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1期 ID: 94924

[ 王波平 文选 ]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综述

◇ 王波平


  一直以来,多把陶渊明看成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一位“田舍之翁,闲适之祖”(陈沆《诗比兴笺》),一位淳朴天真的“羲皇上”(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鲁迅先生对陶渊明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20页)这就是我们面对的陶渊明,一位独特的诗人,一介不朽的文士,一个多解的人物。陶渊明耽于酒,沉于书,回归田园,追求隐逸,是一位怪诞的醉汉,于醉酒间观照人生,是一位自足的农夫,在田园劳作中感受愉悦,是一位固执的隐士,在逃禄归耕后享受隐逸,同时也是一位经典的读者,于欣然忘食间游好书趣。
  
  一、怪诞的醉汉
  
  陶渊明的一生与酒有不解之缘,酒是他生活的需求,酒是他生活的留恋,酒是他生活的慰藉。陶渊明离开我们快1600年了,在那个物质生活非常贫乏的年代,人们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特别是陶渊明从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官场辞职归隐,住在山远地偏的乡村,只有酒,能使他解忧,能使他消愁,能使他兴奋,能使他舒适。小饮小舒适,大饮大舒适,再喝多了他会说:“我欲睡眠卿且去”(李白)。在陶渊明那个时代,还没有香烟、咖啡之类的精神兴奋剂,人们只能借助于酒来调剂自己的情感。陶渊明的许多代表作品,如《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诗二十首》等,都抒发了对酒的眷恋,或酒后有感而作。陶渊明在中国酒坛上可谓一名本色的酒徒和怪诞的醉汉。
  (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酒徒。陶渊明“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去留”。(《五柳先生传》)陶先生这种作风可与曹雪芹媲美,“举家食粥酒常赊”,标准酒徒的生活写照。陶先生,一介酒徒,日常饮酒,讲究“一口吞”,“诙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乞事》),隐居田园,享受自斟自饮,“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不论何时何地,一个原则,喝酒呼“干”,“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形影神三首》)。饮酒若此,嗜酒酣然,只不过其间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唤出换美酒”之太白遗风,乏“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之永叔醉态;然靖节先生不以为失,反认为“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坚持饮酒不动摇,乃至将逝之时仍然感叹“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拟挽歌辞》),一语惊人,酒徒本色显然。
  (二)“举杯浇愁愁更愁”的醉汉。渊明诗篇篇有酒,像许多酒癖者一样,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的种种不称意,屈原吁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曹孟德慨叹“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围绕着酒和醉的,一直是人世的烦忧、人际的苦痛与对人生对生活的理性执著和情感眷恋。醉酒,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之中,流行着一种现实的普遍性,从屈子,到阮嵇,直至陶潜,他们的醉酒,却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酒神精神,不是那种情欲的狂欢和本能的冲动,他们仍然是“在逃避中寻理解,于颓废间求醒悟,仍然有着太多的理性”。(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陶渊明的饮酒诗,诚如他在《饮酒二十首》之篇末所说“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说他写的都是些醉话,请求原谅。其实他清醒得很,“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饮酒二十首》之十三)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醉者和醒者的调笑,正是生活的观照。这一点古人早就看出了他的用意。梁萧统就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陶渊明集序》)他的《饮酒二十首》可以说是陶渊明诗情酒兴的结晶,非“辞无诠次”,而是醉汉的怪诞之思、醉酒之作,有其独到的生活理解。《饮酒二十首》之五是代表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二十首》之五
  通篇无一字写酒,然醉意盎然,何谓也?“心远地自偏”一句显然,“心远”、“地偏”,是自我抽开自然世界的关节点。只有在“远”“偏”的状态下才能彻底完成对自然世界的“悬置”,也只有在此状态下,才能完成对世界的怀疑和纯粹地直观,观察自身的存在以及世界的存在。 “心远”的旨归为探求“真意”,正如尼采的观念一样,要能使“心远”达到“真意”,只有通过梦与醉,晋人也深谙此理,故晋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晋王荟也说“酒正引人著胜地”。陶渊明也是此中高手,饮酒而醉,醉自心远。“心远”所达到和能达到的效果,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谓的“静穆”,佛家谓之“空灵”,在美学意义上称它为“静照”。静照,苏轼曰“静故了群山,空故纳万境”。静照,究其实质意义上是追求一种精神的淡泊,精神的淡泊方称得上“素心人”,才能“心远”,才能做到心灵内部的距离化,才能“采菊东篱下”之际,“悠然见南山”,方可“山气日夕佳”之时,“飞鸟相与还”(这里“相与”一词可理解为与我一起)。观篱侧菊香梦南山,览山岚暮霭思飞鸟,知觉上的直观性,时间上的同时性,空间上的距离化,使知觉与现象臻于妙合无垠,一切皆为“心远”之功。“心远”乃饮酒之力,“心远”乃真意之底。诚如清代吴淇所云“‘心远’为一篇之骨,而‘真意’为一篇之髓”。(《六朝选诗定论》)醉汉的怪诞之语却道出了生活的真谛。
  
  二、自足的农夫
  
  他愤而与仕途决裂,积极地投入到所期羡以久的田园生活之中,“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他认为自己过去出仕是错误的,虽难以挽回,但未来的事还可以补救。可见他与仕途世俗决裂的决心之深。他还积极地参与劳动自力更生,这在当时与统治阶级倡导的“耻农”思想是背离的,正因为他不被世俗所接受,他才歌唱劳动者,赞美劳动。
  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元好问赞赏陶诗曰“豪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万古新”。(《论诗绝句三十首》)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味。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这些艺术特色突出表现在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中。诗中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
  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徜徉其间,有悠然自得的田园风光,亦有安然自力的农事劳作,更有怡然自足的农家愉悦。
  (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悠然自得的田园风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之一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暧暧”、“依依”状景生动,似一幅淡墨画,我们宛如看见诗人久久伫立凝望的神情,并感受到乡村缓缓上升飘舞的炊烟的亲切之情。恬美、宁静跃然纸上,田园之景、乡村之乐,浑朴自然。唐代王维甚爱此联句,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化用此句曰“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深谙陶诗三昧,陶潜用轻松欢快、平淡柔和的笔调描绘了幽雅秀美的田园风光,书写了悠闲自得的乐趣。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在此主要是悠然自得的田园风光。
  (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安然自力的农事劳作。
  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之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出晚归,不辞辛劳,劳动态度认真勤恳,农事劳作安然自力。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这首诗写得通俗明白像儿歌一样,却表达了陶渊明高尚情操,宁愿早出晚归的躬身耕锄,不怕夕露沾衣,守拙田园,也不随腐败的官场狗苟蝇营。这种安然自力的农事劳作,除了“种豆南山下”的惬意之外,还有一种对鄙弃仕途、逃禄归耕生活的自解自叹、聊以自慰的情素。
  (三)“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怡然自足的农家愉悦。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平坦的田野上荡漾着从远处飘来的和风,可爱的种苗正在孕育新芽,生意盎然,令人怡然自乐,惬意万分。苏轼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世之老农,不能识此语之妙。”(《东坡题跋》卷二《题陶渊明诗》)
  《归去来兮辞》可以说是自足农夫的宣言书,它摆脱了“心为形役”羁绊,“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于是“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三、固执的隐士
  
  陶渊明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陶渊明一生五次出仕五次退隐。从公元395年踏入仕途到公元405年归田,在这十三年中,他五次入仕。二十九岁时,“为江州祭酒,未及辞归”,“后召主簿不就”。晋安帝隆安四年(400),陶潜“在江陵恒玄幕”,任恒玄的佐僚,一年后的五月“从都还,乞假省亲”,随后“始作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一年后“为建威参军”。五个月后,“为彭泽县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乃自免去职”(《陶渊明文集》)。最后“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更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成为陶渊明走上岩栖谷隐道路的美妙托词,李白也一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的情怀,隐者的心声,社会的回响。两位骨鲠的诗人只能留下傲然的诗句,去抚慰心灵的创伤。理想与现实的迥异,逃逸现实,崇尚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桃花源诗并记》是固执隐士的追求与向往写照。
  仕与隐是古代文人所面对的人生抉择,在二者之间,多数人选择出仕,只有极少的会选择归隐。所以,整体而言,仕是文人生命的主旋律,隐是文人生命的变奏;仕是文人生命的基调,隐是文人生命的变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一贯主张。因而,浮沉宦海之士,心灵深处未尝没有奉身而退、拂袖绝尘的心理潜流;委身林泉之人,灵魂内心未尝没有建功立业、立登要路的豪情壮志。仕与隐,就像八卦中的阴阳鱼一样构成了古代文人的两大情结,激烈交锋,永无相安。陶渊明也不例外,仕宦情结与田园情结,反复交替、激烈碰撞,最终获得了解脱,成为了“五柳先生”。阮籍从现实获得解脱的理想是“大人先生”,而陶渊明的理想是“五柳先生”。“五柳先生”只消在“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的破房子读书、饮酒、作诗,“便欣然忘食”,觉得有如无怀氏、葛天氏之民那样的逍遥自在了,以一个“蓬户士”而自得其乐。辞官归田,忘情于世事,平淡于田园,但他到底还是一个有血性、有热情、有痛苦、有悲愤的现实中的人,诚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中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都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清代诗人龚自珍说得好:
  陶潜酷似卧龙豪,
  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
  二分《梁父》一分《骚》。
  ——《舟中读陶诗三首》之二
  
  四、经典的读者
  
  陶渊明一生可谓“半耕半读”,然在读书方面,他却称得上是经典的读者,他为我们提倡了两种经典的读书模式:一是读书提倡兴趣主义,“好读书,不求甚解”;二是读书发扬质疑精神,“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一)“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谈到自己读书的感受:“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关于读书的见解还有,如“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乐琴书以销忧”、“委怀在琴书”等。“好读书,不求甚解”成为读者遵循的读书圭臬,采用兴趣主义,遨游书海,提倡厚积薄发,有所发现。陶渊明在《饮酒》诗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诗书敦宿好”,他可以说是遍览经、史、子、集,主要有《诗经》、《楚辞》、《庄子》、《列子》、《史记》、《汉书》等书籍,同时颜延之在诔文里说他“心好异书”,“异书”指《山海经》之类,还有像刘向的《列女传》等,他爱读传记,特别爱流连于所景仰的人物,如伯夷、叔齐、荆轲、四皓、二疏、杨伦、袁安等,所谓“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即指此。
  (二)“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陶渊明读书的乐趣,亦是生活的乐趣。读书要能质疑,可交流,能产生“共鸣”,也要有“不和谐音”。《读山海经》,为夸父、精卫、刑天的顽强不息和至死不屈的抗争精神所感慨;《咏荆轲》,替荆轲刺秦王的反抗强暴的牺牲精神而吟咏;《咏二疏》,对汉宣帝时疏广、疏受辞职归隐情怀的赞赏。这是为坚韧者、勇士、隐者而讴歌。
  陶渊明,他的诗文,将与日月同辉,照耀着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
  陶渊明,他的品行,将与山川媲美,辉煌着中国文人的人生抉择。
  陶渊明,他的醉态,将与田园常青,酝酿着中国酒乡的醇香绵长。
  陶渊明,他的隐逸,将与桃源偕老,熏陶着中国诗人的静穆淡泊。
  
  参考书目:
  《诗论》朱光潜著 三联书店 1998年版
  《中国美学史》(上) 李泽厚 刘纲纪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版
  《陶渊明》谷云义编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陶渊明诗选注》唐满先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王波平,男,湖北荆州教育学院教师。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