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问答法的教师,他把这方法趣称为“助产术”。其实我国孔子比他早近百年地运用问答法,《论语》一书相当一部分记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问与答。那个时代施行的是一个教师对一两个学生“点”对“点”的个别教学,到了16、17世纪产生了一个教师对几十个学生“点”对“面”的班级教学。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是教育史上一大突破,然而这种授课模式下一个教师对众多学生的问与答产生了矛看,出现了失衡、失控、失当的现象。
一、碎问碎答事倍功半
(一)需要与可能失衡
1.需要人人做答,题题全答
教师如何正确地认识、对待教学对象,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学对象指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义教课标”要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每堂课教师所提的问题都是经过通盘考虑,精心设计的,都是必要的,不仅应人人作答,而且要题题全答。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得出: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如果自己不试图作答,或只注意别人如何作答,就不会产生问题情境,也就不会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活动,也就不能导致他们在智力发展、能力形成方面的变化。的确如此,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口;光读别人文章,自己不动笔,是无法说好话,写好文的。
2.只能部分人作答,作答部分题
问答过程实际是一种交际过程。交际离不开时空及特定的背景,需要适合交际的场所,并受场所的制约。交际形式有:“一对一”、“一对数”、“一对多”、“数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等,其基本形式是“一对一”——你表达,我接受;我表达,你接受。
本来“问题即思维”,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对方思维;“问题即任务”,问题一出现即给对方下达了作答任务。班级授课制是“一对多”形式,是把任务下达到全班几十人并非自己一个。既然是大家的任务,又只需一二人回答,那就让他们去回答吧。所以有的学生不仅不做作答准备,甚至题目也不去听好,成为问答中的“旁听生”、“干坐生”。纵使争到作答机会或被教师点名作答,也只能是甲答A题,乙答B题,丙答C题……
(二)争答与避答失控
学生在校学习不是随意的、自流的,而是有任务、有组织进行的。然而问题一提出,课堂立即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争着作答,一是回避作答,教师难以操控。
有人作过这样的调查:连续在一个班听课10节,发现5个积极者举手341次(平均每人68.2次),作答67次(平均每人13.4次),而5个消极者举手17次(平均每人3.4次),作答6次(平均每人1.2次)。这就是说,消极者要求发言不到积极者的1/20,得到发言机会不到1/10。尽管教师实施了“倾斜政策”照顾了消极者,而发言次数不平衡性仍明显存在。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更为甚者,一两个月没举手没发言的大有人在,一两个学期没举手没发言的也不是个别。他们认为这是正常事没放在心里,所以具体时间次数说不上来。
我们把问与答录下音分析,教师的话较完整,学生用字词单句作答的多,用几句组合作答的少;你一言我一语的多,一个人把一个问题说清楚的少。我们曾对一本语文《课堂实录》作统计,一堂课教师围绕事前设计的十来个问题,平均发问29.6次,假设每问10人举手,就有300来人次举手、放下,30多人次起立、坐下。从表面看这很热烈,但学生收获却很少。任何行为的结果是愉快的,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任何行为的结果是不愉快的,就会回避这种行为。争答者在小学占绝大多数,到了初中不管教师如何做工作都无法控制下降趋势,升高中后争答者几乎不再存在。
(三)所教与所需失当
学习是一个“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的“入出”过程,如能大量快速听入读入、大量快速说出写出,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这和经商有点相似,商品大入大出、快入快出得大利,小入小出,慢入慢出得小利。
1.一次一问与大量快速听入不对应
听是通过耳、脑等协调动作接受有声语言的过程。据心理学家统计,人们日常生活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听是信息输入的一条重要渠道。过耳之声,稍纵即逝,不能左耳入、右耳出,要能快速耳听脑记整段整篇话语的基本内容。一次一问,问题短、答案短,无法激活听记机制,难以形成大量、快速耳听脑记能力与习惯。
2.离读而问与大量快速读入不对应
读是一种认识活动,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读。据研究,小学生如果阅读的材料少,想的东西也就少,那就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如何变少读为多读,不是要多安排时间(也不可能多安排),而是要形成快读能力;不能醉翁赶车,边赶边丢,应多读多积累。现行问答与讲授结合紧,而与读联系不紧,很多作答不需要读书,更不需要读整段整篇的文章。
3.多人凑答与大量快速说出不对应
如果能将听来读来的内容,根据要求通过口头表达出来,不仅走上了学以致用之路,同时大大加深了对吸收内容的理解,因为“利用获得的知识就是理解。”(巴甫洛夫语)
说话用声音传递信息具有便捷性,发音成熟,不需依赖更多的外部条件。说话方式有:念事先写好的稿子,先想好然后说,无目的闲聊、现想现说等;话语单位有:以字词单句作单位,以一小段、一大段、一整篇作单位。实践证明,说话以一小段一大段为单位,采取现想现说方式效果最佳,以较少的付出,换取较大的效益。现行问答往往是一个问题你一言我一语凑答,信息量不可能大,很难提高说话的本领。
4.偏于口答与大量快速写出不对应
前面提到在日常生活中写仅占9%,这不表明写最不重要,而是许多人不具备写的能力。有的提不起笔,有的能写但太慢没有那么多时间而搁笔。我们应看到,写是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是今后工作、生活、学习的重要工具,我们更应看到写是提高学习效益的重要手段。国外有人提出“学习通过写作”的口号,认为在各科(不仅是语文)的学习中,应用写作方式来获取知识,推动、促进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运用。所以,应培养学生具有下笔成文能力与习惯。
二、将碎问碎答改革为整问整答的交际过程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在人类交际中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指导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语文交际实践中学习语文,必然是直接而不间接、简便而不繁难、高效而不高耗的第一途径。实验将碎问碎答改革为整问整答的交际过程,师生分别用讲问和答问文相互交际。
(一)教师用讲问文与学生交际
交际总是由表达者和接受者两方面构成的,没有表达者,便无所谓交际;没有接受者,表达者失去表达的价值。参与交际的人必须轮流充当表达者和接受者,二者都是交际的主体。
教师首先当表达者,把对课文的精讲和对课文的提问,加上引导、连接的话语,组合成一篇与课文结构层次相一致的讲问文,一次性向学生表达,不断断续续。例如教《中国石拱桥》一文,宣布课题后直接作讲问文:
“《中国石拱桥》是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一篇说明文。文章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介绍我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赞扬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文章开头介绍石拱桥的外形和结构,请说出外形和结构有哪些特点,先写外观,后写功能是不是主次颠倒?
“写过石拱桥的外形、结构,紧接着介绍石拱桥悠久的历史,并以旅人桥为例。旅人桥肯定是我国最早的石拱桥吗?……(课文共8层,一层一讲问,以下6层从略)老师讲完了,话里包括8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