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西湖题画诗数量众多,且妙不可言,画意入诗,诗情入画,营造出诗情画意的诸种意境,即拟形状物之境、情景交融之境和题咏寓情之境。
关键词:西湖题画诗意境
杭州西湖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曾折服无数画坛精英,令其产生“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①的无限眷恋之情,挥毫创作了大量有关西湖的绘画作品。宋代以后随之产生了为数众多的题画诗②,它们从意境上深化了西湖之美,为秀媚的西子湖平添了几许诗情画意。
西湖题画诗的创作发展至明代达到高峰,不仅数量不胜枚举,而且风格各异,色彩纷呈。有的以宏观的视野、开阔的襟怀对西湖妍丽风情作了概览,笔下之西湖全景湖光山色,相谐成趣;有的着墨于季节变迁,春风杨柳、夏云暑雨、秋月鸣蝉、冬雪寒梅,一泓碧水四季风情各异;有的把握西湖阴晴早晚,晨光中的西湖朝气蓬勃,夕阳下的西湖淡雅恬静,阴晴圆缺的月下西湖则让人顿生怜爱之情,至于晴空万里或细雨霏霏的西湖景色,正如苏轼所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③;有的则关注西湖周边的风土人情,清新爽朗,质朴生动,洋溢着百姓生活的欢乐之情等等。
明代西湖题画诗诗画一体,画意入诗,诗情入画,诗画互补,画诗互衬,营造出或清丽隽永、或悠远灵秀、或放达自得、或沉雄浑穆的意境,诗中之境、画中之意相互渗透,韵味悠长,相互造境,成就了一个空灵通透的艺术视角,美化了一个完整的静气超逸的艺术世界,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
一、拟形状物之境
诗歌与绘画属于姊妹艺术,都是以塑造形象体现其艺术价值,然而,二者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法则完全不同,前者使用生动押韵的语言,后者依靠线条色彩的组合,诗歌以情为重,绘画以意见长。唐代张彦远在论及二者差别之时引用陆士衡之言:“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④认为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各有所长,论“宣物”,画不及言,论“存形”,言不及画。然而,当细细品味明代西湖题画诗之际,不由得对以上论调产生怀疑,因为这些横跨于诗画之间的题画诗,以诗载画,艺术地将原作品之“形”留存,可以说着眼画迹、拟形状物是它们的基本特点。
当诗人赏玩西湖画作之后,往往有感而发,妙笔生花,时而纵情泼墨,痛快淋漓;时而惜墨如金,闲适有趣;时而大刀阔斧,横涂竖抹;时而精细入微,严密工整。他们娴熟地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正面展示画面形象,充分发挥着“无形画”的优长,将优美的画面诉诸文字,以诗歌的语言重现绘画的神韵,从而激发观者的丰富想象,仿佛在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清秀幽雅的西湖风景画。
西湖秀色,春媚、夏浓、秋爽、冬明,四季咸宜。明代俞行之题顾师颜《西湖图》二首:
西湖湖上可怜春,烟柳风花最恼人。
罗袖泪干无好思,画船歌舞为谁新?
秋来碧草湛平湖,荷叶菱花取次枯。
惟有断堤残柳树,淡烟犹锁乱啼乌。⑤
寥寥数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季节变化的刻画,巧妙地勾勒出西湖春夏秋冬四季的秀丽景色。全诗构思精巧,春之怜、夏之思、秋之枯、冬之残,韵味悠长;诗句点染有序,“烟柳”“画船”“碧草”“残柳”,形态各异,形象生动,如绘如画。眼看美景,耳闻歌吟,鼻嗅荷香,视觉、听觉、嗅觉诸多感受互为影响,丰富了表现内容,增强了感染力量。
春日的西湖山堆春黛,水泻绿油,桃李争艳,杨柳笼翠,美不胜收。明代李进《题画松》:
君不见灵隐山前小?峰,
入山九里皆青松。
怒涛翻空卷江海,高枝挂石蟠虬龙。
西湖三月春意浓,锦囊骏马呼奚童。
清阴夹道生爽气,金粉扑面香蒙蒙。
两年不踏湖头路,转眼春来又春暮。⑥
前四句写苍郁的松树,后六句转而描绘西湖三月的秀丽春景,物态描写高低远近,错落有致,如在眼前。春天的西湖山色如蛾,花光似颊,温风为酒,波纹若绫,秀色无边,令人目酣神醉。如此胜景,自然引来游人无数,但见人欢马叫,往来如梭;只闻香气袭人,顿感气爽。
此诗并非直接描写自然景物,而是着墨于风物人情的叙述,突出了春日里西湖的热闹场面。它宛如一首动人的乐章,配着铿锵的韵致,令人不禁荡起喜悦的心声,如画卷在目,如仙乐在耳,无处不在传递着春的气息。
明朝金幼孜《题夏景》:
水满西湖长芰荷,白鸥泛泛浴轻波。
屋头杨柳深深碧,门外青山苒苒多。⑦
诗作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渲染夏天的来临,荷花、白鸥、杨柳、青山,由近及远,夏日风情尽收眼底,不愧为一幅真实细腻的“无形画”。同时,伴随着清新爽快的描写,使作品达到了盛夏中清凉深幽、可赏可游的境界,读来神轻气爽,倍感畅快。
明代李流芳自题《同西生上人泛舟两堤题画》:
不向苏堤即白堤,轻舟刀随意六桥西。
秋林欲画无人爱,邀得山僧共品题。⑧
西湖的秋天山翠水绿、鸥飞雁舞,端庄秀美,景色可人。诗人偕友人泛舟湖上,苏堤、白堤横卧水中,小船不时从桥下穿过,环顾四周群山,无边浓翠的秋色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明代谢常题钱选《和靖观梅图》:
孤山岁晚水迢迢,竹外横斜挂绿幺。
吟到暗香疏影句,黄昏月上雪初消。⑨
西湖的冬季寒冷萧瑟,还常常伴随着纷飞的雪花,然惟有湖畔孤山之腊梅一枝独秀,迎风绽放。诗人写到:冬日的孤山湖水荡漾,湖畔的竹叶几乎已经脱落,吟咏着南宋隐士林和靖咏梅之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抬眼望去,月夜黄昏,大雪初霁,一派冷静、孤清之境。全诗无一处写梅,然处处可嗅到梅花的清香,意境美妙,令人怦然心动。
西湖之美,除四季风光之外,晴雨晨昏也无时不美,雨天的西湖更是另一番光景。明代聂大年《题彦禺页画中小景》:
水禽沙鸟自相呼,远近云山半有无。
一叶扁舟两三客,载将烟雨过西湖。⑩
看满湖轻烟弥漫,似笼薄纱;眺望远山,隐隐约约,如蒙轻绡;天和水朦朦胧胧,水鸟、扁舟穿插其间,奇趣盎然,令人思绪万千,情意绵绵。
正如明代陆时雍评论杜甫《韦讽录事宅操将军画马歌》所云:“咏画者多咏真,咏真易而咏画难。画中见真,真中见画,尤难。”[11]这里的“画中见真”,是说作品应符合生活的真实;“真中见画”则是指出题画诗不是简单的文字说明,而是一种高于生活的艺术品。以上这些西湖题画诗以精练的笔墨生动地描绘出画面的形象,再现画面的姿态神韵,并适时地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达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
二、情景交融之境
绘画作品是静态的空间艺术,是短暂的视觉形象,然于画面之上题诗,以诗句概括画意,就可使画面场景在时间上得以延续,在空间得以扩展。对于画面上未能展示出的意韵,诗人可以凭借想象的翅膀,纵横天地之间,把有限的画面牵引到无限的空间,从而延伸了令人遐想的范围。题诗咏画、寄情抒怀,用诗意点染画意,以诗情升华画境,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整体效果愈发生动,愈加传神,更增添几分震撼心灵的力量。由此,题画诗也获得了独立存在的艺术价值,它在画中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丰富画作意境,深化画面主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的纽带与桥梁。
元代杨公远指出:“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12]道出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明代西湖题画诗的艺术形式正是在其审美趣味上拓宽了“画外意”的美学境界,山水画表达意象的深邃上由此加强了筋骨?熏使画家在表现主题的同时?熏造型本身所不能达到的深远意境在题画诗的形式中得到补充和发展。正如《古画品录》所云?押“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高腴,可谓微妙也。”这里所指“象外”?熏即客观物象之外,艺术品性的最高境界不在尽精微致广大,更主要的是要以难言之状的客观物象表达画家的天、地、心,这是山水画的高妙境地,题画诗的审美特征亦是如此。
[##]
明代郑汝美《题西湖景》:
西湖胜景出尘寰,此日披图一破颜。
勒马呼童沽绿酒,移舟随意看青山。
苏公堤在人争仰,逋叟梅开鹤自还。
试问南朝多少寺,莓苔烟雨总奇观。[13]
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它就像一篇优美的游记,以细腻的笔调对西湖沿岸风光进行描绘,而这一切,无不由图画触发而展开,无不是自然美景与画境、诗境的巧妙融合。诗作为即兴之作,轻快、跳荡,意象绵渺,别具特色,更配以美妙的韵致,读后如随诗人游踪,在面前展现出一幕湖光山色的画图,使人不禁心生爱慕,顿生快意。
明代张靖之题沈周《湖山画》:
山通城郭水通岐,晴日登临雨日思。
四百八十可游处,三万六千堪醉时。
荡漾黄金湖上景,留连白发画中诗。
直须倒景穷玄赏,欲借孤山放鹤骑。[14]
前四句概括叙述了西湖的周边环境,美景甚多,令人心醉。后四句写情,诗人静心领略大自然的空灵之美,追求一种超脱世俗、天机清妙的精神境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地步。全诗可谓所见、所想、所叹一览无余,并巧妙地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烘托出描述自然美的画作对人精神产生的巨大感染力量。
明代吕中立所题王蒙《湖山清晓图》,诗人的心灵沉浸在湖山之间,心与景遇,人的恬淡与景的清幽达到了微妙的契合,便以诗歌的工词妙语,描绘出西湖清丽的早晨:
湖光山色远相连,正是韶华淑景天。
紫燕微茫冲晓雾,渔舟依约带晴烟。
优游树底寻兰若,萧散山前俯碧?。
却忆西湖歌舞地,千家院落起秋千。[15]
全诗细腻雅致,形神毕肖。在作者笔下,画境从文字间生动地再现,无论“湖光”“山色”还是“紫燕”“晓雾”“渔舟”“晴烟”,都是那般惹人喜爱,最后落笔于“歌舞地”“起秋千”,更使欢快的场景跃然纸上。
明代王??题马远《西湖小景图》:
天际蛾眉淡欲消,楼台染出衬层霄。
玉箫吹彻鸾飞去,人在西湖第几桥?芽[16]
这首诗对一时一物吟咏,即诗人选取了太阳西沉、晚霞满天的场景进行描写;在一笑一吟中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即完全沉浸在美景之中,竟忘却自己身在何处。在这里,凝练、典雅、韵味悠长的诗歌变成了一幅无形的画,而生动、具体的诗歌描写对象绘画,却变成了一首有形的诗!
明代杨彝题钱选《?溪翁山居图》诗云:
门前野水可通渔,云里草楼方著书。
好山谁临北苑画,断桥我忆西湖居。
尘埃自着鸥鹭外,霜露正当鸿雁初。
为报秋风摇落早,梅花消息近何如。[17]
通过西湖景物的描绘,道出了深秋的落寞,全诗蒙上了一层淡淡的伤感。虽然无一处写人,无一处叙情,但诗的气氛与场景的描写却与诗人的情感和谐一致,即以平易的景物来抒发作者坦白明净的心境。
在表现手法上,这类西湖题画诗借山水林泉的外在形象表现诗人心中的理想,无独有偶,历代画家也把“神韵为上,形质次之”作为追求山水精神境界的不二法门,因而,“缘物随情”“情景交融”是二者在追寻自然王国中的共通点,这也是诗人画家在题画诗中所流露出的浪漫主义倾向的美学特征。可以说,此类西湖题画诗巧妙地将诗歌与绘画的表现技巧熔于一炉,一方面在诗中自觉创造画的意境,往往以精妙的构思、鲜活的形象、诱人的意趣,引人联想,表现出诗人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美学追求;另一方面,诗又被“画”化,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完成了画中有诗情,诗中有画意的相互交融,使画中充溢着耐人寻味的诗意,诗中又闪动着美妙的画境。所谓,诗中有画而不拈于画,诗传画意而不囿于画;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诗兴画境各臻其致。
三、题咏寓情之境
题画诗是诗人观画之后有感而书,往往在叙景、抒情之上赋予更深的思想内涵,即缘情而起,寄寓作者某种情怀。题画诗的寄托,往往不是“托物言志”,而是“托画寄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就画意引出寄托之意,要求诗人在题画诗中,必须处理好画中景与心中情的微妙关系,以达到“物”、“我”相融,妙合无间的理想境界;另一种是以画为媒介或根本与画意无太大关系,题画而不言画,往往直抒胸臆,壮怀激烈,感情澎湃,令人动容。明代西湖题画诗前一种类型较为常见,其并不刻意再现画中景象,而是间接或直接地抒情言志,借题生发,开出议论。这种弦外之音,意外之旨,既有家国之爱,又有个人之叹,欣赏者如若自己去体会、去品味,将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明代李进《题丰乐楼图》:
钱塘城郭帝王州,胜?千年尚有楼。
南浦云开珠箔晓,西山雨歇画阑秋。
玉人歌舞成春梦,芳草王孙非旧游。
物换星移余事在,萧条残墨不胜愁。[18]
诗作联系到南宋偏安一隅的状况,由景生情,由景发慨。首先提及钱塘江畔的豪华建筑,历经多年风雨侵蚀仍孑然独立,沐浴在或晨光、或秋雨之中,令人神伤。后四句借景抒怀,感慨当年歌舞升平的盛况一去不复返,时光流逝,白云苍狗,惟有无尽的萧索和冷清。全诗笼罩着一层阴郁凄凉的色彩和沉重悲怆的气氛,似乎画中山水随时随地都能勾起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和个人迟暮飘零之感,凄切忧郁之情渗透于字里行间。
明代方孝孺题《南屏对雪图》:
昔年岁暮京国还,舣舟夜宿南屏山。
山风吹雪天欲压,夜半大雪埋江关。
清晨倚楼望吴越,六合玉花飘未绝。
恍疑江水驾山来,万顷银涛涌城阙。
山僧好事喜客留,置酒开筵楼上头。
玉堂仙人宋夫子,红颜白发青貂裘。
坐读古今如指掌,共看云收月华上。
寒辉素彩相荡摩,碧海琼台选萧爽。
酒酣击节心目开,慷慨吊古思英才。
荒祠古柏岳王墓,废湖残柳苏公台。
一时佳会难再得,仙人天上尘世窄。
王子何年绘此图,正貌南屏旧游迹。
吾知王也奇崛人,新诗妙笔俱绝伦。
偶然挥洒岂无意,神授仿佛存天真。
世间今古同飞电,回首人豪多不见。
空有萝山石室书,夜夜虹光射霄汉。[19]
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沉郁,将对英烈的浓浓爱国心、报国志的敬佩之情寓于冬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情景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慷慨激昂的悲壮氛围。
诗人谈到当年岁末,来到西湖之滨的南屏山过夜,只听山风阵阵,但见雪花纷飞。清晨登高远眺,雪仍在零星地飞舞,大地一片银装素裹,湖面景象异常壮观。与友人把酒对饮,坐看潮起潮落,不仅思绪万千,想起忠君爱国的岳飞,带领百姓治理西湖的苏轼等人……最后落笔于对前世英豪的无限怀念。作者借古思今,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热情,不由使人顿生敬意。
明代邹奕题王蒙《湖山清晓图》:
武威将军万人杰,走马龙沙蹋冰雪。
看山却忆江南游,爱此攀萝弄明月。
画图入手一忻然,宛似挂帆吴与越。
龙香浮砚彩毫新,命我题诗继三绝。
素绫织就蜀花纹,山色波光互凝结。
朵朵芙蓉镜里开,层层翡翠如屏列。
高阁檐交栖鹤巢,小舟网簇潜鱼穴。
冰柱为亭纳晚风,虹梁作桥连断碣。
犬牙石乱草根抽,鸭头水绿蒲芽茁。
行人不去弄晴晖,野客频留荫清樾。
海东炯炯金鸦飞,昏雾残烟扫俱灭。
卧近风林耳闻籁,行睹江霞眼生缬。
飞泉定与银河通,胜景宁非玄圃裂。
苍苔不印谢公履,白云永谢周王辙。
我昔东游天姥峰,峰头落叶清猿咽。
归来杖策六桥西,凤舞龙飞青??。
而今迢递迹俱陈,玩此清幽心已折。
何处沧浪好濯缨,更忆东风采薇蕨。
[##]
将军勋业在凌烟,环佩追趋地清切。
三生合在水晶宫,五云日近蓬莱阙。
更上天山早挂弓,此图未足深怡悦。
郑虔空叹鬓如丝,惭汗留题词鄙拙。[20]
这首诗作开端明志,直抒胸怀,后转入对西湖景致的描写,由景抒情,思绪万千,诗人用凌云健笔抒写慷慨激越、奔放郁勃的感情,格调悲壮沉雄,发扬奋厉。诗中,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字里行间洋溢着瑰丽的想象色彩,以满腔热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的向往,浓浓情意浸透纸背。
全诗以写景为机缘,重在抒情寓意。古往今来,国家兴亡,民族荣辱,百姓悲欢,最牵动文人墨客的情思,诗人由眼前西湖画卷想到了逝去的沧桑岁月。西湖美景,自古闻名,然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使作者再无闲情逸致欣赏西湖靓影,满心悲愤、无奈之情,惟以睹物思人、题诗自遣。
以上这些题画诗作,美妙的西湖画卷仅是其缘起灵光,往往只是触动诗人感情或联想的一个引子。诗人有感于画面景物,与自我所要表现的气质、感情有相通之处,故而借画发挥、寓意叙情,而正是充沛情感因素的滋润,才使得这类题画诗内涵和意蕴更加丰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李怡(1976-),女,河南洛阳人,北京科技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讲师,历史学博士。
①(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②就概念而言,题画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画诗是指历代观画者根据画面内容所赋之诗句,它不一定题在画面之上,也可离开画面独立存在,所以有人认为此类题画诗实际上是一种赞画诗。这类题画诗涉及范围广泛,或评论绘画抒发审美观感,或借画作抒怀寄情,或分析画风议论画理,或开拓画面深化意境等等。应该说,它包含的内容颇为繁富,而且此类题画诗不一定是绘画者本人所作,其中不少是同时代或后世之诗人、画家、收藏家的作品,因而这类题画诗常可在总集、合集、别集、笔记中见到。狭义的题画诗则是指画家在完成绘画作品之后,为了进一步抒发画面意境而作的诗歌,它往往是画家自己所作并亲笔所题之诗句,因而,诗歌与画面结合十分紧密。本文所选诗歌乃广义的题画诗,内容涉及明代诸多人士所题,且被收录于文献之中的有关西湖及周边景观的题画诗作。
③(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卷四,中国书店,1986年版。
④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⑤ (清)厉鹗《南宋院画录》卷八引《列朝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⑥ (清)陈邦彦等《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七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下同),第1435-1436册。
⑦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十七。
⑧ (明)李流芳《檀园集》卷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5册。
⑨《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四十一。
⑩《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十三。
[11]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熏1979年版。
[12](元)杨公远《野趣有声画·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3册。
[13]《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三十。
[14](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熏1998年版。
[15][20](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熏1991年版。
[16](明)王??《虚舟集》卷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7册。
[17]《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四十六。
[18]《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一百十四。
[19]《西湖游览志余》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