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第9期 ID: 135546

[ 章甫友 文选 ]   

时代·个性·人生·哲理

◇ 章甫友

  【摘要】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作文的命题源于现实,源于时代的变化,很好地担负了它所应当担负的责任——既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与生命,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文章不是无情物,真情投入,紧贴时代脉搏,写出个性、情感、意蕴,写出大气、健康、独到、深刻。这样,你的文章也就有了一种厚度——哲理的厚度,一种姿态——生命的姿态,一种境界——灵魂的崇高境界。
  【关键词】时代 个性 人生 哲理
  
  从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我们不难看出,作文的命题源于现实,源于时代的变化,很好地担负了它所应当担负的责任——既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与生命,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一、紧贴社会现实,与时代脉搏共振
  
  作文命题的提示语中大多出现了“在现实生活中”、“联系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等语句,命题在这些方面均做了有益的引导。
  200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以“品味时尚”为题。命题紧扣时代脉搏,旨在引导学生开阔眼界,从校园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向人生,关注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关注国家与人类的命运。这个题目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贴近生活,侧重于人与时代潮流的交融共生,让考生有话可说;注意激活思维,让考生调动生活积淀和知识积累;具有鲜明的时代导向性,并且关注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渗透。
  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题目,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人人都能写,写好不容易。题目为动宾结构的词组,“品味”作动词讲的意思是仔细体会、玩味,“时尚”的含义是当时的或者时兴的风尚;举凡物质、精神等方面,都可以纳入“时尚”的品味视野。指向性很明确,如果你平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特别是善于将目光投向时代潮流,相信你的作文会给阅卷老师一个惊喜。
  江西考题,“以“兽首”拍卖为话题,抓住社会争议性话题,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国宝的命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醒学生在读书之余,一定要拓展视野、关注时局、关注社会。
  今年的山东卷作文,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的结合,体现了不在审题立意上过度难为考生的命题宗旨,材料既是一种限制,也是对考生思路的提示。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这段材料提示我们可以从写现实人生和写社会变迁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历史中人或物的角度切入。也就是说,既可关注现实,又可回顾历史。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计民生。2008年到2009年,我们国家发生了许多或悲或喜的大事,这些事不同程度的都成了历史的见证,例如抗震救灾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凝聚力,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见证了我们国力的日渐强盛,金融危机见证了我们综合国力的强大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我们这一批学子见证了山东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回归等,此外像三鹿奶粉事件,今年流行的网络用语,例如“打酱油的”“做俯卧撑”“我是北京来的”“宅男宅女”等或许都是我们民族心理或意识形态发展的某种见证。总之,从社会热点角度可写的东西应该有很多,但一定要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
  2009年辽宁卷高考作文,从明星承担社会责任谈起。反映了责任诚信等社会热点问题。另外和中华民族美德以及公民道德教育中的向善从善的主题非常吻合,也有利于考生选材;三是难易适中。和往年的所谓“深刻”相比,侧重于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的道德考察。
  上海作文题的内核就是敢于突破别人,坚信自己,创新自己。从理论的层面上讲,这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生命自我确认的问题。
  
  二、抒写情感心灵,彰显个性色彩
  
  高考作文命题一直重视写作个性化,激发了考生的思维能力,照应考生的生活环境,体现中学教育的理念,所以很大程度上给考生营造了一个写作的个性空间。
  2009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继续延续了近三年高考作文出题的思路,谈的是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人才的培养,怎么认识人的特长,扬长避短的话题,命题贴近我们每个学生的实际,又和我们国家社会的实际息息相关,命题的开放性和含蓄性都确保了学生们有话可说,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分度。
  半命题作文介于全命题与话题作文之间,既有“命题”部分所体现的限制;又具有话题作文的部分开放特征。但在高考作文中却长期被人们冷落。作为自主命题走在全国前列的福建省,今年终于和湖北省一道勇敢地吃了“半命题作文”这一螃蟹,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这也称得上是2009年福建语文卷的最大亮点。半命题形式既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张扬,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而这正是福建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出发点。
  “这也是一种……”透明、简单,体现开放性与限制性相结合。作文落点低,几乎不设审题门槛,写作空间较大,有利于调动考生平时的阅读视野、生活积累。马上给考生以自信心和写作的欲望,容易进入角色,说喜欢说的话,写熟悉的事,抒真诚的情,回归作文的本原,突出以人为本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考生们的写作“风向标”,是一道值得肯定的作文题。
  2009年高考湖北卷作文与福建卷一样,也是一个填充式的半命题作文。
  “门口”,首先要思考什么是“门”。有家门、校门等具体的“门”;有理想之门、历史之门、国之门、数学之门、18岁之门、牛年之门等抽象义的“门”。有高中基本阅读积累和写作训练的考生,在“门口”的前面,补充上有修饰意义的限制词语,并不困难。由于是“门”这样熟悉的事物或平时就有过的熟悉感悟,命题与2008年的“举手投足之间”一样,有很强的亲和力,所以考生作文切入一般应该可以比较顺手的从极细微处切入,不会流于假大空,不需要靠宿构拼凑。
  “站在”这个动词是动作,是行为状态,有探究性,有入世欲望,充满了进取精神。站在了门口,是一个近距离的体验,是一个亲密化的认知起点,表达了义无反顾的信念,或者更深刻领悟的感恩状态,熔许多远距离的、许多太抽象的积累、涵咏、感悟于一炉。
  不管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或者命题作文,都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这有利于激活考生的思维、调动考生的生活积累、考察考生的文化积淀。
  如重庆考题《我与故事》,考生既可以写经典故事,也可以写身边故事,还可以创作故事。从故事中提炼出动人的人文情怀、精神风貌、智者风采。
  一个人长到十七八岁,谁没有故事呢,谁没有获得过“故事”耳濡目染的发蒙浸润与潜移默化的启迪教诲呢?写这个题目,一是写考生自己,二是说故事。要先拎出一个故事来,这个故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从各种故事刊物上看到,还可以是听别人说的。但这个故事也不是信手拈来即可,还要进行过滤。要选择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让人感悟,让人感动,获得启示,获得启迪的故事来。
  重庆作文题貌似简单,其实仍包含一些思考玄机,这是一个好像小学课堂的命题作文,但作为高中毕业的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思考深度和语言表达的精彩度,却是考生首先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审题时不光要抓住关键词“故事”,还要突出写作主体“我”的地位。准确的写作应该是把二者结合起来思考,在考场上迅速调动平时的积淀积累,表达在自我人生或阅读他人故事中引发的感悟和思考。或记叙自己真实经历,讲一些自己的亲历故事,讲一些在成长中影响自己最深的故事,抒发真实情感,反思剖析自我,感恩引导人生,从而引发阅卷老师共鸣;或讲虚拟生活的故事,放飞隐性的翅膀,表达生活理想和良好的愿望;或写他人的故事对我的感动,展现动人的人文情怀、精神风貌、智者风采。

时代·个性·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