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害怕写作,作文教学陷入教、学两难的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它给作文的教与学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对应试教育下的写作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改革:首先要淡化应试,强化生活,端正学生的写作动机;其次要淡化课内,强化课外,让学生“用眼,更要用心”地观察生活;再次要淡化限制,强化自由,让学生“求真、动情”地作文;最后要淡化技巧,强化思维,让学生自主地作文,最终使写作走出教学两难的困境。
【关键词】应试教育 作文教学 困境 误区 对策
一、作文教学的困境
无论从信息社会的需求来看,还是从语文本身教育的总体结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来看,作文教学都应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目前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却令人担忧。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高考作文中优秀作文只占0.4%以下,优异作文更是凤毛麟角。学生害怕甚至恐惧写作,据对闽、浙、苏10所高校、30所中学进行调查,不喜欢和害怕写作的比例、加上弃权的人数超过了很喜欢和喜欢写作的人数,年级越高,喜欢写作的比例递减。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情感虚假,语言贫乏,形式呆板,杜撰编造现象严重。更有学生去便利的互联网上复制粘贴,剽窃别人的文章,雷同现象严重。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思维僵化。学生厌写,老师也厌教。上作文课,老师就找一两个过时、陈旧的命题,讲几个“三段式”“谋篇布局”之类的作文技巧,评几句“中心不突出”、“结构不完整”等含糊不清的批语,就应付了事了。可见,作文教学陷入教与学两难的尴尬境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作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
作文教学陷入教学两难的境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它跟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阅读面狭窄等都有关系。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它给作文的教与学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1.应试教育影响了教师的理念和方法
(1)应试教育导致老师在教学上重读轻写。很多老师认为,作文拉分不大,大多数学生的分值都在40-46(满分60分)之间,而且作文消耗多,收效慢,不及阅读教学见效快,因此把作文教学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使得学生的作文训练严重不足。
(2)应试教育导致很多教师急功近利,重技巧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生活的体验。老师在仅有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大讲特讲作文写作技巧和方法,如从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选材、组材,如何提升文章的立意等方面指导,形成僵化的训练,完全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使学生真实的情感、独特的思路无法得到充分地表达。
(3)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限制过多,评价过于苛刻。很多老师以高考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指导时要求学生文章的内容健康、主题积极、思想深刻等等,给学生设下一个又一个的障碍。评价时精批细改,作文中一点点小毛病也抠,看不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2.应试教育局限了学生生活和阅读的视野
(1)应试教育造成学生作文与生活的脱节,直接导致写作素材的缺乏。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中学生为了应试,每天只能在教室、寝室和餐厅这样的“两室一厅”中做单调、重复的直线运动。他们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应付无休无止的训练题,生活单调、枯燥,唯一体验到的生活就是为高考奔命的生活。学生被封锁在狭小的空间里,又如何去体验生活呢?离开了这些生活体验,学生又怎样去积累素材写作呢?无奈之下,学生也只能胡编乱造了。
(2)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面,缩小了学生的视野。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的学习仅局限在课堂、教材、教参、题海中,对人文、地理、历史、科学、时事等方面,所知甚少。知识面狭窄,语言贫乏,作文苍白无力。
三、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对策
分析了作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就应该对症下药,对应试教育的写作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改革,最终使写作走出教学两难的困境。
1.淡化应试,强化生活,端正学生的写作动机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练习作文是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写作的直接性内在原因乃是不写不行,不吐不快,是一种社会感受变成了创作的推动力。学生怕写作文,多数是由于“应试作文”。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一切为了应试”成为中学教学的准则。写作出现了一种投机取巧的倾向: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试怎么考,老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写,学生写作自主性全部被剥夺。在学生看来写作是别人强加的,是“要我作文”,而不是“我要作文”,因此就成了一种负担,当然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了。大多老师都发现学生的随笔往往写得比课堂作文好,原因何在呢?学生认为随笔是随想随记,可以把自己开心的、不开心的都记录进去,就像自己最忠实的朋友。我很认同韩寒所说的一段话:“你别看那些看上去写作文很差的学生,好像真要好好学语文才行一样,其实背地里写情书溜着呢,他们之所以作文很差,是因为作文的问题,而不是写作能力的问题。写作能力是一个很基本的能力,那些写不出作文没有交作业的人,他们肯定会想出种种符合逻辑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没有写作文,并且直视老师的眼睛进行心跳都不加快的撒谎,这就说明这人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他只要能把刚才说的话记下来,就是不错的文章。”认识到写作是生活的需要,相信他们也会喜欢上这个“必需品”的。消除应试教育的束缚,是我们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根本途径,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意识到写作是生活的必需,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成功的一半。
2.淡化课内,强化课外,让学生“用眼,更要用心”地观察生活
由于受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目前中学作文教学仍然普遍地存在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很多老师把作文教学集中在45分钟的课堂上,试图通过课堂上一些知识点的讲授,一些范文的引导,使学生有法可循,写出“像样”的文章来。从而忽视了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收集,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所以,学生的作文素材除了课堂还是课堂,除了学校还是学校,学生的视野严重地受阻碍,文章的内容也严重地受局限。事实上,想学好语文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写作学习,一个学生的作文水平不可能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就得以提高,他需要课外做为保障。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内外互补,把视线由课内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让学生接触广阔丰富的社会,体验瞬息万变的生活,在生活言语实践中学习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言语,汲取当代社会生活中新鲜而丰富的言语营养,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网络,及时关注网络媒体上最新的文学动态及时事,并参与评论。
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能真正将观察形成习惯,仅仅要求他们用眼不够,一定还要用心。这“用心”就是观察要有目的性,无目的的观察,其结果是观而不察。作家曹文轩认为:“一个艺术家的本领并不在于对生活强信号的接受,而在于接受生活的弱信号。”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敏锐地捕捉心灵,反映时代的“细微”与“瞬间”,从一个自然景物、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中捕捉其表现生活本质揭示人生底蕴的“信号”,透过细小的外在现象,发掘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我们要用心去留意生活,留意周围那一草一木、一虫一兽,留意那偶尔经历的一些事,见到的一些情景,听到的故事,偶尔读到的一句感人的诗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将生活中看似毫无意义的东西酝酿成美妙而富有深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