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与积累屈原系列文章,进行回顾与梳理,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和品德,积累写作素材。
2.通过对屈原择生与择死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
3.加大思维容量,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4.拓展阅读,调动学生的语言储备,把积累和运用结合起来,培养写作能力,特别是灵活运用素材表现特定话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寻求材料获取信息。
2.自主进行阅读研究。
3.整合学习资源。
4.总结发现。
5.制作幻灯片。
6.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知屈原高贵的个人品质和爱国思想;
2.培养自主学习及合作精神;
3.体会正确的生死观。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品读屈原”这一专题以《离骚》为基础,阅读必修2读本《楚辞》两首《山鬼》及《国殇》,补充《涉江》《渔父》及《屈原列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积累梳理与探究,全员参与,团结协作,先搜集资料,再选择与整理资料,并制成课件。具体要求:
一、感悟与发现
1.整理屈原作品中的名句。
2.根据《屈原列传》及自己搜集的材料运用名句编写人物事略(包括屈原的生平及创作)。
二、探究与批判
1.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从创作与精神两方面探究)。
2.有人说屈原大可不必死,他可以学学陶渊明,为后世留下更多的诗歌,你怎么看?
三、品读与表演
1.读时文孙侃的《夜读屈原》及张曼菱的《择生与择死——屈原与司马迁》,写出感悟。
2.课本剧写作及表演:生与死的对话(即汨罗江畔,屈原与司马迁的对话)。
四、拓展与探究
探究话题“择生与择死”。
要求:
1.搜集忍辱而生的例子并探究原因。
2.搜集文人毅然赴死的例子并探究原因。
五、运用与表现。
1.拟题训练。要求学生把屈原当成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立意,并选择一个立意拟出几个题目。
2.印发高考优秀作文《谏屈原书》(2002年全国卷,话题“心灵的选择”)及《吊屈原赋》(2003年全国卷,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体会如何以屈原为材料表现特定话题,并学习借鉴一些技巧,如借古寓今等。
3.写作训练。以“行走在消逝中”为题,要求以屈原为素材进行作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全班朗诵屈原《橘颂》,各研究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人类文明史库中挖掘宝藏,扩大内存,选定屈原这一对象做专题研究,提出几个细微的“点”来,这就像打一口井,只有选定目标,一点一点打下去,才能打出一口甘甜的井来。
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意;或者如胡适所说,是一个大“箭垛”,让我们人人都可以向他那里射上心中所想;或者,如我曾经比喻的,是一个大大的“滚雪球”,当他向时光的坡道上滚过一代又一代时,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可以在上面附着上自己的东西:既是对屈原的新发现,也是价值的增值。是的,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感悟屈原”专题研究汇报课。首先,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以最诚挚的深情朗诵屈原的作品《橘颂》,让我们穿越千年的美丽,握住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温暖千年的手。
二、各研究学习小组展示研究成果
(一)现在,请各研究小组向各位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首先请“感悟·发现”组的代表上台汇报。
▲ 第一组汇报
1.积累梳理名句(幻灯)
屈原的名句(精彩典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饮露餐英,只爱高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坚定信念,奋斗不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离骚)(洁身自好,刚正不阿)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与众不同,绝不苟合)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坚持志向,不同流合污)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正道直行,奋斗终身)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坚定信念,端正忠直)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涉江)(对故国的眷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涉江)(面对污浊的、丑恶的社会,要洁身自好;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
2.根据《屈原列传》及自己搜集的材料运用名句编写人物事略(包括屈原的创作情况及事迹)。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汨罗江里有诗魂
汨罗江那一湾平静的江面上泛起丝丝涟漪。
我仿佛看到一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且行且吟,悲愤叹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一渔夫见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尔后,飘然而去。而他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高吟“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他有过积极执着,勇于进取的少年时代。他怀着美好而纯真的心灵,善于发现周围美好的事物,在众多的树木,他特别欣赏橘树非同一般的美,所以他写下了《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道出他愿效力于楚国,把一颗坦荡澄澈的灵魂留在楚山楚水的心声;道出他内心世界永远是以楚国的安危来建立坐标系的。它所沤歌的“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坚定执着,“精色内白”“文章烂兮”的洁白正直。这使得他在后来的生活和斗争中能坚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无私的品格。
他有过飞黄腾达之时,任楚怀王左徒,身居三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
按说屈原在这样重要的领导岗位,只要俯首帖耳,毕恭毕敬就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他却不是那类趋炎附势之辈,他“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迷汤武”,直谏楚王,联齐拒秦,保家卫国,但由于令尹子兰、郑袖一伙奸细的谗言,致使屈原的忠谏不得采纳,结果是“王怒而疏屈平”,接着便有了“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也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才气横溢、情感跌宕,倾吐了诗人忠诚的爱国信念和报国无门的极度痛苦和忧伤。诗人那一声长长的沉重的叹息,那一行行滚烫的烛泪,都浓缩成了“哀民生之多艰”。但在那“背绳墨以追曲”“竞周容以为度”黑白颠倒曲意逢迎的污浊世俗中,谁能依旧坚守着自己心灵的圣地?——屈原!唯有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让我们看到一位疾恶如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让我们看到一位宁愿以生命去捍卫“美政”理想也不愿意背叛自我的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