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09年第10期 ID: 152319

  

试论我国戏剧在当代面临的困境

◇ 刘 琦

  戏剧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我国正面临着衰亡的窘境,剧场的长期不景气、观众的锐减、剧院的倒闭、人才的青黄不接等都是其没落的表现。“以北京为例,目前仍在继续、上规模地进行话剧生产的团体不超过四家,都是国家院团: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空政话剧院、中央戏剧学院,这四家团体每年的话剧生产量加起来占到北京市场本土话剧生产的60%左右,其他偶尔还在演出的铁路文工团、煤矿文工团等剧团的作品,数量也不过区区10-20部而已。如果不包括复排的剧目在内的话,这个数字还会更少。”为何戏剧在大众的淡漠下渐渐失去了生命力?我认为这可以从外部环境和戏剧自身两方面来进行思考。
  
  一、外部条件
  
  多种外部条件导致了戏剧的式微。首先是文化的多元化赋予了人们更多选择的权利。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的兴起,人们了解外界的渠道增多,戏剧已不足以把观众局限于剧场。过去的娱乐活动相对单一,看戏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而多媒体的崛起仿佛更适应现代人的需要也更能吸引观众,新兴的数码图像入侵传统艺术,戏剧在市场中所占份额自然就变小了。著名戏剧学者魏明伦也认为:“现在是电视、电脑时代,人类社会以戏剧为主要娱乐方式的时代已过去,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成了斗室文娱为主,广场文娱为辅的时代,戏剧已不再是莎士比亚时代了。”戏剧的衰弱不仅表现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一个普遍现象。现代技术的进步不仅冲击着戏剧,就连辉煌一时的电影艺术也陷入了窘迫的境地,而现在的电视也大有被电脑取代之势,或许任何事物都会被比它更高级的演变所取代吧,戏剧更是被困在高科技之外狭小的一隅,徒然作着困兽之斗。“技术进步就像一架高速前进的大货车,有时难免因为速度之快而掉落一些货物。戏剧艺术就似乎是从现代社会这辆快速前进的大货车上掉落下的货物,徒然望着不断远去的车影,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忽视。”高科技飞速发展无形中也加快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压力感、危机感、紧张感加之浮躁的心态伴随着高度发达的文明而来,人们无法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一门缓慢古老而又富有余韵的艺术。而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全球化也深刻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趣味,好莱坞大片、韩剧、日本动漫等外来文化冲击着中国的本土文化市场,甚至大有取代之势。国人仿佛更热衷于国外的新鲜事物,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正渐行渐远。文化入侵中损失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戏剧,传统文化纷纷招架不住,丧失了固有的阵地,在本土娱乐中渐趋边缘化。而且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也保护的不够.在中国戏剧市场举步维艰之时,美国的商业戏剧却是欣欣向荣,百老汇门前依旧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一方面是观众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政府也没有找准培养观众的有效举措。针对国人目前对戏剧不了解的现状,没有注重从青少年起就有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戏剧的兴趣,很多年轻人不是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没兴趣而是没有人引导他们如何欣赏。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戏剧的篇幅少之又少,孩子们看到的也只是静止的文本而没有整体的认识。现在戏剧观众的大量流失已是一个不争的实事,听戏的绝大部分是老戏迷,观众断层不可避免。只有争取年轻观众,戏剧才有生命力。现在很多艺术家都在针对戏剧复兴进行着有效的尝试,如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他改进经典争取年轻观众的动机是好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还有一个外因就是“四人帮”时期江青等人的极端主义,规定群众只能听革命样板戏,排斥其他一切剧目,“文化大革命”使那一时期的一代人缺乏对戏剧的全面观照.对戏剧的认识也就十分片面,也使传统戏剧的传播出现断层。
  
  二、戏剧自身
  
  不仅是外部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戏剧自身也存在着诸多弊端。表现在形式上就是戏剧缓慢的唱腔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里越来越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而且戏剧中保留了大量的地方方言,以致于很多人听不懂在唱什么,戏剧舞台的局限远不及电影场景的自如切换。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大限”,戏剧作为一门古老的娱乐方式也不例外。表现在内容上则是缺乏创新,戏剧明显表现得创新不够。首先体现在戏剧文本上,戏剧能成为经典的基础在于剧本的经典,只有经典的文字才能散发出永恒的光芒。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在当代仍能产生轰动效应并不在于靓丽的扮相、华丽的服饰、唯美的场景,而在于其剧作本身的巨大魅力。给演员表演与剧场制作提供最大可能的依据仍是汤氏剧作的超常想象与巨大张力,而非颇费心思的现代制作与包装本身。“《牡丹亭》剧本所蕴涵的跨时代、跨国界的思想光芒在用不同的舞台语汇‘变形演绎’时激射的巨大力量赢得了观众”。但是现在戏剧创作缺乏文人的参与,远不如戏剧繁荣时文人创作的热情,也难以出现优秀的作品。而且戏剧表现的内容也有待改进,很多戏剧说教色彩浓郁,或是老生常谈与时代脱节,不符合新时期的审美趣味。戏剧往往显得过于严肃庄重、游戏精神缺失,人们缺乏主动参与的欲望,自然也不能满足观众越来越苛刻的欣赏趣味。其次是戏剧演艺人才青黄不接,出现断层,演员工资收入低、待遇差,很多年青人不愿干,纷纷转行。以前戏曲世家甚多,而今就是著名演员的子弟也很少人会承继家学。没有好的演员,戏剧的发展也是捉襟见肘了。再次是落后的艺术生产管理体制制约着戏剧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戏剧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国家所扶植的少数几家国有剧团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而对于其他民间戏剧演出国家没有任何支持,反而用严格的演出管理制度来加以限制。不以体制的改革寻求出路,戏剧的道路只会越走越窄。
  
  三、对 策
  
  一切事物要么创新要么消亡,戏剧的发展也正面临着选择。针对当代戏剧在我国面临的困境,我认为改革的根本是戏剧文学的改革。好的剧本是戏剧常演常新的源泉,而现阶段的剧本普遍缺乏创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远没有戏剧繁荣时反抗权威、消解神圣的胆量与气魄。要想出精品必须靠文人的重视和参与、大胆革新。“只有真正优秀的戏剧文学创作才能支撑起历史久远的舞台演绎;如果舍本逐末,失去对戏剧文学披肝沥胆式的独立经营,仅仅依靠奇异的表现手段和华丽的演出外表去延续中国戏剧的舞台生命,则恐怕是缘木求鱼,难以招回已经走失的戏剧灵魂。”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当前戏剧创作日益工具化,使创作者压力过重、笔头艰涩、缺乏灵气,即使一些青年创作者也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下笔竟然显得老气横秋毫无新意。当代戏剧的文本偏于保守、戏剧范式偏于老年人的接受心理。自然导致了年青观众的大量流失,成为只属于老年人的娱乐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剧本求新以外。观众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重视培养观众尤其是年青观众的参与热情。改革教育还青少年对戏剧一个整体的感知,让他们对戏剧逐渐产生兴趣。重视培养优秀的戏剧演员,通过高超的演技把更多的观众吸引到剧场中。保持戏剧的最大特色也是最重要优势——当场直接交流性,扬长避短,对情节、唱腔、表演形式、舞台背景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新的形象吸引观众。“观众的培植是需要耐心和信心的。要以戏剧独特的审美价值、丰富多彩的剧目、常换常新的制作去吸引观众,以剧团独有的亲和力、独有风格的魅力去挽留观众,以厚实的创作能力与市场包容性去引导观众也适应观众,获得自己的观众群体与文化市场份额。戏剧拥有了观众也就拥有了社会,拥有了生活,拥有了发展和繁荣的奇迹与希望。”另外就是戏剧运作体制的改革。尝试戏剧商业化。艺术自觉的利用经济运行机制与唯经济指标论是两回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许多事物都在悄然发生改变,如果拒绝改变就会被淘汰。戏剧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粤剧就是戏剧商业化的典范之一。对于商业性不强的戏剧演出应以报备制度代替审批制,放松对民间剧团的管制,鼓励体制内外的所有戏剧爱好者都能以低成本的方式走上舞台进行戏剧实践。“只有让民间的戏剧花朵自然地播种、发芽和开花,戏剧市场的微观生态才不会被国有企业的积习和低效率所限制,才能在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激情中焕发新生和活力。”
  
  四、结 语
  
  “无论怎样,戏剧的衰微对于艺术的多样化而言,终归是一种悲哀。社会进步带来的所谓文化繁荣应该包括对精英文化的关注和确保各种艺术的共生共荣。哪怕某种艺术只能给少数人带来欢乐,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戏剧作为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极富特色的艺术瑰宝,它的没落不知令多少人扼腕,它的离去也会使民族文化艺术更显孤单。戏剧振兴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在变化与创新并存的今天.戏剧只有奋起求变。才能走出一条生存之道。

试论我国戏剧在当代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