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6期 ID: 139141

  

《自序》课堂实录及点评

◇ 唐中云 范锦荣

  实录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大家已经自读了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在大家自读的时候,我请大家在精彩的地方做一些批注。那么今天我们就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深入讨论这篇文章。请大家打开课本,首先我们来齐读课文第一段。这一段写得特别好,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可以涵盖整篇文章的内容。有心的同学去发现—下,是哪几个词?
  生:梦、寂寞、呐喊。
  师:鲁迅从寂寞中出来直接就呐喊了吗?必须经过哪一步,鲁迅才能够在沉寂之中又拿出笔来大声呐喊?大家找到了吗?
  生:希望。
  师:对!(横向板书)梦、寂寞、希望、呐喊。今天我们在解读的时候,就以这四个关键词为线索。我把大家分成四个组,10人一组,选择一个关键词。一旦选择就要对这部分文字负责,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段文字解读好,不妄为能和鲁迅对话的90后。四个组就叫“梦之队”“寂寞之源”“希望之组”“呐喊之组”吧。现在给大家十分钟时间:5分钟自读,5分钟组内交流。读的时候注意这么几点:1.文采,也就是哪个句子特别棒。2.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和人格?3.解释关键词,谈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讨论。)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那么来展示—下,看看你们组的研究成果。先研究“梦”这个关键词。
  生:我非常喜欢第一段的两句话,我觉得这么几个词特别好:“忘却了”“不觉得可惜”“使人欢欣”。“忘却了”和“不觉得可惜”说明他认为他找到了中国问题的症结,所以不觉得可惜;“使人欢欣”是指办《新生》杂志时,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纵谈将来的好梦时的感受。这一句写得特好,把后面对梦的不同的情感都表达了出来。
  生:文章写了学医救国梦、文学救国梦这两个梦。
  师:我们来看,第一组找出了两个梦——学医救国和文学救国。作者说这些梦“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大家在办《新生》杂志时畅谈的好梦,就是鲁迅的梦“使人欢欣”的部分。那么为什么又常常“使人寂寞”呢?希望“寂寞组”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作者的寂寞分为两点:一是成长的寂寞,一是思想上的寂寞。成长的寂寞体现为别人对他的行为的不理解。第一点是在给父亲买药治病的时候,他到当铺换钱给父亲买药,他在“侮蔑里”接了钱,为什么会“侮蔑”呢?他换钱是为了给父亲治病,别人以为他是偷了母亲的首饰去换钱挥霍,所以因别人不理解而寂寞。第二点是“学洋务”,别人认为是走投无路才将灵魂卖给鬼子,所以他也感到寂寞。第三点是他到日本留学,他是中国人,有远离故土的寂寞;看到电影里麻木的中国人,而只有自己清醒这也是一种寂寞,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寞。这是成长上的寂寞,此外还有思想上的寂寞。
  师:刚才我说到“寂寞之源”时,大家都乐,是不是网上流传着一句“哥写的不是文章,是寂寞”的话啊?你可以对照一下。
  生:那不是一个层次。鲁迅的思想上的寂寞来自他敏感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所以他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内容,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师:说得很好,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鲁迅在文中是怎么说的?“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那种感觉,大家能想象吧?
  生:还有后来写文章,他为大家写文章呐喊,但没有人理解他,这种孤独感让我想起了《药》里的夏瑜。
  师:他和夏瑜没关系啊。
  生:在《药》里夏瑜为大家呐喊,人们不理解他,还骂他,甚至还打他。
  师:对,在《药》里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大家非但不理解他,反而给了他两个大嘴巴子。还骂他是“疯子”,说他“发了疯”了。很好!寂寞组还有没有补充?
  生:“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这句话,用比喻把自己的孤独形象地表达出来,他叫喊在生人中,没有人反应,没有人理他,所以他就沉寂下来了。
  师:那为什么这个时候他沉寂了,去抄古碑了,后来他又拿起笔呐喊了呢?
  生:因为后来来了一个朋友金心异,朋友的话让他又看到了希望。
  师:非常好,衔接得特别好,下面我们进入下个关键词“希望”的讨论。在这儿允许我停留一会儿。刚才我谈到了网络语言“哥写的不是文章,是寂寞”,我们动不动就说自己很寂寞,我们的寂寞和鲁迅的寂寞l生质一样吗?
  生:不一样,鲁迅有一句话说:“别人在寻找光明,我只是在和黑暗捣乱。”鲁迅的寂寞是他的想法没有人理解,他想把自己融入国民中,却做不到。
  师:我们的寂寞是自私的,是小我的。而鲁迅的寂寞是心中有苍生的,是心中有国民、心中有天下的。
  师:有同学说,因为金心异的到来让鲁迅看到了希望,于是鲁迅又开始拿起笔写文章。请“希望组”来谈谈你们的发现。
  生:文章有很多希望:学医救国是希望,仙台看电影看到了国民的麻木,他的学医救国的希望破灭了。后来他想文艺救国,但是他的朋友不合作,文艺救国的希望又破灭了。后来直到金心异的到来,告诉他只要还有人清醒,就有希望打破铁屋子,于是他又燃起了希望,决定写文章来救国。
  师:我记得看大家的《(呐喊)自序》的摘抄点评时,有位同学的文章有两句写得很好,他说:“第一次看《(呐喊)自序》,我看到的满篇是希望,第二次看《(呐喊)自序》,我看到的满篇是悲凉。”同学们,你们想想看,鲁迅是充满了希望去写作吗?
  师:你在摇头,你怎么看?
  生:从他的这句话——“希望是在刊哿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可以看出他刚刚从寂寞中走出来,他希望可以激发出新的一代青年来救国,他知道国家的将来在于有梦的年轻人。他不希望以自己对希望的否定,来消除别人对希望的梦想。
  师:说得特别好j咱们为这句话鼓掌,很像鲁迅的风格。(同学鼓掌)鲁迅其实是怀着绝望之心的,他说:“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什么希望是没有的?打破铁屋子的希望是没有的。你看那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的人们都已经昏睡了,快要闷死了,然后就你们那几个清醒的人嚷起来,管什么用啊?鲁迅是怕死吗?不是,他那句话是怎么说的?“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鲁迅怕“临终”吗?不怕,他怕自己写文章之后,还是无可挽救的结局。这是他不愿意做的,是他感到寂寞和沉默的原因。金心异否定他这句话了吗?说他的绝望是没有用的、绝望是不对的,金心异这么说了吗?(学生摇头)没有,他只是顺着鲁迅的话往下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鲁迅的“决”不是搁在前面而是搁在后面,也就是说,金心异承认令人绝望的现实,但是金心异能够打破鲁迅的寂寞的原因在于给了鲁迅未来的希望。(板书“绝望的现实,未来的希望”)实际上我们同学们也可以看到,鲁迅一直抱着救国的希望。为什么在寂寞期的时候他那么寂寞,以致他不再写文章、沉默?寂寞对于鲁迅有什么作用?很多人寂寞了,就沉沦了,那么鲁迅 是怎样的?鲁迅是继续战斗!其实在孤独感这儿有一个思想的升华,就是寂寞给了他思想上的升华。鲁迅是个善于反省的人。他发现“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于是他用麻醉的方法,沉入国民中,回到古代去,这点又是寂寞的最重要的作用,他在两年里写了近50篇文章,寂寞于鲁迅其实是一种积蓄。他沉入国民中去,这就是我们能看到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的原因。《狂人日记》中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是什么时候发现的?这是在寂寞时期的积累,这就是鲁迅寂寞的力量。所以鲁迅的寂寞和常人的寂寞是完全不一样的,常人的寂寞是在消磨青春、在杀时间,而鲁迅的寂寞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更大的爆发。所以他说过“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说自己是前者。“希望之组”谈得特别好,那我们看,带着这种未来的希望、带着对新青年的希望,鲁迅尽管自己满怀绝望,还要去呐喊战斗,那“呐喊”是什么意思?有请“呐喊组”的同学。
  生:“呐喊”一是《呐喊》这本书,《呐喊》这本集子就讲了他具体“呐喊”的内容。二是《呐喊》的意义也是在于将来的。鲁迅在寂寞中把这种沉闷的、沉痛的心情变成非常有张力的文字,是希望将来发挥作用的。三是《呐喊》的目的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殚于前驱”。其实在他开始动笔的那一天,他就知道,他的小说和别人是不同的,别人是在光明里写作,而他是在黑暗中奔驰。鲁迅的《呐喊》,是他一生的积淀。
  师:说得特别好,鲁迅的《呐喊》是他一生的积淀。他的小说不是娱乐人生的,他是要完成一个责任和使命: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了社会而艺术。他呐喊的目的是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实际上鲁迅自己也是一个在黑暗里奔驰的猛士,他要把各位放到光明的彼岸。他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启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他们是谁?是你们,是新青年们。鲁迅在哪里?他肩住黑暗的闸门,把你们送到光明的彼岸之后,让你们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后,他在哪里?鲁迅把自己留在黑暗里。我_直很纠结:我以什么来收束今天的课,我用什么词语来评价鲁迅呢?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我_直在思考。我写了这么一段话:“鲁迅是一个用双肩扛起黑暗的愚公,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斗士,是荷戟独行为天下人复仇的黑衣人,是把青年放到光明彼岸自己浸泡在黑暗中的人,是医治民族愚昧的良药,是一个伟丈夫,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成为大写的人的人。”
  (全场掌声。)
  师:我这是抛砖引玉,我给大家发了张小纸条:今天学习了以后,在你的心目中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写一组句子,看谁写得最漂亮,给大家5分钟时间。
  (学生思考、写作。)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好的句子读出来,和大家分享。
  生:有了梦,所以有了寂寞:因为寂寞过,所以了解寂寞:当有了同志,有了所谓的希望,所以有了呐喊必要的土壤,于黑暗中伸出有力的大手,勾勒出希望的图画,给寂寞中的猛士以慰藉和支持,鲁迅是在黑暗中完成战士的使命的人。
  生:他孤独地开拓着黑暗,把身后看不见的光明留给后来的人。
  生:他是为了将来,为了将来那不可知的希望,奉献一生的人。
  师:我们今天的解读应该是深入文本的,大家都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在鲁迅逝世后,郁达夫写过这么一段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各位,咱们是那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吗?我们今天的表现、我们今天的解读就证明我们是可以和鲁迅对话的90后,让我们秉承鲁迅的精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黑暗中洞见光明。谢谢,这节课就到这儿。
  
  反思
  
  喜欢上鲁迅还是在北师大上本科时。那时,我有幸听到王富仁先生讲鲁迅,于是第一次真正被震撼。记得最清楚的是王富仁先生把鲁迅比做“中国文化的守夜人‘,我以后还读到了很多比喻,仍觉得这个比喻最恰当。到中学任教后,我—直想在我的课堂中还原鲁迅的高大,让他活在他不朽的文字中,而不是吹捧或棒杀的文字里。
  讲《(呐喊)自序》,自感底气不足,于是在读《<呐喊>自序》的课文以外,我又通读了《呐喊》小说集,同时也通读了《野草》《故事新编》《彷徨》,还有鲁迅的相关杂文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国人丧失自信力了吗》《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在精读了如此一些文章后,逐渐觉得有点自信了,于是把《<呐喊>白序》逐字逐句通读了二十遍,终于找到了我对于整篇文章的一个合理的解释。只是老师有准备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没有积累,也无法和鲁迅对话,无法和我产生共鸣。于是在上《<呐喊>自序》之前,我“地毯式”地讲了鲁迅作品选读。所谓“地毯式”,是指在很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接触到了鲁迅的多篇作品。
  这节60分钟的大课,师生在一节课中赏读完课文,探讨完思想,还让学生当堂进行了创作,写出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形象是怎样的,可谓高效。课后老师们的反馈很好,甚至还接到家长的贺信。我很受鼓舞,事后想,这节课获得认可的最大原因是我找到了激发学生的办法——相信他们,并指出方法。相信他们是相信他们可以深刻起来,方法指导就是回归到鲁迅的语言文字本身。有了信任,有了方法,学生自然可以奋然而前行。
  当然还有示范的作用,教学离不开示范,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我一直在纠结于此堂课的收束环节体现不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老师和鲁迅的对话,在师生对话中我处于失语的状态,—直到上课之前,突然灵感来临,写下了一张卡片:“鲁迅是一个用双肩扛起黑暗的愚公……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成为大写的人的人。”这几句话,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同时彰显了老师思考的深度,对学生创作是一个示范和激励。学生展示的文段,理解深刻,文辞讲究。当时我觉得,学生并不“害十自周树人”。
  鲁迅是不死的,他活在我们用心的解读中。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应该呈现一种什么态势,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为教师确定的是一种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是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个人能动性的。鲁迅作品怎样教、怎样学又是多少代教师不断探索、不断继承发展的
  “永恒”话题。在这一节课中,唐老师富有激情和启发的导入、引发了学生对鲁迅年轻时的几个梦想的较为深入的讨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同时,适时引导学生探究形成梦的因素、改变梦的思想深层原因。教师没有拿出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顺着学生的发言,或补充、或总结、或引出更进一步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认识,形成一种和学生一起研读作品,触摸作者的情感,认识作者的思维历程的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呈现出探究的热情。
  一堂成功的课应是什么样?在评价上始终存在各种议论,有人认为是老师讲得痛快,有人认为是学生听得认真,等等。其实最应该问问我们的学生:你在课中了解了什么,在作品中读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一堂课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是一堂好课,一堂成功的课。

《自序》课堂实录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