方旖老师设计的《留住你的感动》这次作文教学观摩课,她选择了以“感动”为话题展开作文教学。她认为,要写好文章,首先要关注生活中自己的内心体验,关注内心情感的走向,应该把“关注和表达内心的感动”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课题。感动,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从解释中可以看出,感动离不开人内心的情感因素。写作教学的心理积累律理论认为,写作心理积累主要有三个方面:材料的心理积累、语汇的心理积累和情感的心理积累。笔者认为,其中情感的心理积累尤为重要,因为没有情感的文章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更无法感动人。唐代诗人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说:“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磋,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山川胜势,风云景色。当花对酒,乐罢哀余,通滞屈伸,悲欢合散,至于疾恙穷身,悼怀惜逝,凡所对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这是他的写作心理体验,即在生活中每有情感“异于常者”便想写诗。他在多种生活景象中,无不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积累多了,写诗的情感也就丰富了。方老师选择“感动”这一话题,从写作教学情感的心理积累律来看,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的心理积累,丰富他们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为学生写出感人至深的作文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激活学生的作文思维,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从教学过程上看方旖老师这节课,她始终在运用引导性的语言来激活着学生的作文思维。观摩课一开始,方老师首先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感动的理解,当同学们自告奋勇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她把现代汉语词典中感动的解释呈现给大家,又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汶川地震中一名乞丐向难民捐款的画面。顿时,同学们的心灵就受到了震撼,促发了内心的感动,于是大家积极举手发言各自表达出了自己内心不同程度的感动。方老师设计的以上这三个细致的环节逐层推进地把感动在学生的思维中从抽象概括过渡到了形象感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文是感知——思维加工——语言表达的转化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对事物形成感知是语言表达的第一步。在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综合,联想是思维能力的主要心理特征,它是由当前的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和大脑的联结功能在心理活动中的反映。”随后方老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看了汶川地震中一名乞丐向难民捐款的画面后,大家都深受感动,那么请你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让你感动的事情呢?”这个问题的提出,立即激活了学生联想的思维,使学生的思路自然开阔,为进入写作情境做了充分必要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十分活跃,思考片刻后便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讲述了令人感动的片段,有这样一段课堂实录:
生:我看到地震中医护人员在挽救小孩儿的生命时,用她那充满着慈爱和温情的脸蛋儿去接触孩子的脸蛋儿,把自己的爱心传递给了孩子,这一幕让我很感动。
师:恩,好,那你能不能把自己描述的这份感动用一个比喻表达出来呢?
生:第一次吃苦瓜的感觉。
师:你看这样表达是不是更好,如一缕朝阳温暖着我的心房,又如一杯清茶滋润着我的心田。
这个片段,方老师创意性地让学生把自己描述的感动用一个比喻表达出来,而对学生的表达,她能及时用如此生动优美的语言加以启发,既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训练,又展现了一名语文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值得我们欣赏与学习。
三、利用名家经典片段,创设学生的作文心理转换情境。
通过方老师对同学们思维的训练与启发,逐渐使大家对感动形成了形象的感知。那么下一步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完成从思维加工转化为语言表达这一过程。作文心理三级转换理论认为,作文由思维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要经过三级转换。第一级转换是从思维到内部言语的转换;第二级转换是从内部言语到口头言语的转换;第三级转换是在某些情况下,内部言语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所要经历的转换。二级转换与三级转换之间有一个过滤器,它将二级转换的结果进行筛选,表达上不合乎要求的则需要进行三级转换。三级转换是外部书面言语表达的重要但非必要的转换过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第三级转换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可以进行有创意的准确生动的表达。但是,对大多数初中生而言,他们尚难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讲的“心口如一,言文一致”的境界。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设从二级转换进入三级转换的情境,即在内部言语转换为外部书面言语表达之间添加一个有效的催化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对第二级转换的结果进行再认识,再过滤,再加工。最终通过第三级转换,使书面言语的表达达到最为精细的程度。
方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过大家表达的感动后,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动,而是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名家经典——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令人最感动的片段(父亲蹒跚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就这个片段再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她用名家经典又一次触发了学生的感动,刚才学生自己联想到的感动和这次被触发的感动同时存在于学生的思维中,使学生很容易对比出这两次感动是否给了自己同样的感受,是否经历了同样程度的刺激反应,是否同样深刻地印在了脑海里。若答案是肯定的,则说明学生自己所联想到的感动与名家经典所触发的感动处于同一水平上,也就是说学生完全理解了感动的含义,并能举一反三,用自己联想出的正确的感动事例去触发别人的感动。这样,学生对自己思维中已有的内容就无需再加工,再过滤,可以直接用于书面言语表达,也就是不需要再进入作文心理的第三级转换;若答案是否定的,则说明学生自己所联想到的感动与名家经典所触发的感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出现有可能源于学生对感动的含义理解得还不够深刻,尚未达到举一反三的水平,因此联想出的感动事例不及名家经典感人至深。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思维中已有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再过滤,再生成。再修改,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向正确的方向改进,最终将思维中新生成的内容转换为书面言语表达。这一过程。实际上完成了作文心理的第三级转换。笔者建议语文教师要重视作文心理第三级转换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佳境。
这段名家经典片段的展示,将这节课推向了高潮,让学生在内心中真正留住了感动。学生经过这样的熏陶和引导后,便开始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动,在经典片段中回味感动,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感动。写完后,方老师让大家将习作互相交流展示,师生共同分享评改。最后,方老师进行了课堂总结:感动无处不在,仿佛泉水,滋养着生命,能感动的人,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方旖老师的《留住你的感动》,重在引导,贵在启发。她抓住学生作文的心理,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内在写作动机和写作情感,是一次颇具特色的作文教学观摩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