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5期 ID: 134434

[ 刘依民 文选 ]   

掀起你的盖头来

◇ 刘依民

  【摘 要】司马迁的《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在文章中,司马迁用神奇的画笔为我们描绘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刘邦的机敏精细、能谋善断,项羽的宽容大度却无谋,范增的目光深远却不被重用,樊哙的勇猛智慧以及项伯的“告密”与“重情义”,张良的忠心耿耿,足智多谋,项庄的“似巧”而“实拙”等都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关键词】《鸿门宴》 人物形象 刘邦 项羽
  
  司马迁的《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的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的矛盾,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特别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更胜一筹。
  在矛盾中塑造人物形象
  《鸿门宴》善于在矛盾中描绘人物,通过重要历史事件的矛盾来刻画人物,使之为形象塑造服务。人们一提起鸿门宴故事来,许多人物的活跃形象,都如在眼前。
  司马迁以极其深微的爱憎笔触,刻画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刘邦是一个卑鄙狡诈而又极其机变的所谓成功人物;项羽则是一个自恃、浅听轻信的失败英雄。作者把刘邦、项羽放在具体历史事件开展当中进行描绘,最后达到人物形象的高度鲜明与统一。作者在描绘这两个人物性格时,爱憎倾向是十分明确的。对项羽主要的是同情和赞颂;对刘邦的主要是鄙夷和贬斥,这就深刻的影响着千百年后读者情感的向背。同时本文在描绘张良、项伯、樊哙、范增的形象上,也极为成功。
  一、刘邦
  司马迁用他神奇的画笔为我们描绘了刘邦的机敏精细、能谋善断。
  宴会前,面对战情和张良的责问,刘邦连续两次发问“为之奈何”,足见他此时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在张良自述与项伯的交往中,刘邦捕捉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并充分利用了项伯的“讲信用”,于是极力逢迎、巴结,又是奉酒,又是婚约,又是申辩,想借此打动项伯。可见,刘邦是一个很会见缝插针且知人善用的人。
  刘邦来到鸿门,见到项羽相遇后,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话,真可谓“字字是金”。首先,开口闭口称项羽为“将军”,一来满足了项羽的自大心理,二来表示自己在对方面前的谦虚,三来麻痹了项羽与之为敌的神经。其次,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这一句可谓意义深远,分明是在暗示项羽:“攻破秦国是你我两人的功劳,要说不同,只是分工不同罢了,你神气什么?”这哪里是在诚心道歉,分明是来邀功请赏的。可惜项羽没听出来。接下来的一句更精彩,“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此举更是话中有话了,分明是在提醒项羽:你还记得和怀王的约定吗?“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别说我刘邦不称王,就是称王也是天经地义的,何来罪过?”另外,我可是“不自意”,我自己根本没想到能先入关,如果不是地利、人和,那只能是天意了,看老天都帮我了,明示项羽,我可真没心称王,否则不会等到今天,从而进一步打消了项羽的戒心。到此,刘邦天才的雄辩力可见一斑。第三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郗”更是将责任推向与对方以外的人,并且断言:“那可是小人,”小人的话怎么可以听呢?将军你可不是那样的人,一定是小人蛊惑,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也不会恨你。对此,项羽怎能再不信任刘邦呢?于是冲口而出机密。刘邦八面玲珑的口舌之功不得不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最精彩的是宴会中,刘邦仍然感到不安全,于是借故离席,招出樊哙,本意是逃走,却装出不能违礼的样子,“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从而看樊哙怎么说。忠心耿耿的樊哙当然会竭尽所能替主子找借口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刘邦顺水推舟,顺理成章的留下张良,独自逃脱了。
  《史记》记载的刘邦多是一个很傲慢无礼的人,可“鸿门宴”上的他精湛的表演不得不让我们相信:作为成功者,他有着所有成功者的共性——能屈能伸,能谋善断,能言善辩,同时还有着别人所没有的一面——知人善任,人尽其才。项伯的义气,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都在刘邦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刘邦能最终打败项羽。
  二、项羽
  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措施。
  项羽是《鸿门宴》塑造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形象,文章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内心有愧而“未有一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最后终不免失败。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做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
  夏 日 绝 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英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有尊严气节。生做人杰,死为英雄。项羽气势豪迈,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到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题 乌 江 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是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
  刘营与项营的基本人物对比
  项营中,项伯和范增,都是领导班子中的重要人物。可是,范增一句“竖子不足为谋!”已经强烈表示不能与项羽共事了。观念分歧,关系分裂已经公开化了。而项伯,早已为了个人友谊坏了项羽大事。在宴会上,“常以身翼蔽沛公。”这说明刘邦的政治婚姻起了作用。项伯是班子中重量级的人物,又是项羽的叔父,地位和身份重要而又特殊,一旦出了问题,危害就更严重。项伯和范增的表现,说明项羽这个核心人物缺乏凝聚力。
  刘营中,与项营分裂松散的班子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刘营的班子却表现出同心协力。同样是谋士,张良发挥了巨大作用。先是“具告沛公,向刘邦通报了重要信息;继而又出谋献策,引见项伯,离间项营班子中的成员。在宴会上又见机行事,至军门见樊哙,招其入帐保护沛公。最后,沛公让其留谢项王。他一声“谨诺。”有谋有勇、临危不惧,对刘邦忠心耿耿。樊哙职位不高,但他的作用不小,当他听说情况危急时,当即说:“臣请入,与之同命。”但见情真处,最是为难时,可知樊哙与刘邦同呼吸共命运。从张良与樊哙的表现中,也反映了刘邦有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总之,张良:忠心耿耿足智多谋。范增:有远见卓识,性格刚烈,老谋深算。樊哙:豪壮勇敢,粗中有细。项庄:似巧实拙。曹无伤:小人。项伯:重情义。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节选于其中的《鸿门宴》,可谓“史圣”司马迁的典范文笔。本文是史记文学中的精彩篇章,情节发展跌宕起伏,读来扣人心弦。它一直被高中语文选为文言文教材之典范,是以鸿门宴为特定舞台,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戏剧”,集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尤其主要形象项羽、刘邦,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众多读者们欣赏与品评的话题。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

掀起你的盖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