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6期 ID: 139139

[ 阮晓丰 文选 ]   

《汉家寨》教学设计

◇ 阮晓丰

  在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中,《汉家寨》是内蕴很深的—篇课文。走向它,就如同走向一片思想的海。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文本出发,涵泳和咀嚼语言文字;U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感受作品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精神力量。
  
  一、导入新课(略)
  
  二、诵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行文思路:走近汉家寨一走进汉家寨一离开汉家寨。
  课文行文思路梳理难度不大,设计这一环节是想让学生养成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习惯。
  
  三、与文本对话
  
  在分析课文之前,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说说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2.汉家寨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3.请用一个词来概括课文的主题。这是一个让学生的思维“点式热身”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整理。
  
  (一)走近汉家寨
  第一部分共六个自然段,教学围绕最后一个自然段——“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展开。
  问题设计:“这样”是什么样呢?
  分析时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要语句,如:“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天山南麓是犬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亲眼看着大地倾斜……向不毛之地的一步步一分分的憔悴衰老”……
  “空山绝谷”“空旷宁寂”“不毛之地”,两个“空”字,一个“不”字,真切地写出了天山南麓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如果从主题的角度概括,第一部分暗示了汉家寨周围数百里的生态环境。
  
  (二)走进汉家寨
  这一部分与数字有关的语词很多,如“一柱烟”“几间破泥屋”“三岔口”“几户人一”“一千多年”。
  问题设计:在所有这些语词中,哪一个给你的感受最强烈?找出文本中的相关语句,试作分析。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三点:汉家寨景、汉家寨人、汉家寨魂。
  1.汉家寨景
  “—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学生可以注意到“铁灰色”这样一种暗哑、无生命感的颜色,也会注意到“戈壁”这种荒凉、草木难生的地貌。抓住“正中”一词:“正中”意味着不是边缘,汉家寨身处戈壁腹地,它的前后左右全是这种地貌,无处可逃。
  “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枯山、裸山、巨流般的黑戈壁,这样的环境是拒绝生命的。同样,生命也拒绝在这里生长。
  “如—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棋子”“弹丸”极言汉家寨的小。棋子“被人丢弃”,离开了棋盘,不属于任何一个棋局,它就与这个转动的世界隔绝开来。
  2.汉家寨人
  作者笔下有一老一少两个人物,从衣着到神态、动作,学生都可以捕捉得到,也都能展开适度的分析。但是,如果要分析得深入,还需要教师的追问:
  (1)为什么要写这两个人物?
  明确:从日落时分来到汉家寨,到第二天下午离开,一大块的时间,作者穿行在这个只有几间破泥屋的地方,他所见到的人一定不只是这两个,那么,呈现于我们面前的这两个人物就是作者精心的选择。如果说小女孩代表的是子辈或孙辈,那么老汉代表的就是父辈或祖辈。子一辈、父一辈,老一辈、少一辈,祖祖辈辈的汉家寨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或许我们可以说这个老汉就是小孩的未来,小孩是老汉的过去,作者用这两个符号化的人物诉说着光阴的流转、岁月的更迭和汉家寨绵延的历史。
  (2)画面是静默的,没有声音,没有温度,从这静默中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汉家寨是绝地,能在这样的地方生存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语言。作者走进汉家寨,看到的是汉家寨人最常态的生活——无论谁来,以何种方式来,无论谁走,在什么时间走,汉家寨都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平静,外部世界发生任何变化它都不为所动,这是一种力量,内在的力量。
  3.汉家寨魂
  “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这里出现了本文的主题词“坚守”。以“坚守”为切入点对第二部分再做一次整理:
  汉家寨是绝地——坚守之难
  两个人——坚守的状态
  从宋至今……一千多年了——坚守之久
  问题设计:汉家寨人在坚守什么?
  明确:具体地说他们坚守的是“几间破泥屋”“砾石戈壁…‘枯山”、肆虐的太阳:概括地说他们坚守的是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他们挚爱的土地、他们质朴的情感和他们特有的精神家园。也许,这种坚守里还有一点愚昧与保守。
  
  (三)离开汉家寨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
  ”张承志在阅读汉家寨,汉家寨也在回应张承志,两者交叠相印在一起是因为坚守——汉家寨静默中的坚守正是张承志想要大声呼喊的东西。
  问题设计:作者要坚守什么?
  在这儿,教师给学生补充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略)
  明确:面对着消费时代人类精神的节节败退,张承志挺身而出,以笔为旗,借助下层劳动人民困苦然而坚韧的生存方式,赞美他心中“清洁的精神”。文中的汉家寨成为一种象征性的隐喻,诉说着作者内心的坚守——在物欲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全盘西化中坚守民族自尊。这种坚守苦涩、孤独、艰难,但很有意义。
  好的文章能拨动心灵,更何况是这样一篇充满思想震撼力的文章?理解了作者的坚守之后,可以探讨坚守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坚守什么。至于坚守的内容,可以不必拘泥文本,只要它真实、正面、阳光就可以了。
  
  四、课堂练习
  
  以“汉家寨不只是一个地名”为开头,写一段话。
  设计这个课堂练习,实际上是让学生再咀嚼文本内容,如果学生能够明白汉家寨写实之外的意味儿,明白汉家寨是人生精神困境的写照,那么我们就达到了深读文本的目的。
  
  五、结束语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匹《黑骏马》,奔腾着想要穿越那一条《北方的河》。无论这世界多么变化莫测,让我们坚守《清洁的精神》。或许文本中的那个老汉、那个小女孩,是我也是你,因为,从一个更宽广的含义上说,我们生存的每一块土地、每一个城市都可以叫做“汉家寨”。

《汉家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