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视中华文化正统的中原文化,虽然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包容并吸纳了其他文化,但仍然有排挤打压其他文化的现象。从先秦时期就开始的对南方荆楚文化的讽刺和排挤就是十分明显的。本文从荆楚遭讽的原因论及产生的后果,揭示了当今社会,保持文化平等,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华文化 荆楚文化 文化歧视 和谐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在主流上是在不断的包容和吸纳了其他文化,才使自己得以博大精深。然而,也有过排挤、打压别样文化的现象。从周王朝的分封开始,逐渐出现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分裂局面,政治的分裂,造成了文化的多样。于是,各文化间就难免会产生冲突。翻阅先秦文献,我们会看到荆楚遭遇讽刺的许多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比如:
历史故事:包藏祸心(《左传·昭公元年》)、米珠薪桂(《战国策·楚策》)、困兽犹斗(《左传·宣公十二年》)、尾大不掉(《左传·昭公十一年》)、晏子使楚(《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趾高气扬(《左传·桓公十三年》)等。
寓言故事:叶公好龙(《新序·杂事》)、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循表夜涉(《吕氏春秋·察今》)等。
为什么这些故事的讽刺意义都明显的指向楚国?当然,有人会说,众多的先秦文献,肯定会有讽刺意义的故事。但当我们再关注其他具有讽刺意义的故事时,发现先秦文献中遭讽最多的就是楚国和宋国。
宋国作为殷商的后裔,虽然享受到周天子的恩泽受封于宋,但他们毕竟是暴君之后。所以,时人的讽刺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楚国为什么会遭到来自多方面的讽刺呢?归结起来,有如下原因:
一、政治上不正统。
熊氏本姓芈,于夏、商之际由中原南迁汉水流域。商朝末期,楚族鬻熊为周文王之师,协助周室灭纣,但因不是周室同宗,虽得封为护国师,故仍未封国。周成王时,鬻熊曾孙熊绎才得封以子男之田,居于丹阳(今南漳境内睢山、荆山之间)。但子男之田无非是五十里的弹丸之地,所以周成王“盟诸侯于歧阳”,熊绎只能“与鲜卑守燎(看火)”(《国语·晋语八》)。由于受到这样的冷落和欺凌,熊绎返楚后便“筚路篮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经过奋发图强的开疆扩土,楚族迅速的壮大起来。公元前740年,楚族由熊通继位掌管,便自立为王,称楚武王。于是,先秦时期唯一没有得到周王室正式分封的国家在长江流域一天天强大起来。但由于她政治上的不“正统”,一开始就遭到了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的反对,从而开始了一系列的战争。
二、文化上的差异。
由于楚人南迁较早,后又和当地土著居民融合,于是,在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等多方面都与中原诸国有很大差异。就是到了战国时期,被称为“亚圣”的孟子还说楚人是“南蛮鴂(一种鸟)舌之人”(《史记·楚世家》),说楚人说话像鸟叫那样(南音),把楚国划在“中国”的范围之外。屈原《涉江》里的“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粯宝璐。”除去屈原作为贵族服饰的珠宝点缀,那高高的帽子(南冠)和长长的佩剑便是楚国“奇服”的标志。正因为文化上存在着这样的差异,所以,圣人孔子在编修《诗经》时,十五“国风”里居然没有收录“楚风”。也正因为如此,屈原的《离骚》才添补了《诗经》的空白,成为文学史上华彩的篇章。
三、经济上的富足。
西周初期,楚国建国于江汉之间,当时的南方还是一片广阔肥饶而又荒芜未垦的处女地。但经过楚国先民的艰苦努力,疆域不断扩大,沃土不断增加。加上南方雨热充沛,所以“楚国之地……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陏蠃蛤,不带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史记·货殖列传》)。楚国从建国以来,人民生活就一直处于比较安定的局面,即使就是战国时代,与北方各国普遍的“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相比,长江两岸仍有“平乐”的“州土”(《九章·哀郢》)。因为生活状况和中原诸国的较大差异,于是,中原诸国在心理深层产生了对楚国的抵制和轻蔑。但同时却养成了楚国热爱自己家园的内在品质。
四、军事上的强悍。
由于楚国政治上的不“正统”,楚武王一开始就对临近的邓、随等小国发起军事攻击,以迫使其承认政治上的合法性。并向西“开濮地而有之”(《史记·楚世家》),以扩大自己的疆土。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继位,迁都郢,第二年便出兵攻打申国,于公元前678年灭掉了邓、申两国。并于同年发兵讨伐郑国。公元671年,楚成王继位,一面布德施惠于旧好诸侯,一面将战争触须伸到中原的郑国,威逼中原,诸侯震惊。楚穆王灭江国,使宋、郑、陈等中原国家归附楚国。楚庄王问鼎中原“饮马黄河,观兵于周疆”(《左传·宣公三年》),败晋于餂,使周室惴惴。
当然,楚人也并非就是攻无不克的,但就是因为统治集团的腐败而遭致吴人入郢后,楚国军民仍然团结一致,奋起抗吴,表现出楚人极强的爱国精神。春秋二百多年大国争霸的局面,其焦点就是楚国和齐、晋争夺中原霸权,在历次的战争中,楚国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楚人就是这样在一片林莽中开辟出了富庶的家园,从而也在长期的锻炼中磨练出了艰苦奋斗的品质和坚毅顽强的斗志。正是因为具有了品质和斗志,才能够在中原诸国长期的压制和轻蔑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中原诸国的嘲讽,反而激发起了楚人艰苦卓绝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逾的爱国情怀。虽然楚国失去了改革发展的机会而让秦国抢了统一中国的头彩,但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荆楚遭讽虽源于立国的“不正统”,但中原的讽刺和楚人的不屈抗争却是相互作用,最终成就了楚人融于血液的品质特征,并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战国的烽烟散去,抗秦战火又起,楚地儿男的骁勇,将一个强大的帝国大厦撞击得支离破碎。楚汉争战中,对手也只能借助楚音,以“四面楚歌”的合唱来结束那四年的纷争。
当历史把文化作为精华沉淀下来后,浮躁和喧嚣退去,但关键时刻总能显现出文化的巨大作用。荆楚及其岭南地区,虽然长期背负着“南蛮”的贬损,却无怨无悔的容入到中华文化的大家庭中,并多次挽救中华的危局。大清王朝在太平天国的喊呐声中浑身颤抖,摇摇欲坠时,不正是荆楚故地的湘军让大清政权在风雨飘摇中也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吗?之后的淮军,也是“淮军初起半楚勇”,其出早操唱的《爱民歌》也是根据湖南花鼓戏改编填词而成的。就是现代中国革命中,谁又说得清那些在“星火燎原”的土地上浴血奋战的先辈,那无数的将军和烈士就没有浸染荆楚先人骁悍不屈的秉性呢?
历史是反照现实的。荆楚遭讽的史实告诉我们:身处弱势或逆境,我们应该顽强不屈。身处强势,我们不应该欺小压弱。以强压弱,往往会使弱者不屈和剽悍,往往会使弱者形成难以攻破的凝聚力,往往会使弱者炼就强大的生存能力。我们可以回首看看旧中国,那些被“大汉族主义”驱赶到边鄙的弱小民族,哪个不是团结、骁勇的呢?就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有能找到几个强大民族真正消灭了弱小民族的例子呢?
今天,世界格局仍是强弱大小不等,尤其是东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但西方国家往往以自己的价值取向为标准来要求——甚至是蔑视东方国家,于是常常造成东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突。而解决这些冲突的手段又往往是经济制裁或军事打压,结果便造成了弱小国家的动荡不安和硝烟不断。然而,所有弱小国家不但没有屈服强大国家的制裁和打压,东方的不屈和反抗反而越来越强烈,进而演化成极端的暴力形式。
历史的荆楚遭讽反而成就了楚人的坚毅不屈,现实的东西方冲突造成了东方战火不断。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世界是多元的,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方向。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