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一般是由篇幅简短的故事配以画龙点睛式的哲理语句组成,短小精悍,意味深长。它因故事而生动,因哲理而感人,因其独特的魅力促使杂志大量刊发、学生大量积累。
哲理故事在近年来还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如2011年辽宁卷“假苹果”的材料;2009年高考全国1卷和陕西卷中“小动物学游泳”的材料,全国2卷“色盲、方便面、洗涤剂”的材料;2008年全国2卷的“海龟和老鹰”的材料,北京卷“杯子满了吗?”的材料,福建卷“三个人买饮料”的材料,宁夏、海南卷“小兰和妈妈养鸟”的材料,都取自哲理故事素材。
积累素材而不运用素材,有点像泼溜希金储存面粉,结果是霉变,白白烂掉。
积累素材而不运用素材,有点像狗熊掰棒子,结果是掰一个扔一个,白白忙活。
精悍的哲理故事其实是小鲜,需要我们精心地烹饪,端上考场作文的餐桌。具体说来有五种“烹饪”方法。
(一)作为哲理故事的范文
不同的故事可能蕴涵相同的哲理,同样,同一个哲理可以演绎出许多不同的故事。
考场上,可以以我们所积累的哲理故事或作文题目中供给的哲理材料为范文,仿写一个哲理故事,只是应该不低于800字,这是和—般的哲理故事的最大区别。
把某一中心点或几点浓墨重彩地详写,最后抒情和议论,使文章成为一篇符合字数要求的考场作文,这是一般记叙文的结构,也是哲理故事的写法。这样的哲理故事既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曲折,又表现了哲理的耐人寻味,还规范了记叙文的写法。
(二)作为记叙文的梗概
篇幅短小是哲理故事的特点之一。我们可以把某篇哲理故事当作某记叙文的故事梗概,扩写成一篇完整且内容丰富的记叙文。-
扩写,似乎是把瘪气球吹成大气球,常常难以使人觉得新鲜,反而会使人有“袭旧”之感。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如“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可以把外视觉(作者的视觉)改为内视觉(作品人物的视觉),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以故事中的某一个人为“我”,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进行记叙,增加“我”的心理描写,就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化为议论文的引子
以一个简短的哲理故事作为文章的开头,形象生动地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的一种写法。
如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某考生《别让感情遮住了理智的双眼》的开头是:
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富人,由于下雨他家的墙被淋倒。他儿子和邻居的一位老者都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晚上家里果然来了小偷。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却认为老者是小偷。大概你也认同富人的说法,但若仔细一想便知不妥,亲近的感情会影响理智的认识,所以请擦亮你的双眼。
以简短故事作为记叙文显得太短,但是作为议论文又显得太长。和上一个方法相反,需要对它进行最大力度的压缩。否则,议论文容易沦为文体不清的四不像。
(四)化为议论文的论据
哲理故事进入议论文,如同舞蹈登上了舞台,更如小鲜遇到了烹饪大师。
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有些哲理故事可作事实论据,哲理故事蕴涵的哲理便可作议论文的事理论据。
以哲理故事作论据,有的稍嫌过长,如以“有这样一个故事……”为标志作为事实论据,尽人皆知的著名哲理故事则可以用概括的一句话进行举例论证。
哲理论据在议论文中要恰到好处,不能过长,应该对故事进行提炼压缩,使之言简意赅。同时也不要忘记对哲理故事论据进行议论。
(五)化为散文的片段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一大特色,散文的形散是指散文由片段组合而成。叙事型散文和议论型散文都需要以一些片段来支撑散文的主观情感。哲理故事可以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于丹的议论性散文《别在金矿上种卷心菜》有这样的段落:
我曾经见过一个科学实验,把一个会跳的小虫子放在瓶子里。它本来可以跳很高,但实验是把盖子盖上以后让它跳。小虫子一跳,啪,碰到顶盖掉下来了,再一跳,又碰到顶盖掉下来。它反复跳跃,却越跳越低。这时候,你把盖子再拧开,看见这小虫子还在跳,但它已经永远不会跳出这个瓶子了,因为它认为,头顶上那个盖子,是不可逾越的。
我们都知道这个“跳蚤”的哲理故事,区别只是我们“读”过,知道;于丹“见”过,感受到,感情浓郁。
总之,哲理故事素材不是快餐,拿来就可食用,它是小鲜,需要用五种方法之一进行巧手烹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