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为人类交际服务是语言的主要功用,对于语言中词义的准确理解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至关重要的一步。而一个词往往有多个义项,要准确地表达和理解词义就需要联系词所处语境,通过语境的限制性和潜意识性对目标词义的分析和限制,选择出适用于该语言环境的义项,避免“用词不当”的情况发生。
一、关于语境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通过研究南太平洋TrobriaIld岛上居民语言使用的场所和不同文化的差异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认为:话语的意义不可能完全由语言自身表现出来,应把他们放在全部的生活方式情景中去理解。话语的意义实质上就是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人的活动。其“情景语境”和“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的思想为弗斯“语境学说”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的铺垫。弗斯认为,话语是在真实语境下进行的,它们所衍生的意义应当与语境有联系。
语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环境,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称为“情景语境”;广义的语境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它涵盖范围很大,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表情姿态眼神手势等,因此被称为“文化语境”。本文只讨论情景语境。
语境具有限制性和潜意识性这两个特征。限制性是指语境能通过剔除语言中多义词的其他义项而限制某一确定目标词义。同时,语境能促使词语发生转变,含蓄表达其原本所不能表达的意义。展现出文章的意境和风格,这就是语境的潜意识性。正因为语境的这些特征,才能使语言中的词义得到完整清晰的表达,交际双方顺利实现交际目的。
语言环境是词义得以准确阐释的重要因素,它能影响发话人对词义的选择,限制听话人对话语的理解,下面,我们将就语境的限制性和潜意识性特征对词义的阐释作用进行分析。
二、语境的限制性特征对词义的阐释
词义反映在语境关系中,它依赖语境而存在。在语言运用过程里,由于交际需要,一个词往往会通过比喻引申等方式产生多个新的义项,这时就需要靠语境的限制性特征为目标词义的正确选择提供一定背景。
1.语境制约性为词义的概括现象提供事实背景
词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是概括性的反映。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车”的定义是“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总结了各种车辆所共同具有的一些特征,它既可以指小汽车,火车,自行车,也可以指马车,三轮车,公共汽车等,只有大致范围而没有明确界限。但在具体语境里,依靠语境制约性特点,“车”所指的对象就能具体化:如果有人说“老张的车子不能骑了,一点气都没有了。”听话人能清楚知道说话人所指的“车子”是自行车,而且是“老张的自行车”。又如,韩愈说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前后两个“千里马”虽然都借喻人才,但由于所处上下文不同,其具体词义就有差别:前一个“千里马”是指已被发现,被赏识,出了名的人才,后一个“千里马”却指还未被发现,没被赏识,被埋没了的人才。
2.语境制约性促使词义发生同化
词义同化是指两个意义不同但由于经常组合连用,一个词受另一个词影响而具有该词的意义。而词的新义获得的过程是以具体语境为背景,在语境的不断影响下发生的。如在古汉语中,颜、色是两个意义不同的词,《说文解字》:“颜,眉目之间也。”“色。颜气也”两眉之间的额称颜,表情为色。后来色通过引申具有了色彩义,如《后汉书·仲长统传》:“目能辨色”,由于与色经常出现在同一语境中,颜慢慢受色同化,也有了色彩义,如唐代吴少微《怨歌行》:“绮窗虫网氛尘色,文轩莺对桃李颜。”卢纶《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山》:“谁知冰雪颜,已杂风尘色。”颜、色皆为色彩义。
3.语境制约性为词的多个义项的阐释提供背景
语言中有许多词除了基本义以外,还有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产生的其他义项,一个词的词义多了,在运用时就难免发生混乱,产生歧义,这时就得借助于语境来锁定目标词义。比如“别吹了”,“她又在拍了”两句中的“吹”和“拍”脱离了上下文,就不清楚要表达的是字面义还是引申义,一旦把它们故人一定语境,依靠语境的制约。语义就会自动分化:“别吹了。蜡烛已经灭了。”“别吹了。谁还不知道你!”“她又在拍了,尘土全都飞到屋里来了。”“她又在拍了,但愿这次可别拍到马腿上”。
4.语境的制约性凸显词的内涵义
内涵义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非直接的主观认识,带有一定感情色彩,往往容易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语境的限制性帮助这类意义显现。如“火”的就内涵义十分丰富:1“她的身材很火”。2他俩小日子过得挺火的。3这晚会开得真火啊4“他怎么那么大的火?”5“妈千叮咛万叮咛,务必要平稳,切不可像在娘家门上那样风风火火,得罪了人。日后过门咋做媳妇呢?”
以上5句中的火分别表性感,经济优裕,热闹,愤怒,冒失,语境的制约性促使这五项内涵义清晰凸显,使语句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三、语境的潜意识性特征对词义的阐释
为达到交际目的,语境的潜意识性能促使词义改变最初义项,以含蓄表达原本词义所不能表达的意义,使文章意境深远。
1.促使词义分歧,形成双关辞格。
前面谈到,语境的制约性能克服词义的模糊性使词义明确化,但在某些条件下,语境所起的作用却恰恰相反,它旨在分歧词的意义。从而一语双关。如《明史·五行志》:“丞相做事业,专靠黄菜叶。一朝秋风起,干瘪。”文中的“黄菜叶”明指蔬菜,暗指丞相张士信任用的黄敬夫、蔡彦文、叶得新这三个坏人。其中“菜”是谐音双关,指蔡彦文,“黄”“叶”是语义双关,指“黄”“叶”二人;再如《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实指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促成词的临时义的衍生
在某些语境里,词的理性意义会临时发生变化,衍生出新的意义。例如“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这个俗语,“天”和“人”都不再是原有的意义,不是实指某处的天空和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增加了一层新义:“天”指更高的境界,“人”指更有能力的人物。再如:“氯化钠,通常为白色粉末,剧毒……真是遇之者死,触之者亡……生命受到了白色恐怖的威胁。”“白色恐怖”本指由体制方所发动的恐怖活动。在中文语境中,它往往被用来指中国国民党的蒋介石政权执政期间曾经实行的恐怖统治,而例子通过语境的潜意识性,使该词临时具有了“氯化钠会使接触到它的人的生命受巨大威胁”这一意义。
3.促使词产生反义
词义在语境潜意识性作用下,感情色彩会发生改变,如“小鬼”一词本是我国文学作品中对神的差役的憎称,而在一定语境下,却成为母亲对孩子的爱称或一般人对小孩的爱称。在鲁迅《冲》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流氓欺乡下老。洋人打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是善于克敌的豪杰。”豪杰本指有胆魄,才能出众的人,本是褒义词,但在这段话里却指仗势凌人的恶霸,带有强烈贬义的感情色彩,显示出讽刺嘲弄的语气,具有更生动、鲜明的表现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境限制性和潜意识性这两个特征对词义的阐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语境的影响下,词义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只有通过语境的帮助,人们才会对词义有清晰明确的理解,从而顺利完成语言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