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对于本来就缺乏思想资源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来说,写作浮于事表、泛泛而谈是一个积久的弊病。韩军老师曾说“母语教育实质就是精神教育”。如何由表象走向本质,如何由单纯技巧的操练走向人性化的深度写作,如何唤醒学生内在生命知觉,让写作不仅反映为“文字的存在”,更成为生命和思想的承载,理应成为语文教育人格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化主题。
如何走向深度写作?下面以“生命之困”的话题作文写作为例。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拉伯雷《巨人传》中有一则故事,巴奴越在要不要结婚的问题上陷入了两难:结婚吧,失去自由;不结婚吧,又会孤独。
等待是期望拥有,而等待的美丽却又在苍老中失落。
愿望是企盼幸福。而愿望达成的一瞬即是愿望湮灭的一瞬。
人生之“困”往往存在。请以“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文题自拟,字数800左右。
师:读了要求,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1:写“困”,就是写人生遭遇的两难境地。
生2:“困”,一种矛盾的境遇,比如说“不想长大与必须长大”。
生3:“困”,就是无法选择,无法作出决定。
师:很好,那么怎么写呢?如果按生1的初步构想。大凡可能会写成记叙文;而生2,大致结果是抒情散文;生3,则可能……
生3:老师,我其实不知道该怎么写,“无法选择、无法做出决定”,其实也就是现在我对这篇作文写法的困惑。
师:的确,同学们对“困”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的;不过,生3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作文审题是否只是一个概念理解的问题。除了对话题本身字面意义的理解之外,我们还应该审些什么?以这则提供材料背景的话题作文为例,我们怎么审题?还有哪些因素对我们的写作方向产生影响?请大家再仔细品读作文要求。
生:这个材料与普通的生活材料不一样,比较抽象。
生:我觉得其实材料告诉我们一个生活的哲学。
师:不错,同学们看出了材料本身的深度。这个深度事实是一个潜在的写作要求,它暗示我们:写作不能只是对现象的观察,不能仅仅是一个生活情境的描述和铺叙,而应有所深入。那么,怎么深入?
(教师幻灯展示对“困”的多层面深入解析的结果)
从“困”的主客体对象上看。“困”往往而在,是物对人的“困”,还是人对人的“困”,还是人对物的“困”,抑或是自己对自己的“困”,都可以入题。如,自然条件对人类发展的限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人生抉择时的惶惑,人自我局限的痛苦挣扎,人受到外事的困扰等。
从“困”的时空上看。“困”的时间有长有短,“困”的空间有大有小,“困”的程度有轻有重,因人而异,因条件而异。另一层面上说,“困”也会发生时空上的变化,如读书是小“困”。而因考大学形成人生重大转折而成为“大困”;贝多芬失聪是“大困”,而他毅然前行于音乐之途而成就“英雄乐章”、“命运乐章”。则又显得失聪不过“小困”。
从“困”的突破方式看。如何看待“困”是无可避免的人生主题。“困”限制了人的自由意志,而正因为此,“困”同时也是激发生命冲动与生命力量的外在诱因。如何看待“困”,是正面,还是反面,都是真实的、值得一思值得一写的人生立场。如何破除“困”对自由意志的限制,突破的方式方法,突破姿态的高扬或低调,都是人生自由选择的结果;由此产生的结果有积极的,也有低沉的,格调不同而已,评价时不应有所鄙薄偏爱,譬如尼采、叔本华,譬如鲁迅、屈原,这些文化名人均遭遇过人生的困境,而他们对“困”的或积极或消极的态度都给我们后来的人们留下了富于哲学意义的启示。
从“困”的结果看,可能是甜蜜,抑或是苦果;可能是笑颜,抑或是泪水;可能是团聚,抑或是分离;可能是希望,抑或是无奈;可能是荣华富贵,锦绣前程。无限良机,抑或是“水中月,镜中花”,竹篮打水一场空。
师:这些解析,就不是仅止于一些感性的粗放的零碎的模糊的认知,而是对话题进行的多个层面的较为系统的理性思辨的结果了。深思熟虑之下,对“困”就有了更为全面的观照,从而也为写作获得了现实性的意义,即:写“困”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困”,写“困”是为了要突破和超越“困”。
更进一步地说,这个话题是一个关于“生命”范畴的写作。实然是一个内在性的写作,是非经深度思虑而难以成文的。
师:好,下面我们作一个小小的深度写作的实践。老师找到一些素材,请同学们深入思考,并简短评论,尝试一下小片段的深度写作。
素材一:
蝮城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团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傲,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已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学生评论片段:“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不知为己累也”!柳宗元指出。人类在生存中背负了太多的欲望。而欲望太盛则会成为人走向毁灭的因由,人在达成欲望与走向毁灭的困境中难以取舍,作者以最后一叹:“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为我们指明了取舍的正确方向。
素材二:
看风景,就是看灵魂……惟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多年以来,我默默地注视着东方的一具大灵魂,以至几乎忘却外面的世界和自身的存在——那是何等奇异的灵魂啊!灵魂的感通给人温热,给人濡润。使人在孤独和荒凉中无畏地茁长。大约也正因为这样的缘故,卡莱尔才讲述他的英雄,罗兰才写他的巨人传的吧。然而,大群地被称为“卑贱者”的灵魂,草野问的灵魂,痛苦而暗哑的灵魂,却一代又一代顽强地保持着高贵的、完好的内质,叫我感动得流泪。
乞乞科夫及其同行收买的死魂灵,不是灵魂。
虚伪的人没有灵魂。
(节选自林贤治《看灵魂》)
学生评论片段:“看风景,就是看灵魂”,林贤治以哲学观照生命常态,指出文化中的“风景”实际投射出了皈依风景或追思风景者的灵魂的崇高或卑俗;而“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惟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则指出了“灵魂”高于自然风物的高贵处。
师:同学们的深度评论的尝试非常成功!为使写作更易操作、更为饱和,请同学们再行思考,提供一些能体现深度的材料。
学生所供生活材料如下:
1,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一旦越过这条警戒线,将出现较大的还贷风险,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91.1%的人按揭购房,其中,有31.75%的人,月供占其收入的50%以上。他们由于背上沉重的还贷包袱,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不敢轻易更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但是,没有房,又何来安居,何来乐业?(搜狐网2007年01月15日《看四个房奴的真实生活:升值再多也是纸上财富》)
2,1994年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励志型的电影杰作。安迪在逃跑前和瑞德说了一句足以震动全人类的话:“人生面临着两个简单的选择,忙着活,或是忙着死”。(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长期以来。“人文性”被写作指导误解为只是审美与情感的培育与张扬,而理性的认知被长期淡漠以至于缺席于学生的写作实际。而事实上,语文大纲一贯所坚持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智、情、意三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这才是全面“人文性”。当下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的层出更是对以往诗性命题下学生肤浅的诗意的无限张扬。导致了智性的跛足、沉溺于泛感性和伪哲学的玄虚的不健全的人文性的一次重肃与澄清。
只有基于理性的深度思考。才能让我们的人生随同写作更行更远更深。接下去请同学们按照本课所授的写作方法对“困”进行深度写作。
成旭梅。语文教师,发表论文多篇。现居浙江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