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11期 ID: 93971

  

对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探索

◇ 曾 鸣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网络环境和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进行学习的活动。它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突破了原有的学校学习的制约,这种学习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目前,学校里的网络环境有两种,一种是相对封闭的网络教室(局域网),它的网络可以由网络教室服务器和教师机进行控制;另一种则是开放的与因特网直接连接的校园网,校园网上的每一个工作站都可以直接上网,并可以进行校园网上的互访,资源共享。
  就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而言,这两种环境的学习都可以进行,目前比较有效可行的方法是在网络教室里进行学习,同时还结合校园网的优势,把语文学习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利用好可以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一是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可以体现丰富性
  
  一般说来,我们设计的教学内容可以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主,以课文内容涉及到若干问题为核心,选择与之相关联的内容,信息资料,与之结合构成一个学习对象素材库,包括课文内容的分析解释,作者的介绍评价,课文涉及的相关知点,对文章的评论等。这些资料可以是执教者自己收集后输入的,也可以是从网上下载的,还可以把相关网站或网页直接链接在自己的个人主页或制作的网络课件上。网络环境中有着海量的信息,教师与学生拥有获取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在更多的时候,学生可以了解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要多。教师逐步失去以往占有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势,不可能再依赖现成的教参把有限的知识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所以,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网上搜索、查找来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现在网上的搜索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能够检索到的相关网页资料可能会多达数百上千条,这是教参望尘莫及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例如在设计《胡同文化》的教学中,设计者就选择了许多北京胡同的老照片,以及记述胡同发展变化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链接在自己的课件上,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的史料。《在声音的世界里》一课设计中,教师把课文中涉及到的音乐作品都做在了课件里,同时还选择了课文中提到的作曲家以及相同风格、相同主题、相同内容的音乐作品,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容量。同时把教学任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探求答案。而更多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问题的引导,自主地搜索信息,获得知识,解决问题。
  
  二是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可以体现开放性
  
  这里要重视教学任务的设计。过去的传统课堂教学由于时空的限制和评价标准的制约,学生的思维往往囿于课本或教师的教学思维框架之中,难以发展,难于突破。而网络环境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无限的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合理应用就要有合理的学习任务。例如在《敬畏生命》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任务(内含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生命的起源,认识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为此,设计者就提供了三个可发散延伸的空间,一是关于生命的越源,成长等相关科学知识的空间,通过链接的相关网站,学生们可以充分了解生命的整个历程,不同生命体的生命经历,生命形态等等;二是关于现代社会一些青少年对待生命的态度的新闻,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的自杀事件,能够引起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警醒与深思;三是与课文内容相同或表现手法相同的文章,为学生提高供比较鉴别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三是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种开放性为学习组织形式的变革提供了可能。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中虚拟现实的产生,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学习者从中可以获得真实的感受。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学习顺序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分配,重难点的认定,训练时机的把握和训练量大小的安排,都因不同的学习主体而有所不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而教师则可以利用相关的网络教室管理软件进行实时监控,互动交流,给予帮助、点拨,实施个别教学;也可以将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进行广播,引导全体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自主学习,并不是将什么都给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袖手旁观。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联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便是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例如在进行《感受儒家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就利用网络条件,让学生利用网络条件,获得了了大量的儒家文化知识,中外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思想,以及现代社会中西方对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研究成果等等信息,再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对其中的观点认识进行理解消化,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初步形成自己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在网上搜索想要的资料。在整个过程当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先进行问题设置,明确任务,提前向学生呈现评价学习活动的量规,并在活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通过这种网络创设、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过程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分步实现、总体完成。而成功的反馈信息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常有利。该模式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是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有利于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理念倡导协作式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有助于形成多种假设,用多种观点完整、全面地看待同一个问题。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于普通教室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虽然仍存在集体授课这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小组学习、特别是个别化学习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分量。在传统的教学中,群体活动开展较少,而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学生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单个学生链接起来,建成小组性的学习团 [##] 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象等各种资源,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共享信息,加强互相之间交流的目的。这对于克服学生的自我中心性,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论语》一课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建了个网站,里面不仅有网上下载的许多有关孔子及儒家文化的信息和相关网站链接,同时教师还利用校园网的服务器在网站上开了一个 ,供学生协作讨论、回答问题用。在经过课前学习准备以后,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在 上提出的问题,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结合同学间的相互探讨,最后在 上发表自己对老师所提问题的看法。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观点、看法都进行了激励性评价措施。每一个小组成员都非常认真地查找资料、讨论、交流,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在 上写出一句话或是一段话,力争将自己的观点叙述得清晰、明了、有趣、与众不同。短短几十分钟的一堂课中,每个学生都数次甚至十数次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问题讨论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典型的回答加以分析,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没有标准答案、没有预设任何思维限制的协作式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让学生自由表达的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可以体现师生的互动性。互动性是现代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网络环境为师生交流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技术支持,使其成为可能。例如在设计网络课件时,可以运用留言板功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输入在计算机里,上传给教师;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室的监看功能进行浏览、选择,然后进行分析读者讨论,或给予个别帮助。我们还可以利用电子信箱,师生通进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这样,学习的时空就大大地拓宽了。而在有些学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比如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程序,设计学习策略、制作网页等等。
  
  五是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有利于个别化、差异化学习
  
  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设计的要素之一,是指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论体系。而每一堂课的教学策略中都有它的本质和特性。现代教学理论基于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提出了两种基本教学策略,即替代性策略和生成性策略。替代性教学策略以认知理论为指导,把教师当作信息加工的控制点,这样学生的认知负荷就比较浅,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比较少,但信息加工就比较肤浅;生成性策略以建构理论为指导,把学生当成信息加工的控制点,学生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较多,认知负荷较重,但信息加工深入。我们认为,个别化、差异化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其特点是: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的进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计算机媒体的交互性在一定意义上促使了个别化学习概念的产生,网络环境中的计算机不仅能使学习者得到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计算机成为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传播自己观点的双向媒体,强调了学习者的个性。网络环境还为小组学习提供了新的模式,突破了前后座位的相邻概念,允许学习者自由选择班上的任何一位同学作为小组伙伴,一起来研究讨论问题,从而更深刻的体会“网上邻居”的含义,对学习者的思维方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都清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而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着无暇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现象,往往按照“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很难“让胃口小的吃好,胃口大的吃饱”,效果不尽人意。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的交互性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我们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在校园网、多媒体电化教室、多功能电子网络教室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的时候,充分考虑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时,当教师应付不了学生大量的、集中的、同时的又是个别的学习需求时,当学生对课程以外的自然与社会、科技与生活产生了更多的兴趣与关注时,当学校管理制度的变革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时,学校应该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例如,我们建设了学习资源库中的各种素材,里面有涉及各个学段、年级,各个学科的知识信息,包括文本、动画、视频、图片网站索引等,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学习的内容,解决学习的疑惑,了解不同的观点,掌握不同的方法。根据需要,教师还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学件),发到校园网服务器上共享,以实施对学生面广量大的指导。由于学生主体的学习都能在交互中得到及时的反馈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更由于这种学习模式重视认知过程的学生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而对学习能力较弱一些的学生来讲,既能免除公众之下怕出错的心理障碍,又能在自己选择的练习中建立自信心,哪怕是小小的成绩,也能使他们达成满意的自我提高。
  
  六是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可以体现学科整合
  
  网络以其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渗透性强、多媒体超感观效果,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虚拟真实空间,在这个空间,人们可以接触或了解人类已知的一切,甚至人们想象到的,或没有想象到的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中。例如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在声音的世界里》的教学,可以进行文学与音乐两个方面的赏析,达到文学与音乐的整合;进行《敬畏生命》的教学,可以实现语文学科与生物学科的整合,在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的同时,感知生命本身的艰难历程和无限力量,在认识生命力的伟大之后,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进行《荷塘月色》的教学,不仅可以欣赏朱自清优美的散文语言,更能通过大量的画面素材,领略月下荷塘的静谧幽情,品味“牛乳洗过一般”和“梵阿玲上的名典”是怎样一种意境,这是文学与美学的整合。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语文学科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技术、历史地理等许多或宏观或微观或历史的知识内容,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更方便学生的认知理解。

对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