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10期 ID: 146904

[ 梁运义 文选 ]   

“自富阳至桐庐”是否笔误

◇ 梁运义

  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与朱元思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关于此句,课后注释为:“此句中的富阳和桐庐都在富春江沿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春江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原文可能是作者笔误。”
  《教师教学用书》也对此句提出了质疑:“桐庐在富春江上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游既是‘从流飘荡’,则当云‘自桐庐至富阳’,而信中作‘自富阳至桐庐’,是否笔误,因不了解作者当时实际情况,难以确定。”
  “自富阳至桐庐”,是否笔误?笔者以为,并非笔误。理由如下:
  从原文断句来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是为一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为二句。从内容来看。“从”句写水之自然流淌,舟之任意东西,并隐喻作者心情之飘逸;“自”句则承上文交代富春江沿途景色之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为下文之总起。可见,“从”句和“自”句是前后不同的两句话,表达不同的意思,起不同的作用,中间并无太大的联系,更无必然的前后对应关系。因此,不能依据上句的“从流飘荡”来推断下句的“自富阳至桐庐”不要,不能生拉硬扯地让“自富阳至桐庐”与“从流飘荡”对号入座。
  其实,“自富阳至桐庐”指的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一百许里”的特定范围,只是单就写景范围而言,并不兼指上句“从流飘荡”的方向。因此,“富阳”与“桐庐”,孰前孰后,无所谓。这样理解,情理相通,更有意味。
  课本的注释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质疑是把“从”句和“自”句捆绑在一起理解,认为“自富阳至桐庐”既指特定的写景范围,也兼指“从流飘荡”的方向。这是不对的。既然是前后不同的两句话,表达不同的意思,“自富阳至桐庐”为什么一定要兼指上句“从流飘荡”的方向呢?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昊乘舟自桐庐出发,“从流飘荡”。至于富阳。本次“飘荡”的终点定格于“富阳”,于是“富阳”这一地名便根深蒂固地定格于作者头脑中的显著位置。因而,作者“从流飘荡”后在书信中“回首”富春江沿途景色的时候,由衷地发出“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叹,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自富阳至桐庐”是否笔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