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11期 ID: 136386

  

看似寻常却奇崛

◇ 刘湘玉 刘玉珍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实效”为目的,以“板块”为思路,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为核心,以“审美”为意境,打破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满堂问的局面。
  研究余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大面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有重要的意义。这里只从他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实与活、简与丰、静与动、恒与变几个方面来管中窥豹。
  一、实与活
  “实”就是实在,就是不故弄玄虚,不故作高深,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活”就是灵动,就是不拘于套路。“实”与“活”是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彼此包涵,融为一体。
  课如其人。余老师的课堂不靠煽情的语言来增添色彩,不靠谈天说地来活跃气氛,不靠“迁移拓展”来掩饰或离开课文的苍白,没有花里胡哨,没有作秀表演,展现的都是自己的研究和原创。可以说他的课堂是一点水分也不添加的“干货”,是洗尽铅华见真淳的质朴与天然。
  他上课常常是开门见山,惜语如金。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很少见到那种切分不开的“混沌”状态,而是有着一目了然的清晰的教学思路,有着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教学进程。几个教学板块往往都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学生活动。朗读训练、概括训练、品读训练、欣赏训练、背读训练、听记训练等能力训练因课制宜,落到实处。活动之始有示例,活动之中有对话,活动之后有小结,扎扎实实地做到了“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课堂的“实”不代表缺乏灵活。他追求的是实中见奇,凡中出新,淡中有味,趣尽天然。很多经典的教学环节都让人赞叹,让人沉思。
  课堂教学上表现出了角度之美、层次之美和递进之美。《我愿意是急流》的“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边城》的“读出文中的美丽,读出文中的忧愁”;《行路难》的“欣赏课文中的美句,解析课文中的难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我们读懂了什么,我们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都是堪称经典的教学设计,充分展现了余老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魅力。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最能说明课堂设计的灵活。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不同教材处理角度的“一课多案”,不同教学手法与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常常在余老师手上产生。《狼》的八种教案、《说“屏”》的六种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四种教学设计等都大大开阔了我们的欣赏眼界,无数的年轻教师因之受益。近年来余老师还成功设计了几种“读报课”的教学方案以及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同地区进行教学的不同方案,让人耳目一新。
  二、简与丰
  所谓“简”,是简洁而不是简单;所谓“丰”,是教学内容丰厚,学生活动丰富。可以说,“简中求丰”是余老师的课堂教学的高妙技巧之一。他的教学设计不枝不蔓,不旁逸斜出,不冗繁复杂,不枯燥单调。每堂课都要在“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上动脑筋想办法,让教学过程在“简化、优化、诗化”方面有所展现。请看:
  《纪念白求恩》的教学创意:理解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
  《说“屏”》的教学创意:选词,选句,选段(积累字词、提取信息、品析精段。)
  《刷子李》的教学创意:说奇,论妙(说“刷子李”之“奇”;赏《刷子李》之妙。)
  《散步》的教学创意:建议你这样把握文意,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建议你这样欣赏语言。
  《孔乙己》的教学创意:让我们一起来品析《孔乙己》之“最”。
  《中国石拱桥》的教学创意:请同学们证明《中国石拱桥》结构非常严密精致的特点。
  以上创意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抓手,该抓的内容都能抓起来。最为奇妙的莫过于《说“屏”》的教学创意:
  读课文,根据这样一个话题来品读分析课文:假如没有这一段。
  《说“屏”》这篇小品文只有五个段落。“假如没有这一段”这个话题,把学生的思考深深引入到了课文之中。学生要认真阅读全文,概括段意,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揣摩每自然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才能以“假如没有第一段”、“假如没有第二段”、“假如没有第三段”……这样的分析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于是,课文的内容很快就被学生掌握,课文的逻辑顺序很快就被学生论证。
  一个话题,是这样的简,它领起的活动,它发掘出来的内容,却是那样的丰!
  这样的“简”不是轻而易得的偶然,而是经过千锤万击的提炼才得到的。这些“简”其实是来自于“丰”,来自余老师对教材纷繁内容的大量分解、组合、分析与提炼,来自他数十年对浩如烟海的资料的阅读,来自“无数的目录索引,几千张语言卡片,几尺高的写作手稿,上百个的教例评析,一千多篇论文的发表和十几部书稿的编纂”!
  曾有这样的故事,在江苏常州,余老师用50分钟轻松地教完了《巴黎圣母院》5000多字的节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但他却对这篇课文写了万余字的读书笔记;也曾经有这样的故事,一篇37个字的《夸父逐日》,余老师竟读了40多个文件、10万余字的参考资料。
  真可谓: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三、静与动
  古人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深层次的思维活动非静无以进行。外动内静的课是一种表面繁荣;外静内动,动静结合的课才是一种高境界的课。
  课堂上能否让学生静下来,决定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法和教学习惯。试想,假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碎问碎答,一节课提问几十次,这样的教学一定浮躁,课堂一定缺少宁静。
  余老师常常以他高超的教学设计,以非凡的定力,给学生以大块大块的阅读、思考与写作的时间,学生在他的课堂上享受着静静思考的美感。
  在九江教学《故都的秋》,一节课中给每位学生八分钟的读书思考时间;
  在江阴教学《登高》,给每位学生七分钟的写作“诗联欣赏”的时间;
  在常州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给学生的是九分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节课设计了“编写、品析、听记”三个板块。“编写”要求学生“静静地独立地”用勾画文句、组合成文的方式编写一则作者参加小学毕业典礼的“日记“,通过“日记”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课文运用大量的穿插手法的特点;“品析”要求“静静地旁批”式地品一个故事,从细节看人物,从而顺理成章地处理了课文的重点;“听记”是要求学生“静静地听记”老师进行的微型讲座,扎实地解决了课文的难点。这堂课让学生沉静于思考的状态之中,热烈于活跃的讨论之中,掌握了知识,领略了文意,获得了美感,训练了能力。
  “静”给学生带来了太多的实惠。这是自由的学习,这是独立的学习,这是沉思的学习,这是自得的学习。
  正是有了静的蓄势和酿造,才有了许多精彩的“动”!才有了学生在《荷叶 母亲》学习中成篇的“集美”文章;才有了《律诗二首》中精美的“唐诗素描”;才有了《苏州园林》中的精致的“课文缩写”;才有了《口技》中深入的“片段欣赏”;才有了《七颗钻石》中的优美的“梦境描写”;才有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不绝的“读后随感”;才有了《云南的歌会》中缤纷的“课中之最”……
  这些动,是学生不同凡响的动,是热情勃发的动,是充满信心的动,是思维活跃的动,是师生融洽对话的动,是消灭了“碎问碎答”的动,是我们有时候使用了很多招数都无法实现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