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生态预习的内涵
一篇课文的学习起点在哪里?现实中我发现常常是老师的讲解。从理论上讲,老师都会安排学生预习,可事实上有好多学生根本没有。为什么形成这样的局面呢?这是因为有些老师怕预习浪费时间,要求学生预习却不检查;有的老师虽然布置预习了,但由于时间得不到保障,预习也就形同虚设。也有老师肯花时间让学生预习,但大都又是所谓的导学式、学案式,即预先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题目来预习。诸多预习方法都有问题存在,要么让预习形同虚设,要么在完成预习题的同时却束缚了思维。
预习确实必要,怎么才是上策呢?四年的实践,育出了我的“原生态预习”。所谓原生态预习,简单地说,预习就是预习,就是老师讲课前的学习,纯粹学生自主学习,无限制、无束缚地学习。预习很简单,什么题目也不布置,什么提示也不做,不先给一个框子干扰他们的思维。把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崭新的白纸上画最新异的图画。让他们不拘一格地看书,海阔天空地思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有一个要求,就是惟质是求。实践证明:无题胜有题,此招是绝招。
二、“原生态预习”作品展示
学生翟荣婷预习朱自清先生的《绿》之后,分四个部分写道:
小小方位标(画图标出梅雨潭、梅雨亭等建筑和景点的位置)
绿绿写生意(解读形形色色的令人沉醉的“绿”)
妙妙对比句(点明文中多处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
点点不解处(指出几处有疑问的地方)
同样是预习《绿》,学生杨胜这样写道:
仁人(作者简介,其中叙述到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等事)
实事(体味种种“绿”意)
诚忱(抒写读后深切感受)
丝诗(有感而发作小诗一首)
你看,所有标题都运用了音近字,匠心独运,既有基础知识的介绍,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既有对课文的深切解读,也有自己内省的感触。整个预习形式上是一份颇具创意的报刊,内容上展示的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收获。
又如预习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学生何萌萌分三个部分写道:百合无言却有音、百合无香却有情、百合无存却无悔。
还有:文字,像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文体,像暖风呼唤着我们的心鸟;文思,像清泉喷涌于我们的心河。
其他诸如五线谱(讲读音)、变形器(讲字形)、复读机(讲佳句)、压缩机(讲结构);百灵播音室、作家档案馆、语言精品屋、文学报告厅、思维大舞台等,他们没有拘泥于那些所谓的音形义,不拘一格颇有见地解读课文。
预习歌颂钱学森的文章《始终眷念着祖国》,学生采用了设计名片的方式解读课文,有的设计成导弹状(导弹之父),有的设计成一棵大树状(扣名中“森”),有的设计成碑状(丰碑),有的设计成红旗(祖国的象征),有的设计成叶状(叶落归根)。作业收上来,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另外,在表达预习内容的形式上也很有意思:
有的写对联。如潘冬同学预习《始终眷念着祖国》时写道:千磨万击要回国,任尔随意来折磨;周敏同学在预习《多收了三五斗》写道: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真正干干净净;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实在凄凄惨惨。
有的绘画。如预习《多收了三五斗》,葛曾溶同学画道:
有的编制小话剧。如徐丹同学在预习《七颗钻石》后写道:
(一)
人物甲:这篇文章是一篇童话故事。她就像一杯浓茶,品一品虽不如一些香茗,但依然能融入我们的心灵,不是吗?
人物乙:是啊!虽然说没有极其优美的文字,但还是能够打动我们的心。
人物丙: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文中小姑娘真是太善良了,自己已经很渴了,还舍不得喝一口,执意要留给母亲。真感人。
(二)
人物甲:嗯,善良的人带给世界的永远是美好的,你们说呢?
人物乙:对,大熊星座多漂亮,还不都是因为小姑娘的善良之心吗?
人物丙:不要幻想了。这是童话故事,假的啦!
人物甲:就算假的,它也是美好的,它能洗涤我们的心灵。
有的采用批判的评论。刘吉宁预习《七颗钻石》,写道:
我不喜欢这篇课文。原因:(1)文章内容太直白,一点也不含蓄。如一开头,就“大旱灾”,前面也不加个“因……地球发生了……”(2)想到什么什么就来了,也不来个“承前启后”。如没注意脚底下就有一条狗了。请问,狗是在那儿等小女孩来绊的吗?它为什么不走呢?什么时候在这儿的?作者交代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作者的想象力还是应该肯定的。
有的写成读后感:如曹正预习《皇帝的新装》后写道:
故事的起承转合中,透露出人间的丑恶与虚荣。瞧,皇帝的那些大臣,多么的虚荣,那些围观的市民们是多么的愚昧,人心逐渐被污染,我们需要寻觅单纯的种子,让它发芽,让它成长。它在哪儿?在哪儿?看见了,那个敢说真话的男孩,还有那个冒险的男孩——哦,汤姆索亚,那个小家伙是谁啊——原来是大名鼎鼎的皮皮鲁……哇,还有很多:马小跳、鲁西西……多得数也数不清。咦,还有马小跳的爸爸马天笑,大人也加入了。王校长,您什么时候也来?像一个池溏,没有污染,秽物,充满着欢笑。播种单纯的种子吧!
这样的预习正如有的学生所说:做一份有创造性的预习,30分钟思考加10分钟写作,真的好难啊!别出心裁,还不离题,我的脑细胞为它已死掉90%,还有10%留着回家认路。
实践证明,预习是取暖器,所有文字先经过自己心智的加热,一个个都变得温暖可感;预习是催化剂,驱走被动接受的阴霾,让思维的速度如电子加速般的旋转。这就如同一块庄稼地,松了土,施了肥,你就等着结出丰收的果实吧。这同样像一棵树,要长得枝繁叶茂,根须扎得深,扎根就是预习。前面预习的小花费,会赢来后面学习的大收获。反之,课文都未预习,讲又有何益?好雨落在荒田里。一句话:预习就是学习的动力源。
三、原生态预习原则
在实践中我们悟出一些预习的原则。
首要原则。语文学习要探究的东西很多,阵地是课堂。但正是由于这一重点而常常“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其实课堂只是整个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如果把语文学习比作一条完整的线段,那课堂充其量是中点。我们常常由于过度重视中点而忽略了端点,甚至也忘了终点。端点在哪?如前所述,在预习。我们的语文学习也许可以省却精细的分析、课外的拓展、频繁的活动、题海的泅渡、作业的评讲,但惟独就是不能省却预习。因为就一篇课文来说,这是我们一切语文学习的根基、平台,基础不实,根基不立,其他都会显得虚空、飘渺。可惜的是我们常常就这样心安理得地本末倒置。不预习,仅凭课上老师或学生读一遍课文就学习,课文不熟悉,老师一问学生三不知,学生不知,老师就讲,讲者天花乱坠,听者云里雾里,收效当然甚微。所有的答问、解读都应建立在阅读课文且是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可许多学生没时间读,何来对课文的见解?这就像栽一棵树,树根没扎入泥土,再浇多少水,根部不吸收,树也难以获取营养,难以成活,更何谈茁壮成长。所以,要想课文学习有效,首先必须有效地预习。可以这么说,无论多么夸大预习的作用都不为过。预习是必须的、必要的、首要的。
无为原则。预习不是又弄个甲乙丙丁、ABCD,那样对应试是有效的,但对健康的语文学习却是一种束缚。老子的哲学思想之一就是无为而治。预习也必须做到这一点。别看什么都不给,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好多老师却总是转不过弯来,总要弄点玩意儿让学生就框进套,看上去绞尽脑汁了,实质上替代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堵塞了其他很多条路。本来可以在条条大路上欢呼雀跃,现在只能让学生在一条路上亦步亦趋、惟惟诺诺。很多东西如果提前设定了一个样板,他们就再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了。所以预习不要干涉太多,放手去做,天空会更高远,道路会更宽广,为了学生的有为,请你先无为。
渐进原则。不要一开始就指望学生预习能有什么成果、惊喜。笔者一开始做的时候许多同学就连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真的出人意料。但细想想,老师灌输的惯性确实太大了,他们确实一时之间难以适应。有的学老师以前的样子,写写拼音、汉字、课文结构什么的,有的就干脆抄辅导资料。总之,依旧是八股。我们正视这一事实,将学生当中灵光乍现的创新一点点渗透、光大。慢慢地让学生品尝到自主的甜头,终于一部分学生豁然开朗了,一部分学生渐入佳境了,慢慢地亮点频现了。现在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他们都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原生态预习前的无为,决定了原生态预习后的大有作为。这就像一个景点,有了这个景点,怎样去品味,就是我们的任务了,所以在学生预习后,怎样引领就是值得我们深思研究的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