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5期 ID: 134408

[ 厉娜 文选 ]   

中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 厉娜

  【摘 要】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桥边的老人》一文的教学为例,详细论述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步骤与方法。
  【关键词】矛盾情节 陌生话题 文章细节 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阅读教学应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为切入点,侧重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技巧、阅读习惯和阅读品味的培养和提升,进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下面笔者就苏教版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桥边的老人》一课,谈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赏析小说的兴趣。
  一、通过有巨大反差、矛盾的情节或现象对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以战争为背景,通过“我”与老人的一段对话,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谴责。战争即将爆发前军民纷纷撤离的纷乱恐慌场面,与“一个带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不愿撤离的安静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一动一静,令人印象深刻。“战争即将打响,大家都撤离了,老人为什么不愿意离开?”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研读、探究兴趣极浓。一番寻根究底后发现:“老人太累了,走不动了”;老人没有家人,也没有“熟人”,对未来已不抱希望;老人为着几只动物不愿离开即将成为战场的可怖的地方。老人的形象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笔者也尝试过从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入手,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作者海明威当过战地记者,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他有个众所周知的文学创作理论——“冰山理论”,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叙事极为收敛、简洁。但文中却反复出现这样的情节:老人三次唠叨“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强大的反差以及对海明威的尊重激起学生重读文本的浓厚兴趣。经过一番主动探究、共同讨论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渐渐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旨在强调老人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这几个动物跟他相依为命的晚景;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点点温馨都无处存身,年老体弱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以依靠的“伴侣”;而没有了这点慰藉,生命的延长又有什么意义呢?对战争的批判及对战争的反思蕴含其中,文章的主题昭然若揭。
  二、通过陌生的话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陌生的话题可以让学生从与以往不同的阅读角度来阅读小说,使之产生新的阅读体验。外国小说比较重视文学创作理论,笔者将“叙述的角度”、“叙述人称”,“上帝俯瞰”、“凡人目光”,“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冰山理论”等创作理念引入《桥边的老人》一课,让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好奇去赏析这篇课文。
  传统小说比较喜欢使用“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叙述者如同“上帝俯瞰”一切,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和情感评判。而小说发展到现代,越来越多的小说家在叙述上逐渐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如本文《桥边的老人》一文,作者从设置了“我”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来限制叙述的视角,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我”只是故事中的一个“凡人”、一个观察者,并不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有限视角”的叙述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
  学生平时对小说“第一人称”的想法仅限于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通过理论的分析,新的概念的呈现,给学生一种找到“陌生的熟悉人”的感觉,趣味感油然而生。笔者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分别用老人视角、第一人称及作者视角、第三人称来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和评论当时的战前场面和百姓处境。通过比较,想象和揣摩作者隐藏在文字后面的真实情感和意图。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想象,还可深入到作者的创作心理。
  三、通过文章细节的关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桥边的老人》在“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了几句环境描写:“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那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看似闲笔,却蕴含深意。学生对这类看似普通却又蕴含意味颇深的句子分析颇感兴趣。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句中“最后几辆”“看不见”这几个字眼。学生很快发现平静、简洁的叙述中竟隐藏着怵目惊心的结局:老人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永远留在战场上了。淡淡的几句话,却暗含老人的命运,作者的同情,及对战争的控诉。学生还来不及为自己得出正确结论而兴奋,就已陷入战争对百姓的无情、对动物的残忍、对美好生活的毁灭的无尽悲凉之中。
  本文的对话设计更是被誉为“很具张力”。看似简洁,却蕴含大量的信息:老人的身世,老人的处境,老人的心理,在战争来临时老人对动物的关照与担心,在局势紧张时“我”对老人的留意与担忧。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写法,让小说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也更增添了学生去品评文章的兴趣。《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关注着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四、通过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课文条分缕析,固然可以更准确高效地落实知识点,但学生没有主动接受的心理,没有“涵泳”其中的欲望,就算是经典著作也只是堆没有生命的文字而已。教师应该运用一切可行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变化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能保持学生的新鲜感,能刺激他们的探究欲望。
  《桥边的老人》一文内蕴丰厚,笔者在课前布置了一些课题,如《“冰山理论”在<桥边的老人>中体现》、《海明威生平事迹研究》、《“迷惘的一代”何去何从》、《<桥边的老人>人物赏析》等,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探讨研究,促使学生主动去收集海明威的有关资料。学生在收集、讨论、整合资料的过程中,对作者了解得愈透彻就愈被海明威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对文本挖掘得越深入就越被文本所感动。如上所述,本文对话简洁却处处含有深意,课堂上笔者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诵和倾听中去体会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感受,甚至关键处让学生反复朗读。另外编写课本剧或表演的方式效果也很好,学生会主动去琢磨特殊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心理,去句斟字酌地挖掘语句的深层意蕴,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学生们自觉研读文本和参考书,主动向老师请教。课后笔者布置了一篇作文:《留在战场上的老人……》。此时书本已经合上,但思考不会停止……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这正是教师所乐见的。
  从教学反馈情况看,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主动阅读情感充分得到了提高和调动;从图书借阅统计情况看,数量明显增加,且阅读经典成为新潮流;从课后学生聊天内容上看,主动聊及文学题材,并能进行自主评论的现象逐步增多。事实上,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打动人心的内在品质,只要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审美能力。
  中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说:“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的目光长久地停驻在美丽无比的“葛藤花卉”上,内心是满盈的欣赏与感动。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中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