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灭亡,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端平二年(1235),强大的蒙古军队连年南侵,宋军节节败退。至卫王祥兴二年(1279)南宋的最后一个据点??山也被元军攻克,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宣告结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场江山变易的剧烈程度远远超过了靖康之难,因为此时的人们已无处躲藏异族的铁骑了。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在这样动荡的时代,宋诗放射出最后一道靓丽夺目的光彩。面对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此时的文人士大夫采取了或积极或消极的抵抗方式,前者奋起抗争,以身殉国,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便是文天祥;后者隐居守节,终老山林,以谢翱、谢枋得、林景熙、汪元量为代表。他们虽然报国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能在民族危急存亡之秋坚持民族气节,用自己的诗歌为武器不断抗争。这些诗人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身份独特的汪元量,作为一名宫廷琴师,他与南宋宫廷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并见证了南宋王朝一步步覆灭的全过程。
汪元量,生卒年不详,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宫廷琴师。他早年供奉南宋宫廷,后又随宋三宫北入燕京,在北方逗留长达十三载。他由宫廷词章家成为爱国诗人、词人,他的作品对南宋灭亡做了无可奈何的小结,对权贵贾似道之流的误国误民罪行做了深刻的揭露,对元统治者残酷折磨宋三宫的行径做了有力的控诉……他的诗作充满现实主义精神,享有“诗史”之美誉。李珏在《湖山类稿跋》中曾经写道:“纪其亡国之戚,去国之苦,间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开元、天宝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极有特色的爱国诗人、词人,却没有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研究成果极为有限。本文将从具体文本出发,并结合南宋晚期的时代背景,对汪元量这位宋末极富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及其诗歌做一简要概述,试图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宋末诗歌所取得的成就。
一
孟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思想,的确要想准确地了解和把握一个作家学术思想及流变、文化特色、文学发展等问题,必须对其生平状况、时代背景有一清楚的认识。
汪元量出生在一个琴而儒的书香门第,有着良好的诗文艺术的教育环境。幼年时就曾入宫,二十多岁时,已经十分精通弹琴作画、写诗填词,成为供奉内廷的琴师,侍谢后、王昭仪。自此他的命运便同南宋宫廷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开始了动荡漂泊的生活,人生经历异常丰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德?二年(1276)以前,这一阶段汪元量以善鼓琴、能词章供奉宫掖,很受优宠。有诗为证:
万里倦行役,秋来瘦几分。因看河北月,忽忆东海云。
这是王昭仪写的《秋夜寄水月水云二昆玉绝句》,地位在三夫人之下,列位九嫔之首的昭仪居然写诗给一个微不足道的宫廷乐师,由此可想而知汪元量所受宠爱的程度。这里的主要原因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汪元量自小就聪慧过人,他的友人多次将其比之以唐玄宗时的李白:
沉香亭北稚尾高,诗成先夺云锦袍纵横奏赋三千字,文采风流多意气。
——严日益《题汪水云诗卷》
水云汪氏,盛年以词章给侍官掖,如沉香亭北太白。
——刘将孙《湖山隐处记》
早年的汪元量一直过着吟风弄月的生活,常常是袅袅珠歌,翩翩翠舞,续续弹丝,日日笙歌,夜夜燕舞。销金窝中,温柔乡里,无边西湖风月。如此悠闲而舒适的生活对于汪元量来说,并非幸事,它预示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异即将到来。
第二阶段自德?二年(1276)至至元二十五年(1288),此时汪元量随宋室北上燕京并在此逗留十三载。
德?二年(1276)正月,元军南下,进驻临安西北面的皋亭山,宋朝无力抵抗,俯首称臣。同年元朝廷诏三宫北迁,汪元量以宫廷琴师身份随行,“杭州万里到幽州”(《湖州歌》九十八),亲眼目睹了南宋朝廷最终奉表降元的悲惨一幕,也亲身经历了三宫北上、燕京生活,由此写下了《醉歌》、《越州歌》、《湖州歌》等具有强烈纪实性的诗史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大宋遗民的悲愤之情。
汪元量伴随三宫在北方生活了十三年,期间授瀛国公诗书,也曾出仕翰林院,奉命降香,受到元朝统治者的优待,可是面对民族的耻辱、人民的苦难,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始终渴望着能够早日南归故里,然而现实的环境却不允许他能够达成所愿。
滞留燕京十三载中,最让汪元量欣慰的就是能够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相识相知。文天祥被囚燕京,汪元量时常前去探视,他们互相唱和。在此期间,汪元量写了《妾薄命呈文山道人》、《生挽文丞相》等诗,勉励文天祥尽节。在文天祥壮烈殉国后,他又作了《孚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形式模仿杜甫的《同谷七歌》,为文天祥招魂。他们惺惺相惜、互相激励,成就了一段交友的佳话。
第三阶段是至元二十五年(1288)以后。至元二十五年,十八岁的瀛国公赵显被遣往吐蕃学佛法,其母全太后亦入正智寺为尼,宋室终于在苦苦支撑、忍辱偷生十多年后土崩瓦解,至此汪元量和宋室王族的渊源宣告终结。此时的汪元量已无牵挂,心中酝酿已久的南归之志再度被点燃,他立即上书元世祖要求南归,“陈情一表乞还乡”(《答徐雪江》),“三一书彻九重天”(罗绮《题汪水云诗卷》),世祖终赐其黄冠南归。
黄冠归江南后,他组诗社,过潇湘,入蜀川,访旧友,行踪飘忽,被时人称为“神仙”,后于钱塘筑“湖山隐处”,终老山水。汪元量,一位“不预士大夫之列”的琴师,随着宋室的分崩离析,随着赵宋皇族的销声匿迹,渐渐湮没在滚滚历史洪流中。
二
汪元量以诗著称,传世的著作有《湖山类稿》五卷,前四卷为诗,约两百三十首,第五卷为词,约三十首。八十年代孔凡礼先生出版《增订湖山类稿》,自明抄本《诗渊》、影印《永乐大典》等书新辑诗一百首,加之《水云集》中收录的二百四十六首,除去重复,共四百八十首。自《诗渊》等书新辑词二十三首,共五十二首。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收录最为完善的本子。
汪诗具有纪实性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特点,颇为全面的记载了南宋“一代之颠末”(《资治通鉴》)。最为人称道的是《醉歌》十首、《越州歌》二十首、《湖州歌》九十八首。这些组诗几乎是一事一咏,而且所“咏宋幼主降元后事,皆得之目击,多史传所未载”(潘耒《书汪水云集后》)。他自己也以资诗为史为目的,曾云:“走笔成诗聊纪实”(《凤州》);“南朝千古伤心事,每阅陈编泪满襟。我更伤心成野史,人看野史更伤心。”(《答林石田》)因而有南宋“诗史”之称。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汪元量继承了杜甫诗歌的优良传统,此外,他自己也非常推崇杜甫,曾云:“少年杜诗,颇觉其枯槁。……斯时熟读之,始知句句好。”在历经沧桑变幻后,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汪元量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他的这些纪实诗,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感情,真实地再现了南宋覆亡前后的历史。下面将结合汪元量最有代表性的《醉歌》、《越州歌》、《湖州歌》,来简要的分析汪诗史诗性特点。
《醉歌》十首,作于德?二年(1276)二三月间,这是作者以亲身经历描述了元兵入侵临安城,南宋朝廷俯首投降的组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当权者,不战而降、卑躬屈膝的强烈悲愤。面对元蒙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势,群臣面面相觑、束手无策,“淮襄州郡尽归降,?鼓喧天入古杭。国母已无心听政,书生空有泪成行。”(《醉歌》其三)就连当朝国母全太后也无心听政,足见人心之涣散。对当时实际掌握南宋最高权力的谢太后,作者更是毫不留情的给以抨击:“乱点连声杀六更,风吹庭燎灭还明。侍臣奏罢降元表,臣妾签名谢道清。”(《醉歌》其五)直斥谢太后之名,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作为琴师的汪元量只能以泪洗面,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遗恨。
[##]
六宫宫女泪涟涟,事主谁知不尽年。太后传宣许降国,伯颜丞相到帘前。
——《醉歌》其四
这是诗人面对宋室投降的场面,所作的客观描述,看似平淡的诗句,可其中却蕴藏着作者难以言表的悲痛。由宫女的泪水,我们完全可以联想到作者心中的泪水,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南宋君臣荒政误国,以致葬送万里江山的罪恶行径的极度不满。
《越州歌》二十首,主要是叙述元兵入杭以后,烧杀抢掠、蹂躏百姓的情况,同时回忆南宋朝廷往事,揭露贾似道之流专权误国的罪恶。如:
师相平章误我国,千秋万古恨难消。萧墙祸起非今日,不赏军功在断桥。
——《越州歌》其六
鲁港当年傀儡场,六军尽笑贾平章。三声锣响三更后,不见人呼大魏王。
——《越州歌》其八
群臣上疏纳忠言,国害分明在目前。只论平章行不法,公田之后又私田。
——《越州歌》其十二
作者的这些诗正是对史实的真实再现,同时也对当权大臣尸位素餐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上塘歌了下塘唱,更唱吴王与越王”(《越州歌》其十五)皇室和大臣多年来只知享乐,不思进取,南宋王朝的覆灭也是在所难免。
《湖州歌》九十八首,是叙写作者随三宫北上以及滞留燕京的经历和感受的组诗。组诗以七绝联章体的形式,依次记录了“杭州万里到幽州”的行程,如同一幅幅画卷,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南宋王室最终覆灭的过程和原因。如:
金屋煌煌丽九天,朝歌夜舞艳神仙。寻常只道西湖好,不识淮南是极边。
——《湖州歌》其二十四
都人不识有干戈,罗绮丛中乐事多。一夜月明天漠漠,汉人歌罢楚人歌。
——《湖州歌》其二十九
统治者整日醉生梦死、腐朽不堪,即使成为亡国之徒仍然不忘寻欢作乐,作者在客观的叙述中融入了深沉的辛酸悲愤之情,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着实令人感动。
作为亡国俘虏,汪元量随南宋帝室北上,对去国之悲的体验是极为深刻的,写来就特别真切感人。如: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周。
——《湖州歌》其六
北行途中,作者想到南宋的大好河山已经沦陷于异族的铁骑之下,心中的悲愤不禁和江水一样悠悠不尽;夕阳寒鸦,更加增添了这种去国怀乡的凄凉色彩。
此外,作者在这组组诗中还较为集中的描述了战争给国家所带来的巨大创伤,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明显是继承了杜甫诗歌中关注民生的精神,但是较之杜诗,汪诗反映的深度和广度都显得不足。
芦荻飕飕风乱飞,战场白骨暴沙泥。淮南兵后人烟绝,新鬼啾啾旧鬼啼。
——《湖州歌》其三十二
两淮极目草芊芊,野渡灰余屋数椽。兵马渡江人走尽,民船拘敛作官船。
——《湖州歌》其三十六
长淮风定浪涛宽,锦棹摇摇上下湾。兵后人烟绝稀少,可胜战骨白如山。
——《湖州歌》其四十九
放眼望去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白骨堆积如山,让人不禁毛骨悚然,然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残酷的战争。诗人虽然活动于上层社会,但是被俘北上的经历,让他接触到最下层人们的生活,亲眼见证了改朝易代的全过程,并反映在自己的诗作之中,所以汪诗的“诗史”之誉是当之无愧的。
三
汪元量学习和借鉴了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宋末元初的历史画卷,他的爱国主义诗作,在南宋以致后来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在艺术上也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
其一,汪诗运用七绝联章体的形式,将一个个历史事件熔铸于自己的诗作中,仿佛运用现代电影学上的“蒙太奇”手法,将一组组画面剪辑拼凑在一起。另外,此种手法也打破了联章体只用作描写景物的传统,树立了一种用联章体表现重大社会问题的新风范,从而大大拓展了联章体诗歌的表现领域。
其二,汪诗语言平易自然,善用白描的手法。《醉歌》十首,格调几乎近于民间歌谣。诗人运用平易流畅的语言,将元军南侵兵临城下,南宋君臣俯首投降,自己随三宫北上燕京的一系列事件娓娓道来。在他的笔下,很少直接的表达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基本上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将客观的对象真实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选取典型性的人物、环境等创造出让人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如《湖州歌》其四十四:“蓬窗倚坐酒微酣,淮水无波似蔚蓝。双橹咿呀摇不住,望中犹自是江南。”诗人酒醉微酣,似醉非醉,犹如梦中。“蓬窗”、“淮水”、“双橹”,选取这些极富江南地方特色的景物,充分发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最后,汪诗情感真挚,诗调哀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汪元量立志学杜,但与杜诗相比,汪诗的感情基调较为哀怨,杜诗则表现的沉郁。综观汪元量四百八十首诗作,“愁”与“泪”二字出现的频率最高。如:“满耳惊涛愁复愁”,“红泪千行湿绣衣”,“昨夜三更泪湿腮”,“山长水远愁无那”……简直是不甚枚举。正如刘辰翁所云:“读水云诗,不堕泪者,殆不名人矣。”此语足见水云诗着实具有用情写史,以情动人的强大艺术感染力。
汪元量的爱国诗歌不仅在南宋末年诗坛上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而且它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就是受到了他的七绝联章体组诗的启迪。正是像文天祥、汪元量这样一批爱国诗人的存在,才使南宋后期诗坛上缺乏激情、远离现实的习气得以荡除,从而为宋代文学画上了光辉的句号。
参考文献:
[1]孔凡礼.增订湖山类稿[M].北京: 中华书局,1984.
[2]方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唐圭璋.全宋词[G].北京:中华书局,1965.
[4]钱钟书.选注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5]莫砺锋,黄天骥.中国文学史第三卷[A].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方勇.走笔成诗聊纪实[J].天中学刊,1999,8.
[7]程亦军.论爱国诗人汪元量及其诗歌[J].广西师院学报,1982,1.
[8]黄去非.汪元量诗略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4.
[9]孔凡礼.关于汪元量的家世、生年和著述[J].文学遗产,1982,2.
田维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