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我们教师上课总是要在反复研究课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步骤,然后与学生一起研读课文,这样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在教学《花未眠》一文时我发现,同学们一开始读到这文章时总感觉内容松散,理不出头绪来,或是对有些文句理解不了。针对这种现状,我想如果再用常规的教学思路去讲,可能对学生并没有多大教益,至多是明白作者的观点。我就想,能不能从一种新的角度去学习这篇美文呢?
花开了,并没有什么不寻常,幼儿园的小朋友见了,或许拍拍手“好看,好看;我要,我要”,说不定还要摘下来占为己有。我们校园有很多花,有谁为这些美丽的花儿写下动人的篇章?我们路过,走过,见多了,根本就没有什么感觉,但川端康成不同,他由海棠花未眠想了很多。通过阅读文章学生很快找到了:作者由花未眠想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由这一点我猛然间受到启发,我们平常看到的有些文章不是这样吗?由现实生活的某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某一事、人等作为感情的触发点,进而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某种现象,从而引出某种观点、看法,由此作者在联想的基础上或感悟、或揭示现象背后的领域与规律,最后作者的思路又回到原点进行呼应总结。这种联想型结构的文章不仅是我们做现代文阅读时经常碰到的一类文章样式,同时也是我们写作时应掌握的一种形式——联想型结构。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便可称为这种联想结构的典范。我引导学生将文章的核心内容加以提炼,就可简化如下: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米开朗基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
我家的狗产崽,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吓了一跳。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赏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田中长次郎,1516-1592日本素陶制品的鼻祖)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那时候,我去本能寺拜谒浦上玉堂的墓。翌日,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通过梳理《花未眠》的核心内容,也使学生感知或体会到了联想型结构的文章特点,于是我和学生共同总结,找规律,进行浓缩概括出该文写作的结构模式:
1、直接切人或情景修辞导入(兴起);
2、亮出话题点,简要阐释,提出思想观念;
3、素材细节(一到三个);
4、思维链接(分析评价,含反面假设分析),论证话题观念:
5、思维联想。引入现实,强化话题观念;
6、结尾(直接点题结束或情景修辞结束)。
既然《花未眠》这篇文章有如此明显的联想型结构,是不是也可以用来指导阅读和写作。我们以朱以撒先生的《洁净》(有删改)为例在阅读中进一步体会联想型结构的特点:
①一张两人合抱的荷叶托住一枚露珠,在叶片的中间部分,让人看了珍贵,同时也略显夸张。风起,露珠滚动,让人担心无声地滑入荷池。的确,滑入荷池的露珠让人惋惜再也找不到晶莹的影子,清洁被浑浊吞没了。(生活现象及感受,联想起点。)
②这样的状态,看得多了,深感美的持久如此艰难。像覆盖于路面的皑皑白雪,飞驰的车轮毫无顾忌碾过,霎时一滩泥浆;像枝头上绚丽的花瓣落入污淖,龌龊沾满全身。美的东西被糟蹋了,比庸常之物更加难看。正是在比照中,一些很美好的记载从不可企及的距离里,给我们一把隐秘的甄别尺子。(联想、想象描述。)
③清洁,这是我喜欢的一种意象。过于纯粹的东西都是短暂的,而不纯粹,使事物更易于存活和伸展。我看到林阴道上的白玉兰,叶片都承受起厚厚的尘埃,每一辆车过,尘土扬起,又伏于上边。尘土永远随风做着蒙翳遮蔽的工作,使明亮成为昏暗。城市里阳光的光束下,无数的尘埃在舞蹈。人借助光,视力无比锐利,捕捉到纤细无比的场景,嗅觉不安起来。这个时候,我就盼着下一场透雨,整个世界在湿润中,无尘。这也是我在雨后喜爱撑着伞到户外观赏的缘由,看被洗涤一新的叶片色泽,生机似乎更鲜明了。尽管是潮湿的南方。晴日还是居多,叶片重新覆盖尘泥。我认定这么一个事实:没有谁能在一尘不染中生长。(理性思考点题,结合生活现象联想强化。)
④为我们设计一个理想态的家园,是陶渊明沿溪而入的桃花源。没有尘埃的家园,和谐地伸展着这么一条轨迹生活极其安逸,而对外部世界信息却如婴儿,一无所知。他创造的这个家园代复一代地传下来了,有如庄子梦见蝴蝶那般化出幻境,永远放置在我们的脑海,荡起想象的双桨,我们乐于比较它与现实间漫长的距离。像陶渊明爱菊,他同时代的这么多人,也爱鹅、爱鹤、爱竹、爱琴,爱这些洁净清朗之物,却是从生活在一个苦痛和混乱的空间里萌发的……(理性思考,并通过古代文人生活的联想,再次强化“洁净”的意韵。)
⑤洁净的癖好,说到底还是个人生活的态度。到歌剧院听歌,裤子被他人唾弃的口香糖粘住:买鲜鱼的时候,鱼腥钻入了指甲缝隙:还有在沙丁鱼罐头般的公车上,被汗津津的膀子蹭了一下,事先都不可测知。一次又一次地洗涤,只为回复洁净的本来。精神上的洁癖就更极端了。看着杜尚找着丑陋的小便池倒置在美术展览会上,美名目《泉》;看着席勒笔下瘦骨嶙峋缺乏丰满血肉的女性,我生出焦虑和烦躁,起身走人。那么,是不是虚构中的精神生活才是洁癖的蜗居,在那里可以敞开肺叶呼吸?我想,不要回避这一点,旧日文本提供了太多让我们憧憬的幻象。迷醉之余。我们低估了憧憬和现实遇合的难度,浪漫主义情调像快乐的风飞扬。如果不太计较的话,我的精神何妨长久地停歇在一些纸本里,倾听另一个世界发出的声响!(生活现象重现,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