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2期 ID: 135743

  

用纯美的心去经营“纯美的事业”

◇ 任爱芬 曹明海

  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杨宏丽老师既富有教学的纯情,又富有教学的智慧。她认为“站在语文教学这一方净土上,需要用我们的纯美的心去经营,只有纯美的内心才可以成就语文教学这一纯美的事业”。从语文教学的一线到语文教研领域,杨宏丽老师都在用自己至纯至善的心灵在语文教学这一“纯美的事业”中苦心探索和追求。走进杨宏丽老师用纯美的心经营的语文课堂,你会深切地感受到一种纯美的教学创意和特有的教学情致对心灵堤岸的撞击,使你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心动、感悟和启迪而唤醒你的教学思考与教学情感智慧。她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别开生面的诵读活动和“深入咀嚼品味文本”,常常“用自己善感的心灵去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涵,用自己敏锐的眼睛去捕捉文本隐含的深刻的思想”,以“自我”的体验托出“真我”的个性,给学生创造自由感悟理解的空间。可以说。杨宏丽老师用心经营的语文课堂,既是感受的课堂、体验的课堂、诗意的课堂,又是对话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唤醒的课堂。在富有生气、灵动和活力的课堂上,她或指点寓意,或点染情趣,或昭示真义,使学生在诗情葱茏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学得真实,学得扎实,学得有成效。因此,有人说杨宏丽老师用心经营的语文课堂,更是一种真实的课堂、简约的课堂、扎实的课堂、有实效性的课堂。与那些表演性的、繁复的、耍花样的、缺乏真实性和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比较,是一种富有“语文味”的、透露着语文特有情致的课堂教学建构与创新。
  
  一、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冲击。老师们一直在探索、实践、反思中寻求一种能体现新理念、新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探索中,杨宏丽老师认为应该首先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彰显独特的个性。
  
  (一)人文精神的传递与语言品味的关系
  杨宏丽老师指出,语文学科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担负着培育人的精神世界的重任。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又有其独特的优势: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情感又多是表达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就能自然地受到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陶染。
  杨宏丽老师强调,提高人文素养仅是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不是全部:语文教学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感受语言,培养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人文内涵的挖掘不能抛开文本“为内容而内容”,“为情感而情感”,这样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上成思想教育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人文精神在作品中是通过精湛的语言文字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学中要遵循这样的规律:从思想内容的整体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品味,再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使学生实现思想情感的感悟、体验和内化。
  对此,杨宏丽老师举例分析说明,如学习诗歌《天上的街市》,学生在初读诗歌时很容易感受到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但这仅仅是停留在对作品的浅层认识上,要唤起学生与诗人情感的共鸣,就应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吟诵诗歌,如“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一句,就应抓住“闲游”一词揣摩牛郎织女天街生活的闲适、悠然自得的状态,指导朗读时不仅仅是重音节奏的问题,应指导学生达到眼见心想的朗读境界。这样的朗读,学生自然会将自己的内心体验融入其中,自然会将诗人对自由、对理想的追求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本的解读也就自然地进入了一种审美的层次。所以。语文课堂上思想情感的教育不是语文教师靠单纯的说教可以奏效的,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致地感受语言、推敲文字、激发想象,才能使他们在阅读品味中自然地进溅出思维的火花,得到思想的陶染。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杨宏丽老师认为,新一轮的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把学生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教师无法替代的。但这一观念的强化,又导致了另外一种倾向的产生: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因此,一方面需要教师对一些语文知识、阅读方法、写作技巧等做一些必要的传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这个过程教师又必须当好“导师”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与指导。唯有如此,学生的“主体”发展才有正确的方向、广阔的空间。那种“放羊式”的教学,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可能会在学生知识探索、情感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出现方向不明、迂回不前的现象。由此,杨宏丽老师强调不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明确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实践过程,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的。
  
  (三)课内研读与课外延展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老师们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生活体验等纳入课堂。杨宏丽老师认为,这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等语文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但在进行拓展时应当注意:课外拓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比较阅读、仿写学用、变体改编、技法实践、鉴赏评析、读后随感等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一定要与课文本身找好一个切合点。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作技法上的,这要依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而定。杨宏丽老师强调,更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课文以外的延伸拓展一定是在学生对课文本身进行了充分的感悟、体验、品味之后,学生只有在深入文本用自己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建构起了文本的意义后,才能够激发起个人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地联想到个人的生活体验,因而产生进一步阅读和写作的欲望。她举例分析说,学习《背影》,父亲买橘时的背影是最感人的,如果只是着重于纯技术的分析,学生很快就会分析出动词的使用表现了父亲买橘的艰难,表现了父亲深沉细腻的爱,由于没有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时如果让学生写自己感受的父爱,就如无源之水,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了。但是如果在师生反复朗读这一段时,教师创设出这样的一种意境:一个严冬,一段难以攀爬的铁路,一位步履蹒跚的父亲执意为自己心爱的儿子买橘,假如你是当时的朱自清,父亲的哪一个动作感动了你,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你此时的感受。这样在情境的创设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角色进行角色体验,学生不但可以读出文中深挚的父爱,而且我们相信此时父爱母爱会如阵阵暖流激荡他们的内心,一幅幅温暖美好的生活画卷会在头脑中再现,这时的拓展——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