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6238

  

三点导读

◇ 孟 华

  美点赏析
  
  巩高峰是一位从安徽大山中走出来的年轻作家,早期的农村经历赋予了他平实的生活底蕴,他善于从平常的生活中捕捉震撼人心的细节素材,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富有灵性的美的境界,《用咳嗽来思念》就是这样一篇能让读者感受到美的作品。
  独特的生活素材表现了感人的人情美。爱是人世间最纯挚的感情,爱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如何表现爱,却最能体现作者的艺术灵性,最能显现作品的艺术魅力。巩高峰攫取了平常的生活细节——咳嗽,父亲的咳嗽,母亲的“咳嗽”,儿女的“咳嗽”,以冷静、细致、平实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母亲的形象,艺术地表现了母亲对父亲深沉的爱与思念(当然也表现了儿女对父母亲的思念),短文闪烁着感奋人心的人情美的光芒。父亲与母亲结婚四十多年来,“从来都不像是一对夫妻,而是一对生活的仇人”,“大吵三六九,小闹天天有”;而父亲“因为他的咳嗽”去世后,“母亲把咳嗽当成了一味缓解孤独的药”——用“咳嗽”寄托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更是典型化了的生活和典型化了的人情人性。人情美,并不是简单的人类情感的美,它应该是在既纷繁复杂又灿烂多姿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立体感的人性美。如《悲惨世界》中容瓦让灵魂的嬗变立体地表现出了人性中美的本质,本文表现的也是这种立体式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如果父母一辈子相敬如宾,那么父亲去世后,母亲无论怎样的痛苦空虚,无论用怎样的方式寄托思念,都不足为奇,但“母亲与父亲吵闹了一辈子”,因而母亲对父亲的特殊的思念方式就更能显示生活的真实性,也更能显示出母亲性格中美的人性。
  欲扬先抑的手法创造了小说结构的曲折美。小说要表现母亲对父亲的强烈真挚的思念之情。文章开头采用“抑”的手法“虚晃一枪”,写母亲与父亲关系的恶劣紧张,事实上这是作者精心的艺术设计,这是作者为下文写母亲的“另类”思念行为蓄势,如此跌宕有致的情节,出人意料的波澜起伏,母亲的言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母亲的形象更加突出,行文的突然性也增强了,能让读者产生恍然大悟之感,从而获得阅读的享受。
  典型的细节描写凸显文学的艺术美。细节描写在叙写类的文章中似乎是支节末梢,无关紧要,但事实上都是作者的精心设置和安排。小说中对父亲咳嗽的描写——“父亲蜷起自己,巴不得血液都停止流动……”暗示了父亲病情的加重,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对母亲“咳嗽”情形的描写——母亲轻轻咳嗽了起来、“她咳嗽时……控制着声音”,凸现母亲对父亲的想念之深,更表现母亲的思念之苦;对“我们”(儿女)的“咳嗽”情形的描写——“都会像模像样地咳嗽起来……”不仅写出子女对父母的思念,更从侧面烘托母亲生前对父亲的挚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难点指津
  
  通常情况下咳嗽是生理的反应,是疾病的表征。但父亲因嗜烟而咳嗽病逝,母亲在痛苦寂寞中便也“咳嗽”起来:母亲的咳嗽显然不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和疾病的表征,而是母亲心灵的慰藉,超乎寻常的甚至有些怪异的方式寄寓母亲对父亲诚挚的思念。
  小说的结尾:“(扫墓时),每到最后,我们兄妹三人都会像模像样地咳嗽起来,每个人都力图能和母亲的咳嗽一样……”如此的结尾耐人寻味,不可忽视。结尾表面上写儿女们以“咳嗽”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事实上这一举动是受到母亲生前以“咳嗽”寄托对父亲思念的影响,儿女的“咳嗽”从侧面写出母亲生前对父亲的思念,所以题目表面上是指母亲“用咳嗽来思念”父亲、儿女“用咳嗽来思念”父母,但本质上还是指前者。小说的结尾真是匠心独运,于不经意处照应前文(母亲用咳嗽来思念父亲),呼应题目,强化主题。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应是“母亲”,“我们”(子女)只是线索人物;从全文看,对主人公“母亲”形象的塑造,既有正面描写(主体部分),也有侧面烘托(结尾),把握住了这些。就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匠心了。考点训练
  1,分析小说第一小节的作用。
  2,删掉小说的最后一节,情节也同样完整,能否删掉?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述理由。
  3,找出文中典型的细节描写,分析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点导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