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前,孔子曾经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由此可以看出,诗歌教学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传统内容,诗歌教学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学习古代优秀的诗歌是否还有必要呢?若有,教师又该如何操作呢?
一、诗歌教学的必要性
1.加强诗歌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要求。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歌赋在滚滚历史进程中闪烁着绚烂的光辉。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建安风骨”,从谢灵运陶渊明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从浪漫的郭沫若到朦胧的舒婷,其间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绵绵不绝。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游目骋怀,傲然世外,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便不能不加强古典诗歌教学。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能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
2.加强诗歌教学是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的要求。
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在1999年文化部举办的中华唐宋名诗音乐朗诵会上,******同志也曾说:“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应该说,这是******同志的切身体会。他本人就是古诗词的爱好者。1993年,他在驻德国使馆和使馆工作人员交谈时,侃侃而谈:“不管你是干什么工作的,都应该把功名利禄看得淡一些,一个人跟一个民族一样,如果只追求物质财富,没有精神追求,就无可救药了。”说完这些,他引用了陆游的诗句:“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表现了崇高的精神追求。
******同志如此,温家宝总理也是时常出口成章。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香港发表演讲时,引用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描写香港的诗句:“寸寸河山寸寸紧,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鼓励香港同胞“以杜鹃啼血之情去热爱我们的香港,我们的祖国,以精卫填海之心去建设香港,建设祖国。”表达了对香港的期盼和祝愿之情。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诗歌素养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思维。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苏步青、杨振宁、袁隆平无一不是有着深厚的诗歌素养的。
有鉴于此,引导青少年学生发现诗词的美,进而欣赏它的美,并且能够逐步走进仿写和创作诗歌的王国里,享受体验美感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顺其天性的一条自由之路。
3.加强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要求九年级毕业生能够背诵240篇古诗词(文),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要完成这些教学目的,就必须加强诗歌教学的力度。
二、诗歌教学的方法尝试
随着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根据个体在阅读进程中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将阅读过程中的若干环节、多种因素,予以提炼概括,划分为前后相连的几个阶段,提出阅读过程的基本模式。
从心理科学来考察,分析阅读过程中所调动的多种心理因素,它是一个对读物感知——联想——想象——思维——记忆—迁移的过程。
从行为科学来考察,抓住阅读表露在外的有形可考的行为活动,阅读过程是一个对读物认读—理解—评价—积累—运用的过程。
把两者统一起来,一一对应,阅读活动就是这样的过程:
心理过程:感知——联想——想象——思维——记忆——迁移
行为过程:认读——理解——评价——积累——运用
因此,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其常规模式可分前后相连、相对独立、逐步深化、互相影响的5个阶段:认读——感知阶段;理解——联想阶段;评价——思维阶段;积累——记忆阶段和运用——迁移阶段。
根据这个理论,阅读、赏析古诗歌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展开:
1.了解作者,突显背景。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即是说,诗歌是作者主体意识的外在折射,不管是抒情诗还是说理诗,都是有感而发的。正如白居易所论述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个体根源和社会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生平遭遇,以及与诗有关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作一番详细了解,从中获悉作者由此养成的独特性格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更好地吟诵和理解诗歌垫定了良好的基础。要知道不同作家由于社会地位不同,经历不同,导致对生活的态度不同,作品风格也会不同;另外,就是同一作家也会因人生道路的曲折变化,作品前后期风格会发生变化。我们如果了解了这些情况,读诗时与以上因素联系起来,真正做到“知人论世”,那么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深挖诗歌主旨也就不是难事了。
教师在教读诗歌时,更应该做好作者的介绍及背景材料的介绍。课前教师应熟悉诗人的背景材料,进而在课堂上进行入情入理地介绍。这就很容易暗示学生感受作者情怀,激发学生的学诗热情。例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即兴写景、咏佛抒怀之作,诗歌借禅院清远深静的环境,抒写旷远淡泊的胸襟和追求山水林泉之乐的隐逸情怀。如果学生仅理解字面含义,只会把它看作是一首写景诗,是断不能体会到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深意的。但如果让学生了解他“开元十五年进士,与王昌龄同榜。一生才高位卑,仕宦极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的经历,那这种情怀就不难理解了。
2.反复吟诵,感受节奏。
诗歌大多是感性的,尤其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凝练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表现去细细体会。甚至诗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都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光潜先生也说:“我喜欢读英文诗,我鉴别英文诗的好坏有一个很奇怪的标准。一首诗到手了,我不求甚解,先把它朗读一遍,看它读起来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如果音节坚定饱满,我断定它后面一定有点有价值的东西;如果音节空洞零乱,我断定作者胸中原来也就空洞零乱。我应用这个标准,失败的时候还不很多。”(《诗论》)读英文诗如此,读中文诗亦然。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吟诵应是贯穿诗歌教学过程始终的。如《诗经》中的《关雎》就需要指导学生有节奏、按节拍地多加吟诵,通过诵读了解它的艺术手法和艺术构思——以兴起笔,将内在的情趣与自然景物浑成一体。此诗四字一句,音律整饬,重章迭句,读来有一咏三叹之妙。反复吟诵诗歌一方面可揣摩作品的韵律节奏,另一方面也可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所悲所怒所怨,以及作品传达的独特趣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
3.理解字词,赏析诗歌。
教材中所选古诗词大都是经过历史沉淀筛选的名篇佳作,音韵优美,语言凝炼,内涵深刻。诗歌尤其讲究“炼字”,古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美谈,都说明推敲字句的讲究和艰难。再加上诗歌字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现象的原故,能否准确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探究、体味。
[##]
那么,该如何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字词呢?抓住诗歌关键词语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各种物象之间的勾连,再现诗歌所描摹的画面,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中的“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飞溅”“使……惊悸”。明了了这一点,诗句意思即为“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溅”、“惊”二字,把时局和人的内在感受紧密联系了起来,从中折射出杜甫触景伤怀、忧虑国事的痛苦心情。
4.发挥想象,品味意境。
在学生诵读并对诗歌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室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根据诗歌中所选择的意象,进行再造想象,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体会诗歌所塑造的意境,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生活图景和画面,把自我个体融入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从而把握诗人于诗歌中寄托的意念。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见惯用惯的词语,并无出奇之处,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皆备的农村夏夜静谧图,让人读来如亲临其境,不禁拍案叫绝。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部是名词单纯的堆叠,从意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各自孤立的,在意境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
5.积累诗句,提升涵养。
学生能力的提高、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积淀。加强学生诗文名句的积累是丰富学生知识、扎实学生语文功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要求学生在完整地系统地掌握了一首诗歌的内容、思想感情之后,把它背下来,并且经常加以温习。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把积累的诗歌佳句归纳分类,整理成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今后要运用,也方便查找。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设计有关环节,既可以检测学生的积累情况,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大积累量。如教学《夏》时,便可以要求学生课前积累与夏有关的诗文名句。课堂交流时,一方面学生介绍、背诵,另一方面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自己备课时收集的诗文名句,并可配上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动画等。这样学生在直观形象的画面、舒缓动听的音乐、教师的适当介绍下欣赏记忆这些诗文名句,既受到了美的熏陶,又丰富了知识,有一举两得之妙。积累得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古典诗歌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的审美情趣会随之逐步提高,也会在说话、写作中有意无意地运用一些名言佳句,从而增强了作文的美感和可读性。
6.尝试创作,运用知识
语文学习中,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的,在学习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尝试写写简短的诗歌,即使写得可能很蹩脚,但通过多次的练习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比、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阅读理解诗歌。再者,在练习写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而实现了能力的迁移。而这样的能力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人的智力是先天的,但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这项工作,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教育不应像电视、报纸等媒体那样迁就、纵容大众的口味,不应是媚俗的,它的任务是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或者说是为人的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古罗马政治家和哲学家塞涅卡说:“一个人可以是好医生、好统治者和好语法家,但没有美德就不可能是一个好人。”由此看来,若一个人的精神是贫乏的、灵魂是空虚的、心灵是苍白的,那么就算他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也不可能是一个完满的人。语文教育正是要让人们的内涵变得丰富、深刻和美好起来,鉴于此,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的古典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应被忽视,应引起教师、学生、社会的共同关注、重视。
潘惠娥,教师,现居江苏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