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2期 ID: 135751

[ 王家伦 文选 ]   

教材选文一定要名篇吗?

◇ 王家伦

  关于语文教材范文的遴选,有认为应选优秀文学作品者,有认为应选名家名篇者,有认为应选经典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搞清“选什么”这个问题之前,先必须搞清以上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并搞清范文在语文教材中究竟起什么作用。
  
  一、优秀文学作品、名家名篇和经典
  
  优秀文学作品、名家名篇和经典都属于“名篇”,它们之间虽有共同之处,但也各自有着其独特的“个性”,如果把三者视为三个等圆,三者之间有交叉部分,但绝不是同心圆。不能混为一谈。
  
  (一)优秀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就是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创作的成品。在“文学作品”前冠以“优秀”,表明这个成品是不同凡响的,其语言运用必定达到高超的境界,其所塑造的形象必定丰满完整,其所反映的现实必定有一定的深度。诗歌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望岳》,小说如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散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戏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的《雷雨》,如此等等。
  对中小学生而言,优秀文学作品必须选读,因为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是他们吸收语言营养并了解现实生活的最佳途径。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列的“必读书目”中,优秀文学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
  
  (二)名家名篇
  “名家名篇”,显然指在某一方面有一定造诣的著名人士的著名作品。不可否认,“优秀文学作品”大多是“名家名篇”,但一些并非“名家”者也能创作出某些著名的“优秀文学作品”,只不过概率低一些而已。另外。一些并非“文学”的“名家”写出的著名的文字材料也能称为“名家名篇”——一些领袖人物的文章如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江泽民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等即是。再有,一些著名文学家写出的“非文学作品”也可称为“名家名篇”,如茅盾的《论(水浒)的人物与结构》等等。显然,名家名篇和优秀文学作品是交叉概念。
  对中小学生而言,名家名篇必须选读:因为这也是了解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
  
  (三)经典
  “经典”并不是由几个评论家举手、投票表决所能确定,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文件”将之公诸于世。对经典的概念,争议亦颇多,有认为优秀文学作品就是经典,有认为名家名篇就是经典,有认为经得起历史检验、时间检验或者其他什么检验者就是经典。我们认为,经典体现了一种话语的权力,它是当时权威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经典的产生与定型乃是现代民族国家权力意志运作的结果,说得具体一点,经典就是某一阶段被权威文化竭力推崇的作品。不可否认,经典的主体是优秀文学作品,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但有时候,为了适应“积极进取”的政治需要,一些特别“优秀”而且特别“文学”的著名作品却不能称为经典,如上世纪80年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尴尬地位:而一些并非“优秀”并非“文学”的作品却可能一跃成为“经典”,如上世纪末在“控制人口增长”呼声下的清初洪亮吉的《治平篇》。当然,经典的形成也有其过程,在现代,《水浒传》《红楼梦》等作品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中国文学经典,但在清代,它们其实是禁书。
  对中小学生而言,经典必须选读:因为这是了解特定社会阶段的特殊途径。
  
  二、教学范文的遴选标准
  
  由上可知,优秀文学作品、名家名篇和经典,尤其是三者的交叉部分,即“名篇”的“菁华”部分,是中小学生必须选读的范围:但是,它们是否适合成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范文呢?
  
  (一)范文就是“榜样”之文
  “范”,榜样也,所谓“范文”(包括“范诗”“范剧本”),当然就是“榜样”之文。
  这个榜样,首先指“语文”的榜样,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榜样,这就是说,范文必须文质兼美。“文”,体现“知识和能力”的课程目标;“质”,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也就是说,语文课上借助这类范文进行教学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显然,有一些“名篇”达不到这个要求,不应成为范文。它们或因表达方面没有特色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的维度上难有所得,诸如一些大人物的文章和一些因政治的需要而临时上升的“名篇”:或因内容不切时宜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歌颂人民公社)。
  这个榜样,更指“课堂教学”的榜样,也就是说,在一两个“四十五分钟”内,教师能够通过这个“榜样”,有效地教会学生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的统计,在四套通行的义务教育教材中,人教版522篇课文共483937个字符,苏教版439篇课文共373855个字符,北师大版509篇课文共449876个字符,语文版539篇课文共526511个字符。四套教材平均每篇课文约913个字符,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范文字符取这个数字比较科学;当然,这仅仅是平均数字,还要考虑从一年级到九年级随着年级的递增字符数也应相应增加等各种因素。总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范文最高不宜超过2000字符数,而高中课本最高不宜超过2500字符数,至于文言文,最多取其一半。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部分的“名篇”因篇幅过长而难以适应这个要求。
  这个榜样。还指“学生摹写”的榜样,也就是说,学生学过范文后,其“初级阶段”能以范文为榜样,写出自己的文章,然后逐步走向写作的自由王国。从这个角度而言,大部分的“名篇”因起点过高,常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及。
  那么,语文教学范文的遴选标准究竟应该怎样呢?
  
  (二)教学范文的遴选标准
  文质兼美当然应该是首要标准。所谓的“文”,指的是范文的语言文字,既可以简约朴素,也可以铺陈华美,但必须规范、典范,既不能偏僻乖张,也不能生造词语。所谓的“文”,还指文本篇章结构的典型性、规范性。所谓的“质”,指的是范文内容的健康,符合当前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要求。如果把这个意义上的“文质兼美的范文”设想为一个圆,把上面所说的优秀文学作品、名家名篇和经典的交叉部分也设想为一个圆,那么,“文质兼美的范文”这个圆小于优秀文学作品、名家名篇和经典的交叉部分那个圆。
  适合课堂教学是重要标准。适合课堂教学,其一指篇幅短小。为了在一两个“45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选用篇幅短小的文本。至于那些至少需用三四个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文本则不适合成为范文。适合课堂教学,其二指文本的独立性,也就是说长篇小说节选要尽量少选,即使选,必须选那些相对独立的起承转合清晰的片段,即使学生未曾阅读过之前的情节,也能大致读懂。如节选自《水浒传》的课文《鲁提辖拳打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