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正”本读为“zhèng”,是改正的意思。《尚书大传·略说》:“夏以孟春(一月)为正,平旦(天明)为朔;殷以季冬(十二月)为正,鸡鸣为朔;周以仲冬(十一月)为正,夜半为朔。”《礼记·大传》:“改正朔。”唐·孔颖达疏:“改正朔者,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所损也。”可见,新王朝的建立为了“应天承运”,都要改正一次月份顺序,改变后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这时“正”读zhèng。秦始皇名嬴政,“正”和“政”音同,他统一中国后,为避讳,于是下令把“正月”改念成“征(zhēng)月”。从汉武帝开始,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以后不再改动,直到现在。
正月之“正”由zhèng定为读zhēng,正月不再“改正”而定为“一月”,这不是由语言自身的发展形成的,而是社会文化语境中人为干预形成的,其音义从秦皇汉武至今未变,这是人的主观规定造成的“语言使用语境”干预的胜利。也有干预失败的。如唐太祖李虎,《北史》的作者为避“虎”讳,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改为“不入兽穴,焉得兽子”,这条成语唐代就有人不这么用。后世亦未被流传。这是人为语境干预的失败。
[作者通联: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