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第9期 ID: 135537

[ 王书存 文选 ]   

散文阅读理解类试题解读

◇ 王书存

  【摘要】散文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本文结合具体试题,分析了该类题型的命题方向及考查范围,对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与技巧进行了较全面的阐释。
  【关键词】散文阅读 语文高考 试题解读
  
  理解是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能力要求的三方面之一,它包括: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它的能力层级为B。
  它考查的能力有:
  知觉水平——能辨认、识别和命名对象,“是什么”;
  中级水平——揭露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内涵,“怎么样”;
  高级水平——系统化和具体化,融会贯通迁移,“为什么”。
  2007年高考试题中考查词语的6套,考查句子的15套。2008年高考试题中考查句子11套。可以说理解类试题是最常见的一类题,那如何解答此类试题呢?以下结合示例作具体分析。
  
  一、解释词语类
  
  【考查内容】词语
  含义:拟人意义、情感意义、指代意义、比喻意义,象征义。
  【设问方式】
  ◎解释加点的词语特定含义。
  ◎“是什么?”指的是什么?
  ◎指出文中的具体含义。
  理解词语含义不要总停留在某个词上。一般考生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照抄原文等错误,要仔细把句子读完,根据全句的意思、邻近句子的含义甚至前后段落的段意确定语言环境,然后从这些语言环境中找出与词语相关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来推知词语含义。
  解答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需借助有关词语知识,根据特定语境,对考查的词语加以揣摩、辨析。具体说来:
  1.从词语的本义出发,结合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特定的临时义。
  2.确认相关语境的范围,分析相关语境的内容,揭示词语的含义。
  3.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义。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义。辨析那些非代词类词语的指代义,也应该利用上下文。一般说来,在这类词语的上下文里,一般会有阐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了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也就出来了。
  示例:(07北京)19.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4分)
  解题步骤:
  1.分析题干,理解表层意义。
  “文字与图画”限定范围,“托举”的方式“理想是什么”,回答“理想”指代的具体内容,理想: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
  2.找同义词语及指代内容。
  第十段: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3.筛选整合贯通。
  理想——“美梦”“热望”——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答案:“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二、句子含义
  
  【考查内容】句子
  含义:概括意义、哲理意义、双关意义、比喻意义,象征义。
  【设问方式】
  ◎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这句话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答题方法和步骤】
  1.分析题干,推敲词句本身含义,弄清回答什么。
  2.对应范围,筛选相关信息,贯通语境意义。
  ①筛选同义词、同义语。
  ②筛选概括说,具体说,近指远指。
  ③由喻体找本体,由喻义找本义。
  3.对应设问口径,组织答案。
  示例一:(07全国Ⅰ)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1.分析题干,理解表面意义
  “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是变得坚强,成熟;假设句,前句是条件,后句是结果,要回答的是原因。
  2.放入语境,筛选相关信息
  ●小语境: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大语境:
  左公柳:斑斑驳驳的伤痕,风暴中被击倒,却顽强地负起,美丽。
  民勤人:在被流沙所拥没令人望而生畏;肯吃苦,敢闯荡,向命运抗争。
  胡杨林:疤痕累累、死亡,粗壮结实,不倒下,直指,呐喊。
  3.融会贯通,系统具体,推导答案
  悲壮——艰苦环境中事物的顽强抗争,延续生命(启发,思考,借鉴)——坚强
  概括:看到大西北恶劣的环境下生命的顽强,会让人震撼,给人启发思考,经受历练而变的坚强。
  示例二:(08全国Ⅰ)阅读下面语段,解释划线句子的含义。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辨认识别
  “海洋”,是比喻,本体是“驶进林带”,意思是树林宽广无边无际。“突然”,来得快,“闯”,是无准备,意料之外。突然进入绿得深邃而无边无际的树林。
  贯通迁移
  前面是只见荒凉沙漠,突然进入绿意无边的江南水乡,对比反差,中间转换的突然和意外,流露出内心惊喜,衬托今天阳关的美丽富饶。
  ★作者简介:王书存,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第二中学教师。

散文阅读理解类试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