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1期 ID: 94913

  

学好语文的四个关键词

◇ 孟 华


  怎样学语文?一些人说在生活中学,到社会中学。不错,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社会就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功夫在书外”,不过这些仅是理论层面上的说法,实际上对于一个在校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功夫首先应该主要放在课内、书内,从操作层面上讲,应该从读、悟、积、习四个方面入手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读
  
  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关键是读,熟读,深读。朗读是读,阅读是读,背诵也是读。
  朗读。朗读就是要调动眼、耳、口、心,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会于心。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诵读并不只是口的运动,它还是感性交流,通过它保持言语视觉与其它器官之间的联系,把书面文字和其它的含义联系起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中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可以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泻出。事实也如是,经常朗读,词语、句式、情感就会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迅速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再加上不断的语言实践就会逐步转化为语文技能,“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语),而培养和强化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朗读,那么如何朗读?朱熹有话“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的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阅读。阅读可以促使读者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提高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学者摩罗曾说:“就语文学习而言,真正的学习主要靠自己广泛地阅读,与那些伟大的著作背后的伟大心灵沟通。”“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霍尔姆林斯基语),作为学生就要认真阅读课内的文章以及《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书目,更要扩大阅读面,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政治、科学等方面的文章和著作都应尽可能地读,读得要博些、杂些,吕叔湘曾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慨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有专家预测,学生课外阅读量达到课内阅读的45倍时,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非常强。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何阅读?要采用不同方法选择性地读,或精读,或略读。精读是对优秀作品的仔细阅读,深刻领悟,探讨精要所在;略读是对作品的粗略阅读,查看目录与索引,阅读作品的序及跋,弄清其写作目的和主要内容。精读求深求巧,名家精品,精彩篇章,主要文献就应精读;略读求广求智,欣赏性的作品,趣味性的文章就适宜略读,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是我们的读书智策。
  背诵。“重复是语言学习之母”,然而有人将背诵记忆视为死读书,其实记忆不仅是信息的输入、储存,而且还包括信息的整合、提取。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著名文学家白寿彝谈学习语文的体会说“学语文有无捷径和秘诀?有,那就是背诵”。熟记一些好的诗文作为自己的言语储备,表达时,这些文化沉淀就会“水到渠成”涌出来,“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林黛玉很懂这个道理,她指导香菱学做诗“你仅把他(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诗,次之再读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不妨我们也学学香菱背它个唐诗三百首、词曲二百首、古文一百篇、现代美文一百篇,不愁成不了文人才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背诵效用的最好诠释。
  
  悟
  
  悟,就是思考和感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悟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悟是认识的一次飞跃。要学好语文,必须要有悟性,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语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学而悟则可传承精华,去除糟粕,聚积智慧。
  “歌诗合为事而作”,“文以载道”,任何作品都是因时因事有感而发,作者无论是描绘的生活、塑造的人物,还是阐述的道理、抒发的感慨,都是对现实和人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作品中吸取思想营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对生命的热爱和理想境界的追求,这种作品的教育价值只有依靠我们读者的感悟才能实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审美要素,陶渊明对高洁的秋菊的钟爱,陆游对纯洁的梅花的讴歌,王安石对挺拔青松的歌咏,郑板桥对中通外直竹子的偏爱,朱自清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喜爱,刘白羽对奔腾长江的赞叹,无不体现出高尚的审美情趣,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站在美育的高度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挖掘生活和自然中蕴含的美,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培养审美的能力。
  任何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或意境幽,或构思妙,或语言美,或结构巧,或手法活,或兼而有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仅十字描绘出的天地辽阔、江水清得连月亮都能触手可及的美好意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寥寥几句中运用白、粉、青、绿四种颜色构成的春意盎然的清新图画,“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一“绿”一“闹”显示出的春天勃勃的生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工整巧妙的韵味,何不需要读者的“熟读精思,分析琢磨”以及仔细体验和深切感悟?文学作品的欣赏本来就是要入景入情、情景交融地感受和体验,才能悟出文本的深刻内涵。
  语文知识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它们的理解和感悟更需要思维、想象、联想、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因为历史我们不能重涉,美好的意境也不会因有人需要就马上呈现,文字的东西是抽象的、平面的、不可感的,我们读者要跨越时空的阻碍,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行再创作,重现历史,构建意境,只有这样才能体悟到文字的力量,感受到文学的美妙。
  
  积
  
  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内化过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积累,勤于积累,在积累中充实自己的语汇宝库,在积累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词汇的积累。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的要素,只有词汇鲜活丰富,语言才能生动活泼,因此,词汇积累是语言积累的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词汇可按不同的标准分门别类进行收集积累,比如按描述的对象不同分成“自然”、“人物”、“动物”、“科技”、“社会”等类,按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成“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类,每一类又可分为若干项。这样分类的系统积累,既便于记忆,也便于整合理解。
  句子的积累。歇后语、谚语、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古诗佳句都是人类语言宝库中的瑰宝。这些语句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或语简意丰,蕴意深厚。它们千古流传,感染后人,启迪后人,如“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等。要能将这些妙言佳句条分缕析地记在脑子里,应要分类收集积累,如可按句子的性质分为歇后语、谚语、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古诗句等;也可按句意和作用的不同分类,如可分为“思想篇”、“意志篇”、“奋斗篇”、“学习篇”、“时间篇”等;也可以根据句子的来源分,如分为中国、外国、古代、现代。
   [##]
  诗文的积累。文学的继承性较强,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诗文储蓄,很难想象我们能准确地理解并灵活地使用语言文字。古代学子背“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千字文》等,背了那么多诗文,积累了那么多知识,动起笔来就自然“惊风雨”、“泣鬼神”。“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现今我们要想口吐珠玑、笔下生花也得苦下功夫,多诵,多背,除了逐一背诵课文中的诗文,还应有计划地大量阅读课外诗文,按诗歌、文章两类选择性地背诵、积累,像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辛弃疾、陆游、龚自珍、普希金等中外名诗人的诗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等都应纳入自己的语汇宝库。
  思想的积累。我们在读书学习过程中,在参与实践了解社会、观察事物时,要在积累他人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勤于挖掘,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形成自己对周围点点滴滴的独到的见解,从而拥有自己的思想,鲁班从茅草身上触发灵感发明了锯;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反复琢磨,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马克思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深刻探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社会主义观。他们的成功没有不是经过深入思考,反复的体悟的。思想有时如电石火花,稍纵即逝,我们要努力捕捉,及时记载,日积月累,思维就会敏捷, 思想就会丰富,语感就会强,语文水平就会高。唐朝著名诗人李贺经常骑驴外出,身上总带一个锦囊,遇有感触立刻记下放入其中,晚归整理,长此以往,才不断写出了绝妙新诗。
  
  习
  
  习,练也。古人把像雏鸟一样反复试飞、频频练羽的过程叫做“习”,今人将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称为“实践”;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人说“实践出真知”。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任何一项知识的巩固,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实践练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实践知识不能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不练习能力不能成为自己真正有用的技能,“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使用才能熟练技能”(叶圣陶语)。我们要大胆实践,反复练习,通过练习激发我们平时熟读背诵而积累储存在大脑皮层中的语言信息的回忆、交流、筛选,达到巩固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语文之“习”有两法,一曰说,一曰写。
  说,就是说话,就是口语交际,就是口头表达。根据心理学、语言学的观点,“说”不仅依赖于人生的经历与体验,而且也来于真实的环境。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活动实际就是能容易激发“说”的潜能的真实的语言环境,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随时捕捉话题,因时因事因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思想,要积极参加讨论会、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以及各种有意义的社会社交活动,在动态的、生活化的、实用化的氛围中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丰富巩固自己的语文知识。
  写,就是写作,就是书面表达。从心理学角度看,写作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也是用书面语言影响和打动他人的过程,它经历从感知到想象,从形象思维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作的过程,就是整理思维,提升思想的过程;从写作学的角度看,写作是规则支配下的言语表达过程,写作时一般先形成要表达的思想、信息,再根据一定的规则利用所学的语言材料组合形成有意义的句子和文段,从这个意义来说,写作就是在一定语言积累基础上的一种思维创新过程。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写作对一个人的思想、思维和语言的训练价值都是巨大的。因此,我们要不拘字数、样式将自己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的目所见、耳所闻、心所想及时写下来,即使所写的是零碎的、零星的、零散的,不足以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只能组织成几个段、一个段,甚至几句话都是有意义的。
  孟华,教师,现居江苏江都。
  

学好语文的四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