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道中学语文练习题是这样的:
填入下文横线上的句子,与原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
山上长满了大树,小树,野草,___①大树粗壮有力。②小树生机勃勃。③野草绿油油。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标准答案是A。这是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选择。因为中学阶段对语言运用的要求之一是连贯,连贯的基本要求是:句序合理,情境和谐,衔接呼应,格式协调;表现为陈述对象、叙述角度要一致,语体语境要一致,上下文要呼应。中学语文教育中这种语言的规范性训练十分必要,无可厚非。
然而,笔者认为,此题还有一个更为优秀的答案是B。B答案运用的是一种极有艺术魅力的写作手法或修辞格:丫叉句法。
丫叉句法的句子结构是“应承之次序与起呼之次序适反”。其主要功用在于能够矫避平板,同时又可使作品呈现错综流动、摇曳多姿的特色。这种句法今人多有不知。
此种句法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回鸾舞风格”,当代的发现者当推钱钟书先生。钱钟书先生在其《管锥编(毛诗正义·关雎(五)》中说:“《序》云:‘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哀窈窕’句紧承‘不淫其色’句,‘思贤才’句遥承‘阮在进贤’句,此古人修辞一法。”此种修辞格,“古希腊谈艺渭之‘丫叉法’”(见同书)。自此,才渐有人知“丫叉法”。
古之学者沈括、洪兴祖诸家均将此法列为倒装法(参看《梦溪笔谈》);《文选·造语法·拗语》中将此法谓之“拗语”。
丫叉句法在中国古今诗文中不乏其例。兹录几例如下:
《诗经·卷阿》:“凤凰鸣兮,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茂盛之意),雝雝喈喈(形容凤凰的叫声)。”诗人在此运用丫叉句法,以“菶菶”近接“梧桐”,而以“雝雝”遥应“凤凰”。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若依照正常语序写法,“飞者”句应紧接第三句,“游者”次之,“走者”句在最末。
《孔雀东南飞》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按一般人的理解应先说“磐石无转移”,再接“蒲苇纫如丝”。
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草书何太苦,诗兴不无神。曹植休前辈,张芝更后身。数篇吟可老,一字买堪贫。”三、四句逆接一、二句,而五、六句又顺接三、四句。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起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承句却先写“千山”,后写“万水”。
今人唐弢《琐忆》开篇引用了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诗,接下来先同绕“俯首甘为孺子牛”写,后围绕“横眉冷对千夫指”写。
以上诸例都是丫叉句法的经典例子,结构特点均是“先呼后应,有起必承,而应承之次序与起呼之次序适反。”(钱钟书《管锥编(毛诗正义·关雎(五)》)
文似看山不喜平。丫叉句法的运用,使文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结构上使文章整体呈现出首尾一致,紧密衔接的“圆”之美学特色;在句意上既前后照应,表达完整,又深化了文意;在文势上犹如书法中的逆锋起笔,有一种回锋的力度感,避免了文章前后一一对应的平板呆滞,使文势起了波澜,呈现交错流动、摇曳多姿的变化之美学特色。
反之,把上文中的丫叉句法改为正常语序,前后一一对应顺承,就感到略显平板,缺乏韵味,少了生机与活力。
文无定法。在肯定当前语文教育中的规范性、语言训练必要性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进行语言的创新和研究。错综流动的“丫叉句法”实在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修辞手法,值得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