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11期 ID: 136396

  

尺水兴波,跌宕生姿

◇ 刘 静 李华平

  【教学背景】
  借鉴国际上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先进经验,我们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采用了“微格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不超过15分钟)训练某一个方面的教学技能,或者执教某一个方面的教材内容,然后互动点评、修改方案、重新执教、比较分析、完善方案。
  为了使本科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更有实效,笔者请来了师大附属实验学校中学部年轻的刘静老师来参与指导。今天是这学期最后一次课。结束的时候,我开玩笑地说:“刘老师,你可否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刘老师欣然答应,并由学生“点课”,即兴进行《今生今世的证据》(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片断教学。
  刘老师严格按照我们训练本科生的要求,把本科生当作中学生(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技能训练的一种特有方式),在十五分钟内展示了自身解读文本、调动学生的功夫,令在场师生齐声叫绝。
  【教学实录】
  一、开门见山,直入新课
  师:(有点紧张)同学们好!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接受大家的考验。今天我们来学习《今生今世的证据》。
  二、切入生活,调动体验
  师:从小学到中学,我们走过了不少地方,遇到了不少人,经过了不少事,请大家想想有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你们留念的记忆片断?
  生:我没有搬家的经历,所以不知道。(该生读过《今生今世的证据》,里面有离开故乡的叙述)
  师:我说过搬家的事吗?(轻拍对方肩膀)你还没有换好角色。(因为他们是大三学生,而此时预设授课的对象是高中生,故提醒她调整。)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那么多。难道你都是很洒脱地和他们说Bye—bye吗?在这一路上有没有哪一刻想回望一下?
  生:我想回忆童年的事情,那些都是我现在最开心的记忆,最重要的记忆。
  师:你说是现在最重要的记忆。有什么能够证明它吗?
  生:童年趟过的小河,爬过的山坡,骑过的水牛,都是证据,都可以证明。
  师:很好。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生:我有过一次搬家的经历,那些琐碎普通的事物,点点滴滴在我心中,现在它们都成了我重要的证据。
  师:同学们很认真,刚刚两位同学一个说有搬家的经历,一个说无搬家的经历,都知道我们课文里提及了搬家一事,看来课前都认真做了准备。(实际上他们在“教材解读”课程中已学过)正如刚刚那位同学所说,证据就是一些普通的事物。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所说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看看“证据”都有些什么。
  (生认真读课文)
  生:草、土墙、破墙圈、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泥皮、木橛和铁钉。
  师:还有吗?
  生:烟垢、灰、划痕……
  师:同学们可有发现,这些都是一些极其普通、琐碎的事物,然而也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些普通琐碎的事物承载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记忆和印迹,作者也和我们一样,今生今世的证据就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事物。作者写这些事物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二段和第四段。
  四、锁定局部,品读赏析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来学习第二段。请大家将这段齐读一遍。
  (生齐读: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橛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师:请大家注意,作者说“我走的时候”,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篇文章是从今天的角度去回味往日的生活。
  师:很好,“回味”这个词用得很准确。那他到底是在回味什么呢?
  生:回味离开故乡时的那种心情。
  师:作者说“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还不知道”(重读“还”字)表明作者现在回想起当年离开故乡时的情形,心情怎样?
  生:有点责怪自己。
  师:很好,你读读,把那种责怪自己的心情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读,全体掌声)
  师:读得很好。这一段,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还不止“还不知道”。请大家勾画出传达作者情感的字词。
  生:作者用了表达强烈感情的“啊”字。“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词,非常好。作者要用这两个“啊”字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强烈情感?
  生:强烈的期盼,期盼草越长越茂盛,期盼墙站稳。
  师:这里,还有没有其它的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词语呢?
  生:“千万”。
  师:“千万”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无论如何。不管风吹雨打,不管人推牛撞,都不能倒。
  师:你说的可真好。请你读一读,读出那种强烈的期盼。
  (生朗读)
  师:你读得很好了,但老师觉得味儿还不够,再试试。语气上似在和草、墙商量,情感除了强烈的期盼,还有一种厚重的嘱托。
  (该生表情十分投入地朗读。众生掌声)
  师:太好了,够味儿了。大家再看看,后面的句子也用了“千万”……
  (生不自觉地读出了那些句子:“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
  师:同学们很善于寻找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情感。大家看,还有没有与“千万”一样,也表达作者强烈的期待之情的词语?
  (生沉默,一分钟后)
  生:“最好”。作者说:“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最好”,表达的是内心最大的愿望。
  师:你真会分析。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些表达内心强烈情感的词语,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期盼。这样的词语在这句中还有吗?
  (生沉默)
  师: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将“一小块”换为“几打”,将“破”删掉)这样读好吗?
  生:不能,不能表达那种强烈的情感。因为这“破”、这“一小块”表现了“我”希望留下证据的愿望十分真切、强烈。
  师:好!请一位认为自己可以比其他同学读得更好的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下。谁来挑战?
  生:(入迷地开始表演他的朗读,语言已不够表达他的情感,于是手舞足蹈)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
  师:你读得不错,不过我还想听到那种强烈的期盼,虽然“我”知道土墙经受不住风雨的敲打、岁月的洗礼,终会坍塌,然而我依然有那强烈的期望,所以要读出那种强烈的情感来。
  (另一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读得太好了,我们把掌声送给他。请同学们再勾一勾该段中刚才被他忽略的表达情感的字词。
  师:同学们再看一下,除了责怪、期盼以外,还有什么样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
  生:有一种后悔的情感。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是啊!有一种后悔、惋惜。还有吗?
  (生沉默)
  师:(提醒)“把……留下”三个连用,“留下……”三个连用,同学们注意前后作者的情感可有变化?大家先将这部分读读,仔细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