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自然 道德 文明 堕落
摘要: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在他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出版了三十一部作品,他的作品大多是和大自然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自然也是他的作品的背景和源泉。生活就是和自然的斗争。人类的道德也是在对自然界的不断认识中形成的。分析其代表作《黑暗的心》中的主题,“黑暗”之所以能够“征服”于人,是因为道德的堕落。主人公马洛对库尔兹的寻觅过程也是对其心灵堕落的历程的解构,是对欧洲文明的道德从崇高到毁灭的揭示。道德的批评是康拉德写作的最初意图。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是英国小说史上的重要现代作家,在他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总共出版了三十一部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大多都和大自然有着紧密的关系,肆虐的大海,苍茫的丛林,还有斑驳的大陆都是他故事的主要场所,而康拉德也通过他作为一个作家的良知和崭新的创作方法来努力探索人生道德的哲理。而作者本人的经历是他作品的重要来源。其中《“水仙号”上的黑家伙》 (《The Nigger of the ‘Narcissus’》)是康拉德的第一部成熟时期的小说,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而《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曾经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真正的现代小说。此书不仅在文学上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宣言。《黑暗的心》中,把一位欧洲人在非洲殖民地的经历描写得非常生动,虽然这本书也是一个传奇的冒险故事,但它与《格里弗游记》《鲁滨逊漂流记》不同,它真正的焦点不在于对外界土地的征服,而是对英国殖民者的行为和心里的征服。其主人公马洛在非洲的经历,无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作者康拉德都有与此相同的经历,正是在非洲的经历才使得康拉德写出如此犀利的作品,就像曾经有人指出的那样,对于康拉德来说,“大自然是一种人格化的力量,生活就是和宇宙的力量的一场鏖战,而康拉德本人也把这场鏖战看作是对人类的一种考验”。就此,我们来探讨一下康拉德精神世界形成的渊源,回顾一些他的发展经历,并剖析他的代表作品《黑暗的心》的主题,以便更好地对康拉德作为一名殖民作家的作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一、起源
十六岁以前的康拉德生活在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由于不堪忍受亡国奴的生活便辗转从波兰来到法国马赛,后又到了英国。一八七八年,二十岁的康拉德在英国货船 Mavis上作水手,这个船是向康士坦丁堡运送煤炭,从此他开始了他长达十六年之久的英国海外贸易商的工作。一八八零年和一八八四年他先后通过了二副、大副的考试,并且航行到了悉尼、苏门答腊、马德马斯(印),又从庞贝城回到了伦敦,然后又到了新加坡。一八八六年发生了两件对他而言的重大事件:八月,他正式成为英国公民,加入了英国国籍,三个月后,他获得了船长的资格证书。但是,他发现,真正获得船只的统率权是很困难的。一八九四年,康拉德作为海员的工作就结束了。因为当时虽然货运量有所增加,但是船只数量却下降了一半,每年都有差不多二百六十名左右的船长失去他们的工作。
一八八七年二月,康拉德到了爪哇,那时候,他在一位名叫约翰·麦克威尔的船长手下当大副,这个船长性格沉着冷静。这次经历后来成为他的作品《台风》(《Typhoon》)一书的原型。从一八八七年八月至一八八八年一月,他在一只名字叫做Vidar的船上做大副,这只船往返于新加坡和波恩之间。期间他对航海中见到的世界有了了解,开阔了视野,这些经历都在他作品中有体现。尤其是他开始创作初期的两本书《奥迈耶的痴梦》(1895,《Almayer’s Folly》)和《岛屿流亡者》(1896,《An Outcast of the Lands》)中,还有在随后的《吉姆老爷》(1900,《Lord Jim》)中也有对他所见到的世界的重新塑造。此时,他的海上事业有所发展,他终于当上了船长,这艘船名字叫做Otage。它的老船长是在船航行到新加坡时去世了,康拉德就在这时接过了船长的位置,那是一八八八年的一月。一八八九年的三月,康拉德离开了Otage,放弃了船长的位置,他是为到欧洲去看望他常年生病的叔叔。康拉德不知道,这次欧洲之行使他拥有了航行到非洲的经历,而且,这个经历改变了他的职业,完成了从水手到作家的转变。
在欧洲,他打算回波兰看望他的叔叔,在伦敦等待到波兰入境签证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所以开始写作,把自己当海员时的见闻写下来。他的第一部小说《奥迈耶的痴梦》就是这时开始写的。但是,这部小说被打断了,被一个不可能的冒险打断了。在伦敦,康拉德被英国报界对去非洲大陆探险者的广泛报道所触动,他毫不犹豫地向当时担任比利时公司负责刚果的财经主管申请要掌管一只船去刚果。同时,他又给他的一个远房的但是联系很紧密的亲戚写了信,请求得到一个能够去刚果的机会。就这样,康拉德在一八九?年四月得到了公司总部的任命。
刚果之行改变了康拉德的思想。从他八年后写的作品《黑暗的心》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转变。就连康拉德自己也曾经说过他在去刚果前他“完全是一个动物”。他被自己在非洲所看见的惊吓(shock)住了,如果在他的作品中有体现的话,这种惊吓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甚至是抽象的,超自然的、形而上学的。
批评家爱德华·加奈特,后来他成了康拉德作品的编辑并对康拉德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康拉德的第一位生平传记作家格拉德·简·欧比利,认为是非洲的经历使康拉德最后成为了一名作家。在康拉德回到欧洲时,他继续酝酿他的第一部小说《奥迈耶的痴梦》,这时也是他长达三十年写作事业的开始。一八九一年十一月康拉德在等待了一段时间后,他接受了Torrens号作为大副的工作,这是一艘从伦敦到阿德莱德(澳大利亚)的客运船。一八九一年至一八九二年两次到澳大利亚的航程是康拉德作为商务海员的最后航行。一八九三年七月,他离开了Tor-rens号,他最后一次去看了他的叔叔,在等待下一艘船的时候,他又继续写《奥迈耶的痴梦》。虽然康拉德已经做了几年的海员,但是,他的传记作者Karl却说康拉德在海上的知识是不完全的,他也通过阅读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康拉德曾经阅读过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和马拉美 到福楼拜,莫泊桑 和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同时,他还阅读了叶芝的一些作品。一八九四年初,他的久病的叔叔终于去世了。此时,《奥迈耶的痴梦》已经断断续续写了四年的时间。
一八九五年四月,康拉德发表《奥迈耶的痴梦》一书。至此,一个非英语母语的波兰人用英语发表了小说,而他的风格却十分偏激和尖锐,这和他的海员生活密不可分。到一八九七年,他发表了《“水仙号”上的黑家伙》(《The Nigger of the ‘Narcissus’》),就连康拉德自己都说他“将凭借这部小说在文坛上立住脚或是栽跟头”。一八九九年,康拉德发表了作品《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他的精华之作。笔者就其短篇小说《黑暗的心》的主题探究,来阐述康拉德的亲身经历对其精神世界形成的重大意义,因此又决定了他的创作风格。
二、《黑暗的心》——“寻觅”、“可怕”和“谎言”
康拉德所有的作品都得益于早年的海员生活,每一个旅途都是一部感人的“天路历程”,尤以这部《黑暗的心》为最。这部作品以他在非洲的亲身经历为原版,对欧洲的“文明”在非洲的失败做了深刻的剖析。在非洲,康拉德亲[目睹了欧洲白人着手进行教化工作时所产生的低效率和自私的罪恶。当白人离开欧洲大陆,离开欧洲文明的束缚,白人的道德堕落了,欧洲人在赤道地区成了武装到了牙齿的“阳光使者”,他们在和当地的族人进行贸易的过程中获取暴利。欧洲人用廉价的棉布换取非洲人的黄金、象牙,用欧洲所谓的文明来吸引非洲土著居民对他们的崇拜。在欧洲形成的人的品格和习惯在非洲全都改变了,使得康拉德对人类的尊严、荣誉、人性的概念感到憎恶。所有这些感受,康拉德都把它赋予《黑暗的心》中的主人公马洛的身上。
[##]
(一)马洛的“寻觅”过程
马洛的故事是从他在公司签署了到刚果去的合同开始的,而故事的高潮则是马洛和库尔兹的会面。在此之前马洛向库尔兹所在的非洲内陆中心站行进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次探索,小说描写的是潜在的自我揭示。康拉德在揭示人类内心时,分了三个旅程阶段来阐述。
1. 到海滨站的旅程
马洛是乘坐一艘法国汽艇南下到达非洲西海岸的,这是他迈向令人悲痛的、欺骗人的非洲中心的第一步。马洛自己也有一丝预感,好像此次旅行就是让他“来发现”点什么的。在这个旅程中,马洛的内心时时刻刻感到一种决裂,在它具有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害怕道德失控之间存在着矛盾。虽然马洛努力控制自己,但是他作为公司的一名派到刚果的特派员这一身份,使他也逐渐对于自己是文明社会一员的身份感到模糊。渐渐地,马洛开始憎恨周围的不同于欧洲的环境,甚至憎恨在这里受苦受难的非洲土著居民。就好像这个国家和人民不是被掠夺的无辜受难者,而是造成他们堕落的元凶!
到达海滨站,马洛看到了正在修建的铁路,铁路在当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欧洲文明的化身。但是,文明人修建的铁路却是用来把欧洲殖民者掠夺来的象牙从内陆运输到海岸的。 在这里,马洛第一次从一个会计嘴里听到了库尔兹的名字:
“在内陆,你会见到库尔兹。”我问库尔兹是谁?他说是公司最优秀的员工。“他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人,”……“他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管理层的人物!”
2. 到中心站的旅程
马洛为了到达委派给自己的汽艇的地方,带着六个人乘了帆布船向中心站驶进。从海滨站到中心站这一段地区人口非常稀少,因为这里的居民为了逃避劳役都奔走他乡了。这里的情景非常荒凉,孤单的小路,光秃秃的小山,被遗弃的村庄。 当一个白人问马洛为什么来这里时,他的回答也很令自己吃惊:“当然是为了挣钱,你以为呢!”在刚果,放纵自己是如此的容易,道德防线进一步崩溃。
到达了中心站,站长又谈及库尔兹,对库尔兹有着非常高的评价,认为库尔兹是他们公司里最优秀的员工。与此同时,马洛还知道了库尔兹现在身染重病,这就是他为什么被委派到内陆去的原因,要去接替库尔兹。在此时,马洛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远远高于他在路上所遇见的他们公司的其他员工, 例如:那个整天无所事事,却受到中心站站长青睐的砖匠,在一年的时间里,一块砖头也没有造出来。原因也很简单,这里没有造砖头的稻草! 而他原本想成为经理助理,但是库尔兹的到来使他的梦想破灭。所以他十分妒忌库尔兹,得知库尔兹重病之后他感到万分欣慰。与此相比较,马洛自认为的良好教养和正直的道德也使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欧洲人。但是当他看见这些从欧洲来的文明人在这里的所作所为,马洛的道德慢慢丧失了。
3. 到内陆站的旅程
马洛到内陆站见到库尔兹这一部分,已经接近小说的高潮了。在这一部分中,马洛提到了二十个吃人肉的野蛮人,他雇用他们来给他推汽艇。 还好, 这些人并没有在马洛面前吃人:他们吃的是早已经腐烂变质的河马肉。他还听到了刚果河沿岸的非洲人的吼叫。真是恐怖,他被这些非洲人的叫声吓着了。 他的汽艇也遭到了袭击。这时候,马洛内心充满了想见到库尔兹的冲动,一刻也不想停留在路上。 肉体和精神的压力, 在马洛身上叠加在一起,使他努力寻求一种压力的释放、一种被迫害了的良心的释放。 终于,他在发现的“圣书”中得到了启示:人类生下来就是罪恶的。
库尔兹终于出现了,他脸上挂着很明显的伤疤,下嘴唇吃着一个早已磨光了的骨头。在非洲这个恐怖的环境下,库尔兹的道德已经深深地堕落了,他是不想离开这个他已经习惯的环境。库尔兹下令袭击马洛的汽艇足以证明了这一点。在这里,库尔兹肆无忌惮地掠夺着这个国家,而当地的族人也把库尔兹当作崇拜偶像!马洛此时感到,库尔兹和野蛮人是多么的相似。
(二)库尔兹的“可怕!可怕!”
随着马洛一步一步向内陆站的进行,另一个主人公,隐蔽的主人公——库尔兹慢慢地进入我们的视野。作者也同时通过他人之口对库尔兹进行了介绍。他模糊的影像在读者的脑海中逐渐变得清晰。虽然在丛林,马洛领略了什么叫做荒野,什么叫做恐惧,对自然的荒凉的恐惧。但是,这种恐惧的程度,远远不及库尔兹带给他的恐惧更为深刻。由于马洛是到中心站取代库尔兹的,在马洛心灵上库尔兹带给他一丝的威胁,当他越向中心站行进, 心灵上的这种威胁就越发浓重。当他对库尔兹的事情知道越多,他的不安就越明显。为什么呢?
那就是库尔兹的黑暗。库尔兹临死前的呼喊“可怕啊,可怕”是对马洛内心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一个人,一个有着文明教育的人怎么会成为剥削、掠夺别人,欺骗别人的人呢?”库尔兹所谴责的人就是他自己和他所做的一切,一个来自欧洲有着良好“教养”的白种“文明人”。库尔兹是黑暗的代表,是黑暗的象征。而库尔兹又是被欧洲总部的人称为“最了不起的人。” 他是欧洲文明的化身,是欧洲先进生产力在非洲大力推广的散布者。因此,马洛得出了结论,库尔兹=黑暗=欧洲文明。当马洛认识到这一点时,马洛的心灵受到了冲击,痛苦溢于言表,但是同时他的心灵得到自我净化。马洛身上有着作者康拉德的影子,康拉德的精神世界由此可以看得出来了。
马洛在书中的叙述给我们一种错觉,那就是所有库尔兹的、或者说是欧洲人在非洲的所作所为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这种“无意识”是使他的欧洲同伴们变成殖民者的元凶。西方的文明被一种“无意识”所驱使,去控制别人,然后又毁掉了自己。马洛在寻找库尔兹的过程中努力压抑自己已经知道欧洲人控制非洲的真正的原因,揭示了体面的欧洲人的“无意识”心理。由于内心压力的增加,被一种不知道的欲望所驱使,他的焦虑、渴望都表现了出来。
(三)“谎言”
在库尔兹死后,马洛回到欧洲见到了对库尔兹从一而终的未婚妻。当未婚妻问他库尔兹的临终遗言的时候,马洛说:是你的名字!未婚妻泪流满面,但却是欣慰地说:我就知道,我就知道!其实她哪里知道马洛是在撒谎,只有马洛自己知道库尔兹临死之前明明是在说:可怕!可怕!
多么具有讽刺意义!马洛在去非洲之前认为欧洲是文明的国度,自认为在欧洲受到的是能成为一个良好绅士的教育。他认为欧洲人来到非洲是为了帮助落后的非洲向文明社会进化。而当他看到了库尔兹等人在非洲的掠夺,马洛揭开了库尔兹等人向世人撒下的这个弥天“谎言”。认识到了庐山真面目——欧洲人崇尚的所谓的“文明”是建立在谎言之上的。然而他自己也陷入到了欧洲殖民者编织的大谎言之中。当他面对库尔兹未婚妻的时候,他无法说出真相,因为他不忍伤害库尔兹未婚妻的满心期待,马洛撒下了谎言。这使他陷入了谎言的痛苦挣扎。马洛内心此刻觉醒了,“文明”的堕落就是“黑暗”的胜利!
三、结论
在康拉德的作品中,从来没有出现“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剥削”等词汇,他对这些的批判是从“文明”到“原始”的渗透来完成的。一切都是“文明”和“原始”矛盾的冲突。所谓对“道德”的评判也全都回归到对自然事物的看法这一个基础,欧洲人的“道德”在非洲的土地上与“生存”不能相容。拥有“道德”便不能生存,倘要生存便要置“道德”于不顾。库尔兹在非洲被黑人所崇敬,他是欧洲“文明”的化身,他本人也是欧洲“文明”使命的执行者。他拥有欧洲标准的“道德”,以至最后失去了“生存”的力量。
康拉德在一八九九年二月的一封信中他曾警告那些社会学者:除去“殖民主义,本书中的其他主题也很重要”。可以看出,康拉德对于道德的批评是他写作的最初意图。整个作品中以大量的内心描写为主,情节的叙述倒在其次,这部作品正是作者心灵表达、内心宣泄和寄托之媒介,表现了康拉德当时的迷茫、悲观情绪和对世事的怀疑态度。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为作家的表达增加了对作品的深层意义的渲染。作家的思想和当时的时代思潮是相辅相成的,有着强烈的现代主义特征。
[##]
(责任编辑:水涓)
作者简介:郑蓉颖,硕士, 华北电力大学讲师。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
参考文献:
[1] Bai e, Jocelyn. Joseph Conrad: a Critical Biogra-phy. [M]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1960.
[2] Conrad, Joseph. Geography and Some Experiences. [J]This e ay is contained in the Volume Last E ays.
[3] Conrad’s Study: Search For Unco cious. Heart of darkne .[Z]
[4] Guerard. Albert J. Conrad the Novelist. [M]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 , 1958.
[5] Harkne , Bruce.(ed.) Heart of Darkne and the Critics. [M]San Francisco: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60.
[6] Hawthorn, Jeremy. Joseph Conrad: Language and Fic-tional Self-Co ciou e . [M]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 .
[7] Jean-Aubry,Gerard,The sea-Dreamer:a Definitue Binograpiny of Joseph conrad.[M]ilondon:G.Allen & Unwin,1957.
[8] Karl, Freserick. (ed.) Collected Letters of Joseph Conrad.[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 . 1983.Vol.1.
[9] Kimborough, Bobert. Joseph Conrad: Heart of Dark-ne Text, Background, Sources and Ideological Per- ectives.[J] Norton Critision, New York, 1963.
[10] 隋旭升.《黑暗的心》中库尔兹和马洛的象征意义[J].外国文学评论,1994,2.
[11]詹树魁.康拉德在“水仙号”上的道德探索和创作实验[J]. 外国文学研究,1992,3.
[12]赖干坚.论约瑟夫•康拉德小说的特色[J]. 外国文学研究,1991,3.
[13]高继海.马洛的“寻觅”与库尔兹的“恐怖”——康拉德《黑暗的心》主题初探[J].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