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欣赏部分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点展开。要对过去所学过的诗歌知识作一个全方位的回顾,让学生有系统性的认识,为鉴赏打好基础。要对小学至高中必修段的诗歌作一个全程性回顾教学,要兼顾选修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对选修教材要有精当取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代诗歌 选修教材 课堂教学
本文拟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中国古代诗歌欣赏”部分,结合地方实际和教学实践,在教材的选择、整合、教学过程和方法方面,谈一些个人观点。
本文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能力。首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而言,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其次,必修课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完成了基本积累和基础鉴赏的任务。这两部分课程基本围绕诵读展开,高中必修课程虽然注重了有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但还只是“基本的、基础的”,还没有,也不可能从更高的、更系统的层面上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任务必须由选修课程来完成。第三,选修课程承担着高考的任务。设置选修课的核心目的,就是要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具体就表现在高考分数上,高考分数拿不稳,谈什么素质的提高呢?
那么,如何做才能达到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如何整合选修课教材呢?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
一、梳理基础,做好衔接
“梳理基础”,指的是在教学选修课之前,要对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做必要的整理。选修课的教学,必须一如既往地重视基础知识。有的人认为必修课已经打了相当基础,选修课注重的是“选择”,是“深化”,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理解选修课是十分错误的,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正是目前语文教育的严重误区,已经带来了相当严重的后果。我们应当把“基础性”贯彻到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标准》中说:“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把“积累和梳理”作为五项能力之一,正说明了这一点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只有达到夯实基础这个目标,学生也才谈得上个性特长的发展,才能探索他们各自有兴趣的方面。只是说,我们在达到基本理解和基本能力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的创意,不再强求“统一”,不再强求“规范”。选修课的开设是建立在必修课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义务教育段的诗歌积累,没有必修教材的深化,怎么进行选修课的教学呢?离开基础教学,“工夫在诗外”地来搞选修课,表面上花样翻新,热闹异常,结果只能是水中捞月,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走入语文教学的新误区。那么,必要的基础是哪些呢?首先是诗词格律知识,要有个大致的整理。许多人认为这块知识是死的,也不考,更与“素质”挨不上,很轻视它。其实这是不对的,这些知识,对学习古诗词是很有用的,整理是很有必要的,从诗词分类、字数、平仄、对仗、音韵开始,到诗歌的句式特点、倒装、活用等,都有必要系统归纳一下,花时间不多,学生掌握也不困难。其次是诗歌的题材分类知识,要结合具体诗歌的鉴赏让学生掌握,即写景类、送别类、怀古类、咏物言志类、即事抒情类、羁旅行役类六种,每种都要给学生举例赏析。各类诗从题材到技巧到抒发情感,都有一定特点,熟悉了这些特点就能很快进入鉴赏。第三是鉴赏诗歌必备的基础知识,这里列出七项,也不一定就是这些,可以用其它归类方式:一是诗眼、意境、意象;二是风格流派;三是语言风格;四是修辞;五是表达技巧;六是联想、想象;七是诗歌答题的一般规律。其实只要研究一下选修教材的单元目标就能明白,要求是很高的,没有相当的基础积累,根本完不成学习任务。
“做好衔接”就是要处理好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既有连续性,又在鉴赏能力上,阅读视野上,审美情趣上不断提高。选修教材的第一个特点是“守正出新”,我们在选修教材的使用上,也应当坚持“守正出新”。这里的“守正”就是要坚持过去的语文教学的传统,把那些注重基础、培养能力的好的做法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继承下来。“出新”就是要对原有的教法有所超越,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特长的发挥,为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另外,不要刻意去追求选修与必修要有什么不同。选修与必修同是高中语文课程,选修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是由在必修基础上有兴趣、程度好的学生来完成的功课,目的是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或说是为了高考,基于此,来考虑教法和操作程序,才是正确的。最后,必须在夯实必修的基础上教学选修课程。要注意回顾和总结,在选修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必修阶段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方法,进一步整理、进一步提高,使之系统化。
二、选修理念,高考视角,全程回顾
用选修课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结合高考复习,对义务教育阶段和必修阶段的诗歌教学历程作一个作回顾性教学。这是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为什么要这样做?理由如下。
第一,选修课程目标的第二条提出了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要求学生有一定阅读量。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就能对众多作品进行相互联系,多角度比较,在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中形成感性认识,古人的“多读心中有本”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阅读量,学生在小学至高中的学习中已基本完成。第二,义务教育段和必修段的教学,是以“诵读”为基点的,学生未必就能完成鉴赏,到了选修段,有完成基本鉴赏的能力了。第三,回顾教学学生兴趣浓厚,也符合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特点。提到一首随口背出的诗歌,鉴赏方面却说不出什么来,学生会觉得新奇,从而生发了进一步研究的兴趣,鉴赏起来难度也小,是最好入手的。第四,从选修课程的实验情况看,许多学校在选修这部分课程时,已到高三,有的把选修当复习课,有的埋头教“选修”教材,可学生心里急的是考试,这样做显然效果不好,所以“教学考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全程回顾大致可分这样几步。第一步,把义务教育段的中国古代诗歌,按题材类别把目录给学生。包括课内学习的,课外背诵的。还可以细到小类,例如把写春天的、写秋天的归在一起。第二步,要求学生背诵,教师归纳诵读知识,可以结合选修的“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知识。背诵大致规定一个数量,放在课外,背哪些由学生按自己的熟悉程度和爱好选择,教师要有检查,学生选背而又记不得的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找到原诗。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可以去做诗歌知识梳理工作,为鉴赏作好准备。第三步,鉴赏教学,按类型抽一定数量的诗,课堂上进行鉴赏教学,主要按必修的思路进行,也要结合选修的理念,这样,必修课的复习和选修的学习都关照到了。课堂是复习和示范,数量不宜太多,也要结合高考实际教学。第四步,学生独立鉴赏,可以按“品味语言,感受形象,把握情感,分析技巧”的思路进行,和“必修”顺序又有所不同,因为我认为,“形象”要通过语言的品读和把握才能得到,所以教学中顺序上做了调整。这四点中也可只择其一点。教学经验证明,这是有效的路子,解决了学生拿到诗不知如何下手的问题,也同考试相切。第五步,拓展阅读,要求学生把诗歌改写成散文、小说等;也可以要求学生对所鉴赏的诗歌进行网上查阅,看看别人是怎么鉴赏的,这样,思路和视野一下子开阔了。第六步,研究性学习,对已学习过的诗歌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写成小论文,开展交流;也可以开诗歌朗诵会,形式是多样的。四至六步示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