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11期 ID: 93954

  

培养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要义

◇ 王 晶


  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表达了他对祖国语言价值的认识,“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由此,我们恍然悟到,语言决不就是单纯的交际工具,她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语言是人们的生命、人的意识的再现,是人们的欲望、思维、观念的表达体。语言是意识性、思维性、人文性的统一体,是人类文化、心理构造的外象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由此可见,学习、传承和丰富一个民族的语言,以及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对于这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语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是这个民族中每一个个体的灵魂。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当然可以说,我们国家普及的语文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我们的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不可以只限于传授知识、呼应政治和使用语言。语文教育要唤起人们热爱我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要带领我们去寻根求本,守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源头,使得她常流常新,化育我们的灵魂、生命,滋养我们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人文性,正是语文教育的根本。
  中国文化的人文意蕴源远流长。殷末周初的《周易·贲卦·彖传》已出现“人文”一词:“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人文也。”我们的人文精神正是同几千年古国的文明一样资深。但这种精神文明也同物质文明一样,发祥虽早,到了近现代,却没有被很好地传承下来,发扬光大。早在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哲学中,就阐释了人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这些中华文化的精髓,正是有助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哲学。我们自己正应该掌握住中华文化的灵魂,同时还要放眼世界,吸纳进步的思想观念,让古老的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重现生机,重放光彩。
  中国人文精神的宗旨是对生命的关怀。对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关注人、尊重人、热爱人、提升人,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人的发展首先是心灵的发展,心智的日益成熟、完善,对自然、社会、人生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我们倡导应有一定的人文情怀,如重视生命,有爱心、感恩之心,具备坚强、执着、不屈不挠等人文品质。古往今来,那些文学名著,之所以历经时空而弥彰,正是因为作品中、人物里蕴含着人类优秀的精神品质和种种美好的情感,激荡起人强烈的情感风暴,驱动人去求真、向善;即使常人无法拥有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美好的情感,但通过体会也让个体心灵变得阔大、充实。正是人类自身本能的求真、向善、求提升,人类才能在越来越功利的社会中不沉溺于“小我”的羁绊,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完美。达到人类共同的提升、发展。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人的躯体与灵魂一样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学生从小学语文,不仅要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以便于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文化,交流思想情感,更要充分发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握住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无不是通过语言文字记录流传下来的。中国的语文传承文化的功能更为明显,因为它不仅承担着记录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的任务,而且具有表意功能的汉字本身就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是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正因为如此,学生学习语文就不是简单的接受这套语言符号系统。即学习汉字本身的音、形、意,而是通过语言符号建立起文化的联系,从而了解并继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受到民族心理、思想、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的熏陶,培养对本民族的深厚感情。如果没有语言文字,我们何从了解祖国悠久的光辉历史。负载文化、传承文化,是语文的重要功能,也是其本身自有的功能。语言是人类文化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的学习过程,同时是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语文充满了生命活力,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能怡养人的心灵和性情,对人起教化作用,促进人格的健全成长。尤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孕着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人文价值、人文内涵,对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巴金先生所说,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因此可以这样说,语文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达到“立人”的效果。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而社会的关系。社会的活动正是依赖于语言才得以体现、运转、展开。所以说,人、社会、语言是三位一体的,不可分离。这里所说的语言,就是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的最基本的能力一语言的能力。人类所有能力都是以语言能力为前提或核心的。人们在语言中沟通、交流。语言使人意识和感知到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的生存成为有目的、有意识的生存,成为生命意志的体现。语言也使人突破了各自感觉的局限,使人的认识不断的从个体扩大到全体、全社会、甚至全人类。使人不断通过语言这一途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所以,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人的意识和精神的接受过程,也是培养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过程。学习语言,同时也就是对沉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对蕴含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认同,也就是作为人类的心灵之声的语言对具体个别心灵的同化。总之,语文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语言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中反映着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和人生命的本身。语文教学的最大价值当是它的人文价值,语文教学就是要实现语言这一无与伦比的育人价值。
  要想借助于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积累、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优雅的审美气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要想学生好学,教师必须学而不厌;要想学生有理想,教师必须志存高远。没有高尚人格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人格高尚的学生;没有渊博学识的教师难以培养出学识渊博的学生。教师的工作作风、学习风格,为人处事等,都对学生产生影响,甚至教师的谈吐、举止、风度等等,学生都会 [##] 模仿。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人。应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学习并运用更多的人文学科的理论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大量的日常的社会现实问题,弘扬理性。语文教师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艺术,引领学生去亲近、热爱我们的民族语言。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机,要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创设民主、自由、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要以真诚的态度、平等的姿势对待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树立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让他们倾心于语文教师为他们唤醒的语文的美,语文的魅力。这样,语文教师进一步引领学生,扎根于文化的沃土,去体悟文中的人物、民族、人类的命运,感受和咀嚼文本中的个体与人类的苦难,与大地上的同类血脉相通,有悲天之情,悯人之怀,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歌哭、共笑骂,这样的语文课就感情饱满、充满魅力。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以丰富,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适当地引导阅读,增加阅读量,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途径。语言能力的核心一语感的获得,是建立在“语言材料对语言器官的大量刺激”之上的。语文教材所提供的阅读材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以往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重视教师讲授技巧的做法又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对文本的涵咏解读,等于剥夺了学生读的权利。所以,无论是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还是延伸扩展的阅读材料,都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去读,去感悟。读书、积累、背诵,多多益善。数量在先,由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语文能力的提高得力于多读书、多积累。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如此。两者是同步进行、密不可分的。人文情怀本身就是语文能力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它能使人看问题多一个角度,多一分智慧,多一分豁达,多一分敏感,多一分正气,多一分悲天悯人的情怀,因而使人的言辞和文笔言之有物,气韵生动。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语言不是纯客观的认识过程,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反复涵咏的感悟过程,而这种感悟,包括对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综合性的感知和领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说的不仅是通过阅读积累获得了读写能力,同时,也当然获得诗书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人文情怀。强调阅读、积累、诵读,包括背诵,使学生掌握大量优秀的古诗文、经典名著,耳濡目染,渐渐为学生打好情感与文化的底子。阅读也好,背诵也好,首先都要落实在对语言文字的体会上,人文性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不可能脱离语言文字而独存。语文教育就是母语教育。母语凝聚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千年传承的文化命脉。青年学生要认同汉语言文化,认同民族文化传统。母语教育是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来“树魂立根”,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是任何学科不能替代的。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人体验,尊重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发展。当文本浮现在每一个读者当前的生存时间中,只有读者自身的精神意向与文本对话,从两者的契合中去实现意义的追问,思想的碰撞,才会产生新思想,才会带来心灵的愉悦。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与文字的对话中建立起自己的意义关联。使学生在与过去的精神对话的基础上,在现实精神的直接的自我认识中,开启自己的思维、思想的新维度。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由于提出介子假说被实验证实而获得诺贝尔奖。他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兴趣,认为不仅有其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征,而且蕴含着驾驭科学的智慧。老庄思想曾在他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激发创造力的源泉。他回忆五十年代从事基本粒子研究时,突然想起庄子所讲的倏和忽为混沌凿七窍的故事,由此联想到宇宙万物最基本的东西并无固定形式,它虽未分化,却具有能分化为一切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混沌之妙用。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只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多么奇妙的思想启迪!这其实也很自然,科学与艺术原本是相通的,人文精神中也包涵着科学精神。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等,都是把人的发展、人类的利益放在首位科学家,他们都具有浓厚的人文底蕴。今天的人文主义已包容已历经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整合,其含义是,“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教育对象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教师在引导阅读时,还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个人体验,让学生用生活来解读文本,用自己的经验、情趣、眼光和生活理想道出自己的理解。教师要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精神,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话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只有密切联系生活,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知行和一,使人文精神融入学生的生活及生命,促使学生内外世界和谐发展,真正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
  语文应该是人文的、人本的,应该是学生心灵的栖息地,是精神的家园。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欣赏祖国语文,热爱祖国语文,让人文关怀融入到他们的生命和灵魂之中。守住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化,就是守住了我们民族的根。

培养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要义