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中,考查词句、文段、结构、表现手法的作用是比较常见的命题方式,本文结合具体的试题分析,论述了该类题型的解答方法及技巧。
【关键词】高考语文 阅读 文学类 解题
分析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作用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是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但由于“作用”的范围较广,出题的角度多变,不少学生面对“作用题”时,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听凭感觉,任意作答。这篇小文拟从题型特点、设题角度、解题思路等方面对200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作用题”进行一些探究,以期对我们提高解这类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一、词句理解类
1.词语
文学类文本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通常有:描摹景物,营造意境,表现人物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作品的主题思想等。常见的题型有:说说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你认为文中哪个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加点的词在文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等等。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四联系:一是联系词语的感情色彩,二是联系具体的语境(所在语句和上下文),三是联系作品立意和主题,四是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不离句、词不离文是解题的基本原则。
[例1]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似乎①:似乎②:似乎③:(浙江卷第13题)
对文中关键词语作用的考查,要结合词语所在语句和上下文全面理解。似乎:副词,仿佛、好像,表揣测语气。这里三个“似乎”所处的语境分别是“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似乎是无用的东西”、“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再结合上下文,可分析得出答案:①显示人物(贝格斯太太)的情态。②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③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2.句子
文学类文本中重要句子的作用,从内容看,往往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从结构看,由于在文中位置的不同,分别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标志文章思路等作用;从艺术效果看,有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首句、中心句、转承句、尾句、点睛句、警句、矛盾句、感情句、描写句、修辞句等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
[例2]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江苏卷第11题)
文本《上善若水》开头的这三个问句,从修辞看,是设问,作者在文中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从位置看,是篇首句,具有领起全文的作用;从内容看,从“水”写到“都江堰”再写到“人”“文化精神”,由具体到抽象,由实到虚,语意逐层深入。根据以上分析,可拟出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二、行文结构类
1.开头段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的常见题型有: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等。开头段的作用大致有: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首尾照应;与下文构成对比或反衬等等。
[例3]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全国卷Ⅰ第14题)
[例4]“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湖南卷第16题)
关于开头段的作用分析不能仅是术语的堆砌,答题时需根据文本,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据各文本内容,可拟制如下答案:
例3,第一问: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①为下文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例4,总括并领起全文。
2.中间段
中间段落(有时甚至是某个句子)通常具有以下作用:①承上启下,自然过渡;②领起下文,为下文铺垫张本;③总结上文;④引出写作对象。答题时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它与主体内容、文章主旨的关系等,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领起的下文是什么内容。
[例5]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湖南卷第18题)
[例6]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北京卷第18题)
例5,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云有云的地方性”,并且列举了许多地方不同的云以及云对人的性情的影响,在内容上将“云”和“人事”勾连起来,在结构上是为了引出下文“云南的云”对人事的影响。联系上下文以及文章表现的主题,可以这样作答: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将“云”与人事勾连起来,为写云南的云给人的深刻的教育意义铺垫张本。
例6,“仰望中的登攀”是个偏正短语,它位于第二段的末尾,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从词语内涵上,“仰望”一词既是实指,即仰视祠顶,从而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又是虚指,意蕴丰富,句中用的是词语的比喻义,指对祠主司马迁的敬仰。归纳整理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答案:要点一,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要点二,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要点三,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3.结尾段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抒发情感,引起共鸣等等。
[例7]结合小说的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四川卷第17题)
[例8]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辽宁卷第11(4)题)
例7,选文是一篇小说,该小说的主旨是劝慰人们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而文末的“处方”内容正是对主旨形象的揭示。可拟出答案: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例8,该题考查小说结尾的写法是否合理,考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如果给予肯定,实际上就是要回答结尾这样安排的作用(好处)。从作品的情节、主题和选材的角度加以思考,可以这样提供认为“合理”的理由: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三、谋篇布局类
1.标题
标题的作用因文而异,一般情况下,文学类作品的标题,有以下几种作用:交代主要内容,揭示(或暗示)主旨,点明贯穿全文的线索,确定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设置悬念等。有的标题具有象征意义,有的标题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考虑一个标题的好处,应从多方面去考虑,既要考虑浅层含义,又要考虑深层含义。
[例9]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浙江卷第15题)
该题表面上是对两个标题的选择与评价,实际上是要考生阐述所选标题的作用(好处)。这是一道开放题,考生可以见仁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我们认为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当然考生也可以选择以“贝格斯太太”为题。可以拟制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